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对中风后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排尿障碍患者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留置导尿管理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对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例数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配合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因排尿障碍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即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针灸盆底肌刺激等。结果:经护理及康复训练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但综合康复护理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尿潴留患者98例,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9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一般针刺治疗,观察组则开展温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中风后尿潴留患者,温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促进患者排尿,减少膀胱残留尿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引起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突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完成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所需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在缩短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的治疗时间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中风气化汤联合隔盐葱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各48例。对照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隔盐葱灸配合自拟中风气化汤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膀胱最大容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失禁等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日均尿失禁次数、日均排尿次数及夜间护理者被叫次数均明显改善,而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盐葱灸配合自拟中风气化汤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膀胱容量,有效控制排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63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临床药物及康复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每日导尿的时间和次数由患者是否有自主排尿和残余尿量决定;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接经针刺法,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选取十二井穴(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每日1次,治疗20 d。2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残余尿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29/32),优于对照组的67.7%(21/31,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接经针刺法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明显,优于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熨烫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中风合并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中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基于此实施中药熨烫联合盆底肌训练,采用尼莫地平法观察组2组患者的排尿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熨烫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中风排尿障碍患者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俞会阳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疗效、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中风后尿失禁患者82例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肾俞会阳电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P 0.05)。两组治疗后的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尿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的平均排尿次数及残余尿量水平均明显下降,最大排尿量和膀胱容量水平升高,且观察组的各膀胱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IM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肾俞会阳电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疗效明确,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神经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其原因可能与尿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杵针疗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治疗组)两组,对A组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对B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八周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尿日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对比,排尿日记评定、残余尿量和ADL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增加自主排尿的次数,提高与排尿障碍相关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75例,其中37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排尿日记、膀胱压力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膀胱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64.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表现,促进其受损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膀胱功能训练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行温针灸"中极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积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的膀胱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及膀胱功能训练组,残余尿量减少,膀胱积分提高(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着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I}缶床效果,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方法:对21例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在3周内拔管者6例,26~55天拔管者15例。17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手法排尿者3例,伴有尿失禁者1例,需配合假性导尿。尿管留置时间缩短、尿路感染率降低。结论:利用留置导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监测膀胱压力指导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期膀胱功能训练的价值。方法:72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根据膀胱功能训练指导原则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在持续动态监测膀胱压力指导下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后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训练效果。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8%(P0.01)。结果:持续动态监测膀胱压力指导下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避免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过度膨胀等,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晓东  白俊敏 《光明中医》2011,26(2):321-322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容量的影响。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疗法。选择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及最大尿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排尿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指标和尿流动力学检测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改善患者症状,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中药熨烫温肾固元方对中风排尿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并排尿障碍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联合温肾固元方中药熨烫,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盆底肌训练,采用中医病症诊疗标准和排尿积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中药温肾固元方熨烫对中风排尿障碍患者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温肾固元方烫熨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都以神经科常规处理。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温肾固元方烫熨、TDP照射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在治疗2周后具有明显差异(P0. 05),治疗组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失禁程度评定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 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 01)。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温肾固元方烫熨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的方法安全、简便、无创伤性,疗效突出,在非手术疗法当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行手功能及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手运动能力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观察组手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配合雷火灸可以提高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陈余思  孔祥玉  贾晋荣 《新中医》2017,49(4):148-15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