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建立适合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的量表及其常模,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心理测验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在贵州省5个市的城区和农村共10所小学抽取样本2 862例,用<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制订出贵州省城区和农村一~六年级常模共2套,常模的效度和信度达到测量学要求.结论 该量表及所建常模适合贵州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可以为贵州地区教育评价、临床筛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试量表,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参照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运用《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对城区与农村小学抽取的样本7377例、7316例进行基本数学能力测试。结果信度指标(Chronbach)a系数达到0.7以上,分半信度系数r为0.83,整个量表校正信度系数R为0.90,重测相关系数除了抄写数字与方块计数外,其它分测试的重测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其效度指标包括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区分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标准。结论《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从不同方面测试了儿童的基本数学能力,且其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均符合量表测量学的要求,适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研究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现状,为制订适合贵州省儿童的参照常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选取贵州省一~六年级的小学生2 862名为研究对象,按照心理测量学要求进行团体测试。结果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在填空、大小比较得分上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值;空间-视觉功能领域分也较全国平均值稍低,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更为明显;各分量表的得分存在明显的年级、城乡差异。结论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低于全国平均值,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引进和修订《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为制订适合中国儿童的测试量表及其参照常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版,团体测试武汉市3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共12个班级551名学生。结果 四-六年级学生在RA(加法)、RS(减法)、RM(乘法)、RD(除法)、EG(填空)、GK(大小比较)的满分获得率分别为34.89%、29.10%、15.34%、46.56%、2.65%、37.57%;中国孩子在数学运算分测试项目的得分显高于德国儿童,但在空间-视觉功能领域分测试的得分则没有明显优势。该量表的信度、效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结论 根据我国的教育水平对原量表进行必要的修订,可在我国推广应用,并建立参照常模。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常模的制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订适合于黑龙江省儿童的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其参照常模。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修订版,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市区及农村6所小学1~5年级共132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制订出的常模分半信度、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及效度均达到测量学标准。结论 该量表适合于黑龙江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可为临床计算障碍儿童的筛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了解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系统干预效果,为探讨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翻译版,对整群分层抽取的贵阳城区823名二~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团体测试,对量表得分等级为中下及较差的59名学生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数学能力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能力和总数学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979,38.636,62.819,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数学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干预方法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贵阳城区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分层抽取贵阳城区二~六年级小学生823名,利用"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和"儿少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年级的增加,数学基本能力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家庭和学校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能力发展空间,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建立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全国常模,为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技能的评价提供参照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到2014年1月,采用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修订版)在全国6个省(市)的24所学校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最终回收合格问卷4 528份,学生平均年龄为(14.54±1.70)岁.结果 常模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常模样本人群的量表总得分为(59.04±8.81)分.农村学生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城市学生(P值均<0.01),高中学生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初中学生(P值均<0.05),女生“思维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维度得分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城乡、年级和性别之间在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大部分维度得分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建立城市和农村学生、初中和高中学生、男生和女生生活技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常模、百分位数常模和标准分常模.结论 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常模适用于我国不同特点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南省小学生数学能力基础水平,为有效地进行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海南省1201名小学生,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修订的“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城乡小学生数学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各个领域得分均高于女生;城市小学生空间-视觉与逻辑思维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小学生;高年级较低年级而言,居于优秀和中上等级的比例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依据城乡之间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10.
