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预防腮腺手术后发生耳颞神经综合征(auriculotemporal syndrome)的简便方法.方法 对11例患者腮腺肿块术后用胸锁乳突肌肌筋膜瓣覆盖创面;另外收集15例腮腺手术后未行胸锁乳突肌肌筋膜瓣修补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耳颞神经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11例用肌筋膜瓣覆盖的患者随访半年至1年,术后均未发生耳颞神经综合征;对照组有13例在3个月至半年内发生此综合征.结论 胸锁乳突肌肌筋膜瓣覆盖创面,是防治耳颞神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108~109)  相似文献   

2.
1病例 患者,女,58岁。因右眼红、异物感、流泪伴视物模糊2d于2014年3月7日入院。20余年前,患者工作中不慎被镊子戳伤右眼,当时即感右眼疼痛、流泪,眼白下方发现小黑点,无明显视物模糊,未予治疗。体格检查:全身检查情况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头面部癌肿切除后所遗留的组织缺损修复,以往常用的带蒂肌皮瓣受长度限制,各种游离皮瓣则需显微外科技术和特殊器械,且均可造成供区组织丧失和功能外观缺陷.  相似文献   

4.
颈阔肌肌筋膜瓣在喉部分切除喉腔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筋膜瓣在喉癌部分切除术后喉重建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30例声门型喉癌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应用颈阔肌肌筋膜瓣修复缺损的临床疗效.手术时沿浅层筋膜将颈阔肌连同其筋膜与皮下组织分开,根据缺损的大小,切制相应的带蒂颈阔肌肌筋膜瓣并转入术腔修补缺损.结果经2年以上的随访,29例术后5~7天拔除胃管,气管套管拔除率90%(27/30);发生咽瘘1例,喉瘢痕狭窄2例.结论颈阔肌肌筋膜瓣是喉重建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颞肌束移位术在下睑退缩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退缩的患者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16眼),A组行颞肌束移位术,B组行内眦开大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对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浅点状上皮糜烂、突眼数、眼表症状评分、睑板腺相关指标和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的测定。结果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A、B两组疼痛、眼红和流泪症状均明显改善,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除B组干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外, A、B两组其余眼部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1个月时眼部干涩、疼痛、异物感、烧灼感和流泪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两组眼部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0.9±0.4)分,较B组的(1.6±0.6)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2008年8月起对鼓膜大穿孔且有外耳道狭窄患者采用皮瓣加外置技术鼓膜成形术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31例(31耳),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26~61岁,平均38.6岁;病程1~23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青光眼术后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29例32眼白内障患者采用眼球筋膜囊下麻醉行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观察术中麻醉效果、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完全无疼痛感29眼(90.6%),轻微疼痛感3眼(9.4%)。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有效保留了原有功能性滤过泡,术后随访3~12mo,眼压控制良好。手术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结论:眼球筋膜囊下麻醉行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是安全、有效、经济的,可在提高视力的同时保持原有滤过泡功能。  相似文献   

8.
乳突根治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术腔大、血运差及术中病变清除不彻底等原因而出现腔内持续上皮脱屑,形成干痂,病变复发,合并感染,向内侵蚀破坏骨壁,进一步发展易形成迷路瘘管,继而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科近年共发现开放式乳突根治  相似文献   

9.
上直肌后徙术在眼性斜颈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男,77岁.10a前发现左眼外眦部"大米粒"大小"黑痣",此后逐渐增大、溃烂、渗血,无明显疼痛,5a前溃烂范围增大,伴疼痛,未予系统诊治.于2005-06-16入院治疗.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耳前及颌下淋巴结未触及.左眼上睑中外1/2、外眦及下睑较大范围溃疡,面积约10cm×10cm,溃疡表面见血性渗出及少量脓性物质,溃疡底部不规则,僵硬,边缘卷曲(图1).日艮眶轴位及冠位CT提示:肿物侵及左侧眼睑及眼球壁.临床诊断:眼睑基底细胞癌(左).  相似文献   

