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湿为六淫病邪中之一邪气。因湿所致的疾病谓之湿病。古今医家对湿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论述颇多。湿分外湿、内湿,病位在表者为外湿,属外感范围;内湿即指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津液和水湿所引起或饮食不节、过食甘肥而生湿。因湿是长夏主令,故湿病多发于夏秋多雨季节。因脾恶湿、故无论外湿或内湿多伤脾阳(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湿病的临床表现,常有头重如裹,肢体沉重乏力,舌苔厚腻或垢浊、病势迁延难愈等特征。由于湿邪常与风、寒、热相兼致病,可外侵肌表经络,也可内踞脏腑。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  相似文献   

3.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4.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5.
张苍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59-1062
皮肤湿病是指以湿为核心病机,以湿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疾患。皮肤湿病发生之前必有蕴湿藏于皮之下肌之外。蕴湿或被六淫邪气诱发,或被体内伏火蒸腾,造成皮肤湿病的急性发作,前者轻,后者重。皮肤湿病急性发作之后会有多种转归,若湿邪滞表,形成湿痹,则会变为皮肤顽症。针对皮肤湿病的不同发作状态可以选用疏风除湿汤、除湿胃苓汤、清热除湿汤、清脾除湿饮等治疗。针对湿痹,搜风除湿汤全面反映了赵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从湿病的致病特点,内湿与外湿的内涵及辨证关系,历代经书对湿病的认识,湿病与五脏的关系,湿病的治疗几个方面对湿病进行归纳论述.  相似文献   

9.
外感湿邪,痹阻肌腠,流注关节,引起发热身重,关节疼痛的病证,《金匮》称为湿病。仲景于痉湿喝病篇用11节条文,阐述了湿病的脉因证治。所论治法,所出治方,后世多奉为治湿准绳,迄今一直有效的指导着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川蜀地区天地与人交感而生内外之湿,湿邪为川人致病主要病邪,广义湿病为川人主要疾病,甚至百病皆由湿作祟。湿邪的生成和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故治湿当重脾胃。治法取东垣、仲景、温病学说精华以健脾运脾补脾,常施以升散、芳香、淡渗、温燥之品。关注易被忽略的湿闭病证,此常为临床疑难病之关键病机,以除湿开闭为要务。强调湿病治疗应立足培补调拨机体自我祛湿机制,绝不可忽视中医养生康复在湿病调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该病属于中医"湿疫""湿毒疫"范畴,病变以肺、脾为核心,而湿、毒性质尤其突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从热化者居多,其治法当三焦并治,以分消走泄为大法,湿热蕴毒,弥漫三焦者,可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治疗,宣上、畅中、渗下,给邪气以出路,宣畅气机;针对两少阳经湿热者,可应用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和解少阳枢机,分消湿热疫毒;病在膜原,湿遏热伏者,达原饮化裁开达膜原、宣畅气机,同时列举在此次武汉抗疫一线收治的3个典型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以飨读者。在临床上,使用分消走泄法治疗COVID-19主要用于该病的早期、中期,病位尚在气分者,临床分型属于轻型、普通型及重型的患者如准确辨证均适用,可有效改善症状、减轻邪毒、截断及逆转病程,使得邪气外透,避免出现逆证。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对解表攻里的认识非常全面深刻,解表攻里有一定的治疗原则但也有其规律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有表证先解表,里急者先治里,表里同重则表里双解。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证长期未解,此时要先解表,表解而内自和,若兼有其他杂症,需再辨其内证,依次治疗。对于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可以分为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但是先后并不能根据表证里证的多少而决定先解表还是攻里,关键在于抓住病机,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可以结合对疾病的病位病势分析,以病机作为主要依据,准确把握疾病的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表里变化,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又有表里同治之解表兼攻里。具体运用中,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燥热内结者用通便泻热攻下法,气滞中满者用行气导滞攻下法,痰水内结者用逐水涤痰攻下法,血瘀而结者用破积逐瘀攻下法,湿热郁蒸发黄者用清利退黄攻下法,寒实内结者则用温经散寒攻下法。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选用方法精当,自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4.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9,29(7):625-626
仲景论述湿病,有湿痹、风湿、湿家、寒湿等不同称谓。湿痹,即湿邪痹阻之意;风湿含义有二: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称;湿家指素患湿病之人,重浊粘滞之湿邪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必见身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已;寒湿,亦湿痹证型之一,乃寒与湿相合,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而致。称谓不同,含义有别,不可不辨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通里攻下法防治食管癌术后胃肠动力低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消化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比较多见 ,辛开苦降法是在寒热并治法则指导下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具体治法 ,二者的关系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探讨辛开苦降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寒热错杂证及湿热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于己百教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按中医“肠澼”论治,认为病性属寒热错杂,病机是脾胃虚寒、湿热互结、虚实夹杂,治疗以清解湿热、温中散寒、涩肠止泻、温补脾肾为法,用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治疗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小管间质性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常导致非少尿型或少尿型急性肾损伤,也是终末期肾脏病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TIN临床常见湿热、湿浊、瘀血阻滞气机,三焦枢机不利,升降逆乱,最终致上焦心肺气血壅滞,中焦失于和降,下焦气化失司;与肺、脾、肾受损及气血水运行失调相关,并据此提出和而兼下的基本治法,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彭程  王达  寇子祥  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2022,39(9):1100-1103
慢性荨麻疹是指病程大于6周,以局部皮肤瘙痒、风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陈宝贵教授认为,该病多属本虚标实,以正气不足为本,外感六淫为重要诱因。临床以表虚风袭、表寒里热、阴虚血燥、湿热毒蕴几大证型为多见,治疗应当灵活遣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疗效。方法:以“增液行舟”与“化淤法”相结合为要旨,采用滋阴理气、涤痰逐瘀、清热凉血、调和脏腑等,即归纳为:下、消、清、和法。结果:该治疗方法可明显消除病人的症状、体征,加速患者血清胆红素及酶学等指标复常。结论: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疗效较好,且促进“残黄期”黄疸消退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