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体十四正经高冷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智强  王一中 《针刺研究》1989,14(3):389-394
<正> 对人体经穴和经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国内外学者早就进行了探索。但如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经络学说,探索经络实质,仍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曾以人体体表主动发射的超微弱冷光信息为指标,客观化、定量化地研究人体显性循经感觉传导规律,针刺对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腧穴、特定穴、交会穴、子母穴的冷光特性,并对人体四肢部位经穴经线冷光特性作了观测。近年来,由于对测量装置作了较大的改进,得以对人体躯干部位的经穴经线冷光进行了观测,并且对人体四肢部位部分经穴  相似文献   

2.
人体经穴病理发光信息的研究——300名受试者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人体体表发光的实验测试及各种排除实验,发现人体体表不断向外界发放着一种超微弱的可见光,这是一种冷光。也曾对某些疾病组患者经穴的发光规律进行了探讨,观察到这些疾病组患者分别存在着一至几个特殊的左右发光不对称的经穴,这些与疾病相关的发光不对称的经穴,称为病理发光信息点。在上述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人体体表经穴冷光信息变化规律及其在研究祖国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中的作用,探寻无损伤的中医现代化诊病方法,又做了如下两部分实验研究工作:一、对已观察过的病  相似文献   

3.
经穴-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作用途径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许多论述认为,体表经穴与相应脏腑之间具有相关联系。这些事实支持了中医经络学说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经穴脏腑间的这种联系是否具有相对特异性,至今尚无定论。继续进行经穴脏腑间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研究,是探讨针灸治病规律,提高临床疗效,阐明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有关心包经、胃经经穴与相应脏腑联系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4.
杨玥 《西部中医药》2010,23(10):10-12
通过分析文献,从经典经络诊断方法(病候诊断法,经穴按诊法)、现代经络诊断方法(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经穴光、热失衡现象的研究,经穴力学失衡现象的研究)2个方面对经络诊断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肺胃寒热证患者经穴辐射热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穴诊断法源于古人对经络穴位的触按等以发现经络或脏腑病变的观察,但通过测经穴局部体表温度以了解病变部位及性质的研究报道还不多。我们选择临床常见的肺胃寒热六证为研究观察对象,检测了肺、胃相关的原、合、俞、募穴左右温差及募穴相对温差,以了解肺胃寒热证相关穴区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经穴和耳穴温度失衡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经穴、耳穴温度信息变化规律,定量研究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及其机理,探讨耳穴—体穴相关、体表—脏腑相关和经络失衡规律等重要中医理论,我们采用了高精度、高灵敏的测温装置,分别对46名受试者,进行了25632穴(点)次的快速、无损伤观测,并观察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经穴、耳穴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就经络理论在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析, 认为从带状疱疹的致病机理、病理变化, 到该病的辨证诊断, 直至处方选穴、穴注深浅、选择用药等整个诊疗过程,均离不开经络理论的指导。临证时应以经络学说为依据, 深刻认识本病病机; 根据经络的循行规律, 运用经络诊察法, 辨证归经; 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 循经取穴, 远近配合; 针对邪入经络之深浅层次及不同病经, 灵活施术, 辨证用药, 中西结合,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人体经穴经线高发光等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体表经穴与经线的观测,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近年来对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大量调查,为经络现象在人体普遍存在的事实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尚以受试者主诉感觉为指标。为了深入观察经络现象和探讨经络实质,探寻各种有效的客观测量指标,以冀对人体经穴和经络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已引起中外有关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如何检验已有的方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并探索经络实质,是当前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2.
赵玲 《中国针灸》2006,26(4):273-276
目的:将经络理论应用于歌唱教学研究,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方法:运用经穴刺激手法进行歌唱经络综合控制系统实验,观察经穴刺激前后嗓音的变化。结果:经穴刺激有利于挖掘和开发歌唱者综合控制系统潜能,经穴刺激前后受试者音域、高低音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经穴刺激在歌唱教学中不仅为歌唱的教学研究奠定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也为经络学说拓宽了应用范围,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钙离子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生物化学对钙离子与经络腧穴关系,从经穴钙离子分布、针刺对经穴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脏腑病变时外周经穴钙离子浓度变化、络合钙离子对针刺效应的影响以及钙离子与神经、肥大细胞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期推动经穴物质基础的研究,为经络腧穴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相似文献   

15.
chen JD 《中国针灸》2012,32(6):565-569
根据近年有关疼痛发生的"非神经元中心"理论,并结合针刺经穴镇痛的临床研究和经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针刺经穴镇痛作用的"经络机制"假说: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对经络结构及功能的直接影响,改变了组织的酸化及炎性介质等对外周感觉神经元乃至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与经络结构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直接相关,疼痛的"非神经元中心"机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经络结构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FD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FD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炼出针灸治疗FD的常用腧穴与腧穴配伍、腧穴分部规律以及经络、特定穴运用规律。结论: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针灸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是可行的,结果分析反映循经取穴是古代针灸治疗FD选穴基础,特定穴是处方的组成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8.
1 经穴命名的涵义 经穴各有确定位和名称,而经穴的穴名则各有其内在的涵义,其中包括了经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牲特征,穴位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穴位的功用及经报的流注等多层次的涵义,且取类比象于天文、地理、音律、八卦等,故对针灸经络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疗等均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筛选2007年~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上的关于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选穴规律和特点。结果:总共纳入文献126篇,选用经络8条,穴位19个,选穴频次201次。结论:最终得出选穴频次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曲池、血海、肺俞、膈俞,每条经络的选穴比例以手阳明大肠经最高,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最常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相似文献   

20.
从文献及临床角度,探讨人体脊背经穴的循行络属、整体功能及分段证治规律,研究其用于小儿脑瘫康复的作用机制,总结探析脊背经穴在小儿脑瘫中医康复中临证组方经络与主穴配穴的配伍规律。同时,对长期干预脊背经穴可使小儿早期翻身、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获益进行了理论探究,分析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干预脊背经穴改善背部运动及各系统间发育不协调性、促进患儿核心稳定功能发育的中西医互参康复机制,为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