11.
提上睑肌缩短术在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应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39例(56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采用经皮肤-睑结膜入路提上睑肌缩短术。并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9例(56眼)随访2~18mo,除2眼矫正不足外,余均获得良好效果。上睑缘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术后仅部分病例早期有轻度睑裂闭合不全,无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可适用于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在矫正畸形和改善外观方面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直肌颞侧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1例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斜视度、代偿头位角度、受累眼外转和内转受限的程度。11例患者均行上直肌颞侧转位手术,其中8例同期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内直肌后徙手术采用术中调整缝线方法,根据术中眼位,确定内直肌后徙的位置。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第一眼位内斜度、代偿头位角度、外转及内转受限的程度。结果10例患者一次手术矫正至正位,患者代偿头位和复视消失,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1例患者上直肌全肌腹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后欠矫,残余代偿头位及复视,3个月后行下直肌颞侧转位术,头位及复视消除。11例患者内斜视从术前31.2°±13.7°矫正至术后3.4°±1.7°(t=7.28,P<0.01);代偿头位从术前26.1°±7.7°矫正至术后0.9°±3.0°(t=10.75,P<0.01);外转受限从术前-4.8±0.9矫正至术后-2.0±0.9(t=8.84,P<0.01);内转受限从术前-0.2±0.4矫正至术后-1.0±0.4(t=4.62,P<0.05)。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垂直或旋转复视。结论上直肌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可以同期进行。单独上直肌转位不会带来新的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上直肌转位术联合调整缝线下的内直肌后徙术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A型肉毒毒素在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W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7-461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 (botulinumtoxinA ,BTXA)治疗外展神经麻痹致麻痹性内斜视(paralyticesotropia ,PE)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 89例PE患者分为两组 ,注射组 6 2例PE患者行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 ,其中 16例患者在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后 3~ 2 8个月因眼位欠矫行二期手术治疗 ;手术组 2 7例PE患者行BTXA眼外肌注射联合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内直肌后退及外直肌截除术、眼外肌边缘切开及截除术、Jenson术和上下直肌转位术等。术后随访时间 3~ 33个月 ,平均 7 5个月。结果 注射组中 ,35例患者经 1~ 4次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后眼位恢复至正位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11例患者术后眼位恢复至正位 ,矫正的平均斜视度数 (△)为 4 2 7△ ± 32 2 △ 。手术组中 ,术后14例患者眼位恢复至正位 ,矫正的平均斜视度数为 90 0 △ ± 4 0 1△ 。 14例术后患者恢复融合功能 ,双眼注视野范围为 2 0°~ 70°。结论 BTXA眼外肌注射方法可有效防止内直肌挛缩并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 ,使部分患者眼位恢复至正位 ,是治疗PE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其作为手术治疗PE的辅助措施 ,可为手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46眼)提上睑肌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术。结果:本组36例(46眼),术后随访6mo~4a,治愈40眼,占87%,欠矫6眼,占13%。结论: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声门闭合不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声带形态及运动特性改变,引起吞咽及发音障碍、呼吸受损。临床常见于声带萎缩、声带麻痹、声带瘢痕、声带沟及环杓关节等疾病,治疗以促进声门闭合、恢复声带振动特性为原则。声带注射填充喉成形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自1911年声带填充注射术问世至今长达1个世纪,该技术因注射材料的限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新型注射材料的发展,声带填充注射术逐渐流行起来,并在治疗声门闭合不全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斜肌肌腱劈裂延长术矫正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的A型斜视的效果。观察术后水平斜度的矫治以及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和术后代偿头位的改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施行此手术,随访资料完善的21例A型斜视,其中,A型外斜12例,A型内斜9例(排除单侧上斜肌亢进的A征内外斜,Broun综合征和Helveston综合征)。双侧上斜肌定量延长,观察术后,对A型外斜,A型内斜水平斜度改善的影响,以及患者客观旋转角度和代偿头位的改善。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A型斜视行双侧上斜肌肌腱劈裂延长术的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术前外斜A征斜视度平均为(25.62±10.06)△,手术减少了(26.60±11.22)△。术前内斜A征的斜视度,平均为(34.21±15.04)△,手术减少了(33.40±14.38)△两组在A征的矫正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 =0.21, P =0.24)。术前眼底照FDA测算客观旋转度,平均右眼in14.21O,左眼in15.37°,术后3个月右眼in5.10°,左眼in4.92°。术后13例代偿头位消失,2例好转,1例无改善。结论伴有上斜肌亢进的A型斜视,上斜肌肌腱劈裂延长术,是矫正A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法,对A型内、外斜视水平斜度无明显影响,在设计水平斜视度矫治方案时,可不额加斜肌对水平斜度的影响。对客观眼球旋转度和代偿头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Gao W  Zhao KX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714-719
目的 初步评价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在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前、后分别行Hess屏和其他相关检查。应用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模拟改变受累眼外肌的收缩力、弹性、神经支配等参数 ,并根据相关眼外肌的继发改变 ,构建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模型 ,分析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的病因、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效果 ,并将模拟效果与手术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际Hess屏检测 2 1个注视方向的眼位结果与OrbitTM 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结果的平均差值 ,斜视矫正术前水平方向为 1 6 6°± 0 4 4° ,垂直方向为 1 97°± 0 5 1° ;斜视矫正术后水平方向为 1 2 1°± 0 34° ,垂直方向为 1 5 9°± 0 4 1°。OrbitTM1 8生物力学模型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模拟直观效果与临床体征相符。结论 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可较为准确反映正常和异常眼球运动的力学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展示眼球和眼外肌的三维图像和相关数据 ,为设计斜视矫正手术方案和预测手术效果提供直观的临床信息 ,有望成为斜视诊断和治疗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科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创伤性鼓膜穿孔3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3/2016-03收治的60例6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所有患儿家属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上直肌后徙术治疗)和观察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各30例30眼,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并发症发生率10%;同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并发症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眼表症状、角膜表面不对称系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直肌可调整缝线在其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1例间歇性外斜视施行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 随访3~12个月,48例达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 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减少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