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热病急症中,若能合理运用通腑法,确有“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现就通腑法在热病急症中的运用,谈谈个人临床体会。一,毒随便解热病易化燥伤阴,阴伤则胃肠燥结,腑气不通,变证蜂起,通腑泄热,使毒随便解,是治疗热病的关键。病例一:王××,男性,4岁,1969年8月11日入院。  相似文献   

2.
高热急症,其邪毒亢盛、发病急骤,传变迅疾,多属温病范畴。高热驰张,不仅伤津耗液,甚者可致神昏痉厥、危及生命。温病高热,治法颇多,但不外祛除邪毒和调整机体二方面,而通腑法正是针对高热病机,着眼于通腑逐邪,使邪去热撤,腑通脏和,故疗效甚佳。一,通腑法治疗热病的源流概述通腑法治疗热病首见《素问·热论篇》“其未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汉·张仲景发挥《内经》下法的理论,立承气诸方攻下府实,此后攻下均宗仲景之法。金张子和擅长攻下,而刘河间以火热立论,提出热毒极深应承气汤与黄连解毒汤联用。明清时代,温病学说的崛起,通府法治疗温热病又有发展。《温疫论》云“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  相似文献   

3.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4.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属中医学“厥证、脱证”范畴,为急证、危证。多因感受温热毒邪,病初出现热深厥深的厥证,进而邪毒过盛,正不胜邪,邪气内陷,化火生毒,毒伤脉络,阴阳气机逆乱,阴阳不相顺接,最终元气颓败发展为脱证。中医对感染性休克主要有下列几种治法,清热解毒、通腑导下、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6.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7.
通腑法在临床上比较常用。一般多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有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证。具体运用于里实证。因证候之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通瘀、攻痰、驱虫等。我所讲的通腑法,  相似文献   

8.
清透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之法.温热病发展过程中,采用清透之法对于清除热邪,防邪内传,预防机体功能损伤有重要的意义.温邪所致皮肤病,势必引起卫气营血的功能失常,故从卫气营血来进行论治,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疗效.根据皮肤病发展变化、温邪侵入的程度的不同,可将治疗方法分为邪犯卫表,疏卫透表;邪入气分,清热透表;热伤营阴,透热转气;热盛入血,凉血透斑.其用药特点也多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又根据兼证不同,佐以养阴生津、通下泻俯、攻毒杀虫止痒.总之临床上治疗温热性皮肤病当以清透法作为总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若证现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苔黄厚焦燥、脉沉实,系热邪传入肠腑,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形成有形实邪结聚的阳明腑实证,当采用通下法治疗。临床上只要是呈现里热盛、腹胀满硬痛、苔黄燥、脉沉有力者,即可攻下燥结、郁热。燥结、郁热不去,徒伤其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  相似文献   

10.
通腑法属八法之下法。临床急症,多由痰、热、瘀、结所致,急治其标,通腑泻下,可斩关夺隘,出奇制胜,或邪有出路,热退血凉;或痰瘀下行,窍开神清;或燥屎排出,腑气通畅,脏病安恙;或瘀积散失,气血调和。只要“急”中通腑,每可奏效捷速,立见疗效。  相似文献   

11.
泄下通腑法是中医常用治法,笔者临证施治内科某些急重症,每获佳效.现举验案如下. 1 苏醒神志 神志失常乃心神受扰使然.盖心主神明、主血脉,胃脉贯通于心,若诸种病邪侵犯人体,失治误治内传阳明,燥实之邪结聚,腑浊之气循经上逆,清窍被扰,神失所用,可见神识昏昧、烦躁谵语、便干溲赤等症.急宜泄下通腑,使气机运转而窍利神清.  相似文献   

12.
通下法为祖国医学的“八法”之一,在温病中应用颇为广泛。温病乃感受温热之邪,其性属阳,易化燥化火伤及阴津,在温热病的过程中,如邪不从外解,必然里结阳明。故温病里结阳明过程中应用通下法不失为祛邪热以求存阴的上法,亦是中止温热病邪深入营血的关键。临床多用于以下情?..  相似文献   