聋哑儿童数学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聋哑儿童与普通儿童间数学能力的差异,为聋哑儿童数学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聋哑小学生59名,按1∶2选取118名普通小学生作为对照,采用"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进行测试。结果两组儿童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填空、比较大小、续写数字、目测长度、图形计算、数字连接等项目上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普通儿童均分高于聋哑儿童。结论聋哑儿童在数学运算及空间-视觉能力方面较普通儿童低。聋校数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创设合适的数学学习情景,帮助学生由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吉林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并拟合视力不良及各程度不良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速度曲线模型,为制定视力不良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市船营区、丰满区、蛟河市和永吉县所在地共9 676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视力不良检出情况。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得视力不良及各程度不良的增长速度模型,分析其增长速度在城乡男女生间的变化规律。 结果 吉林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9%,轻、中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2.1%、17.4%和4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不良及各程度不良检出率的性别、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不良及各程度不良增长速度模型显示,城乡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速度曲线呈“抛物线”形,在学龄初期和青春晚期出现“交叉现象”,视力不良率增长速度的年龄峰值提前;轻度视力不良率增长速度曲线在7~15岁呈负增长,而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在进入青春晚期后其增速曲线又出现增长倾向;中度视力不良率增长速度曲线呈“U”形变化,在10~15岁呈负增长;重度视力不良率增长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学龄初期增速最快,增速曲线在青春期出现“交叉现象”。 结论 吉林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长速度曲线的年龄峰值不断提前,呈进一步低龄化发展,视力不良防控重点应向学龄初期及学前倾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城乡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城乡中小学生体质水平的同步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以参加我国1985年、1995年、2005年、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武汉市城乡7~18岁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 城区学生一直保持优势的有中学男、女生的速度素质,各年龄组女生的腰腹部力量素质。乡村学生一直保持优势的有小学男生的上肢肌力,中学男、女生的耐力素质(但优势在减小),男生的柔韧素质。城区由领先变成落后的有小学男、女生的速度素质,小学低年级男生的下肢力量,中小学男生的上肢肌力,小学男、女生的耐力素质。城乡学生交替领先的有女生的下肢力量素质。结论 30年来,武汉市城乡中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差异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有的素质城乡学生分别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优势,有的素质已由优势转为劣势,有的素质则表现为城乡学生交替领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近30年武汉市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城乡差异的发展趋势,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985、1995、2005年和2014年参加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武汉市城乡中小学生共22 430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4类,分别将上述4次调研中7~18岁学生中7~12岁合并为小学段、13~15岁合并为初中段、16~18岁合并为高中段,分别计算各学段城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平均值及各学段城乡学生的均值差。 结果 近30年来,学生身体形态城乡差异的变化趋势为:男生从城区领先到城区优势扩大再到城区优势缩小,如男生小学阶段的身高由城乡平均相差4.3 cm到相差5.4 cm再到相差3.1 cm,男生高中阶段的体重由平均相差1.8 kg到相差7.2 kg再到相差6.2 kg;女生从城区领先到城区优势扩大再到城乡逐渐接近,如女生小学阶段的体重由城乡平均相差1.9 kg到相差3.7 kg再到相差1.2 kg,女生小学阶段胸围由平均相差0.9 cm到相差3.3 cm再到相差0.8 cm。乡村男生的形态发育水平依然没有完全赶上城区男生,而乡村女生的形态发育水平在逐渐接近城区女生。结论 应加快乡村经济建设,加强乡村学生健康教育,促进城乡学生同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陶芳标  袁长江  阙敏  黄锟  宋国强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16-1019,1022
目的描述安徽省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年龄特征,探讨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性别和城乡差异。方法以参加安徽省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8450名7—22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计算各个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百分位数、均数和标准差,通过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年龄组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结果城乡7—22岁男生及女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随年龄变化总趋势一致,腰围和腰臀比男生大于女生。青春发育期女生臀围大于男生,农村青少年臀围的性别差异更为明显。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中,城市男生腰围和腰臀比均最高。多数年龄组城市男生臀围明显高于农村(P(0.01或P〈0.05),城市女生腰围和臀围比农村稍高,城市男生腰臀比略高于农村,而农村女生的腰臀比较城市稍高。但腰臀比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组较少。结论基于城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学生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差异,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腰围和腰臀比参考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州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氓)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年级分层整班抽样方法对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广州市12所监测学校(广州市城乡各3所中学和3所小学)6~18岁学生进行腰围和身高检测,计算各个年龄组城乡男女生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百分位数、腰围身高比的均值,比较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年龄、城乡和性别差异。结果2010年调查5141名学生,城市男生1287名、城市女生1256名、农村男生1300名、农村女生1298名。广州市6-18岁学生随年龄增长腰围不断增加,女生在青春发育期腰围值接近男生,其他年龄组均是男生超过女生。同性别各年龄组的腰围城市大于乡村。城乡男女生6-18岁WHtR在0.40至0.45范围内波动,13岁前城乡男生WHtR高于女生,13岁后女生wHtR大于男生或与男生重叠。同性别各年龄组的WHtR均是城市大于乡村。结论广州市6~18岁城乡学生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在年龄、性别、城乡表现出差异;该数据为制定全国儿童青少年腰围:腰围身高比的体质量超标、肥胖筛查标准提供广州地区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1985~2010年25年间烟台市7~18岁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状况,为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烟台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城乡视力不良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5~2010年烟台市7~18岁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51%,乡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1.08%,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36,P=0.000).视力不良检出率依次分别是乡女>城女>乡男>城男;初中和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乡村均高于城市;重度视力不良构成乡村亦高于城市.结论 烟台市乡村学生视力不良从发病率、性别,学段、以及程度诸多方面,都存在高于城市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小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城市和农村小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为进一步开展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5—6月在石家庄市23个县市区中各选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随机抽取1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石家庄市小学生吃早餐比例为85.31%,城市和农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小学生常喝饮料、常吃零食和油炸食品比例分别为10.2%,12.8%,3.1%,农村小学生常喝饮料、常吃零食和油炸食品比例分别为16.9%,21.0%,11.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觉时间8 h的城市和农村小学生比例分别为53.5%和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间到室外活动、1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家庄市城市和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农村小学生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而城市小学生运动习惯不健康。  相似文献   

18.
广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项制度在筹资模式、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等主要方面都很相近,并且两项制度在运行中都存在着经办管理能力不足、待遇水平低下、基层医疗服务平台滞后等问题.可以将这两项制度整合统一,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