13.
浅析大柴胡汤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柴胡汤证的古今歧见 ,认为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 ,通脏泻热 ,其主治证候应是少阳热结胆腑 ,腑气壅滞不通的少阳腑实证。又因其亦具攻下燥结之效 ,故也可用治少阳与阳明腑实同病的证候 ,但临证时要具体辨证 ,合理化裁  相似文献   

14.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语出清·叶天士《温热篇》 ,是针对温热之邪入人体后 ,容易造成热盛津液耗伤所确定的诊治要诀。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 ,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性质和证候表现上均以火热为特征 ,火为热极 ,其性炽热 ,故易消烁津液 ,正如叶氏云 :“热邪不燥胃液 ,必耗肾液”。凡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愆变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的轻重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吴瑭曾云 :“热病未有不耗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生” ,王孟英亦云 :“耗之未尽…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法临证撷英福建省龙岩军分区医院(364000)邓光远关键词通腑法;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结肠炎;哮喘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为实则攻之的临床应用,对实、热、燥、结诸症,用之得当每每疗效斐然,或邪有出路,热退身凉;或火气下行,神清心静;或燥屎排出,肠...  相似文献   

16.
浅析温病攻下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热疾病中使用承气法不仅证候甚多,范围甚广,而且针对的病位除阳明胃肠外,还兼及心、肺、小肠。现就吴鞠通等医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作一归纳,概括为温病攻下十二法,以探其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一、燥结痞满,急下通腑温热病邪传至中焦阳明,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出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宜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如属“阳明温病,诸症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又宜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但要注意,  相似文献   

17.
从温病通下法的内涵及通下法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通腑泄热、导滞通便、增液通下、通瘀破结、宣肺通腑5个治法的不同作用、各自适应证及治疗机制,认为通下法并非一味攻下燥屎,实为逐邪,其重在抓主证,审病因,辨病机。  相似文献   

18.
温病攻下临证点滴吴江市芦墟中心医院(215211)陈树人吴江市莘塔医院郭丽娟柳宝诒说:“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攻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确占重要地位。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此法,屡起沉疴,爱将点滴体会,简介如下。邪结胃肠泻热通腑叶天士说:“三...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毒邪侵袭是引起脓毒症的原因,邪正交争、毒损脏腑是其核心病机。剧烈邪正交争是脓毒症产生严重机体损伤的原因,毒损脏腑是脓毒症的结局,若病邪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则易引起正虚衰败之证。通腑清热活血法治疗外感热病历史悠久,伤寒学派立通下法祛邪外出,河间学派择清热法清解热邪,温病学派以活血法祛瘀通络,通腑—清热—活血的治疗思路成熟连贯。后“截断扭转”的思想为脓毒症的治疗所引入,并在机制及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治疗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截断扭转病势,减轻脏腑受损,抓住干预时机是实现截断扭转的关键,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正气尚充之时是截断扭转病势的最佳干预时机,脏损正气未脱仍有逆转病势的机会。通腑清热活血法是实现脓毒症截断扭转的主要手段,临床需根据病机、表现不同审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周克振 《陕西中医》2001,22(5):319-320
1 发热下利—逆流挽舟 下利而见发热者 ,证候最为重笃。憎寒壮热 ,则风寒在表 ;下利脓血 ,则邪遏于里。风寒湿热之邪 ,交相搏击 ,外闭内壅 ,此表里合病 ,邪欲出表 ,腠理不开 ,无路可走 ,而内陷于里。“下利”为“通”象 ,恶寒壮热为“闭”证 ,乃正气抗邪趋表 ,腠理闭塞之兆。故宜疏散肌腠 ,驱邪外达。以荆防败毒散加味 ,因势利导 ,逆流挽舟 ,分道扬镳。腠理开泄 ,则邪有外达之路 ,发热下利自平。   2 热结旁流—峻下热结 阳阴腑实之证 ,见有痞满燥实者 ,治宜通府泄热。然而 ,对其变证 ,热结旁流 ,仅见粪水杂下 ,不见燥屎排出者 ,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