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3,(6):135-135
<正>6月3日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衰》(JACC:Heart Failure)的一项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置入之后,诊断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女性比男性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它不同于左束支传导阻滞,除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外,还可见于“健康人”,在人群体检中,虽然经病史询问、心脏听诊、X线心脏透视或摄片、血脂测查等筛查,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和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54例老年男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并进行平均43.4±5.9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显著室上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P<0.01);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均安装起搏器,后者18.2%安装起搏器;随访期中,发生心脏事件者,左束支传导阻滞组75.0%,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8.4%(P<0.01).结论老年人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记分法判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性质的价值。方法比较12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144例健康人CRBBB相关参数,并按阳性预测值高低赋予不同分值,构成记分法标准。结果记分法构成,CRBBB伴原发性ST-T改变、心电轴左偏<-30°或右偏>+110°、J-Tc间期>0.32s各记5分,QRS波时限≥0.16s记4分,V1导联R峰时间≥0.10s记3分,QRS波时限>0.14s、V5导联S波时限>0.08s、年龄≥60岁各记2分,总积分≥5分者判为病理性CRBBB,<5分者判为功能性CRBBB。单项指标判别CRBBB性质敏感度低(2.34%~83.59%)或特异度不高(22.22%~100.00%),记分法判别CRBBB性质则有较高敏感度(85.16%)、特异度(91.67%)和预测准确性(88.60%)。结论记分法对判别CRBBB性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有27项,其中1项异常9例、2项异常6例、3项异常2例。心电图异常项目包括原发性ST-T异常9例、P-R间期延长4例、房性早搏3例、左心室增大3例、心房颤动2例、室性早搏2例、交界性早搏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肢导联低电压1例、左心房增大1例。结论 CLBBB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伴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3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HC导联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形态、振幅、ST-T改变。结果:全部病例符合常规导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标准;HV_1导联QRS波大多数(86.7%)呈R波,只有少数(13.3%)呈rsR′波;AR3导联QRS波全部表现为主波向上且其比值R/Q≥2。  相似文献   

8.
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时间的心电变化,无法较全面地评价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h心电活动。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54~82岁,平均67.3岁。常规心电图示2:1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19例,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 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主因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年,心慌10年,腹胀1年入院。心脏专科检查: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见抬举样搏动。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率90/min,心房颤动,P2增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12.
双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主干同时传导障碍引起的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可有多种不同组合,为进一步了解该现象的发生及演变规律,我们选取2700例于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检查心电图的患者,再从中筛选出57例具有两支以上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入选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所有门诊及住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根据QRS波形态分为正常组、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真性组)及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假性组),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共入选28985例患者,<50岁者,真性CLBBB1例,占1.3%,假性CLBBB2例,占2.6%,51-70岁,真性17例,占22.4%,假性10例,占13.2%。>70岁,真性29例,占38.2%,假性17例,占22.4%。随年龄增长,真性CLBBB者更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发生率高于无心血管疾病者。不同性别患者真性假性完全性左束支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将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区分为真性和假性,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共454例,其中合并RBBB者43例(RBBB组),其余411例为非RBBB组。观察两组梗死相关动脉。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RBBB发生率为9.47%。RBBB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与非RBB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BBB组CK、CK-MB峰值明显高于非RBBB组,P〈O.05;RBBB组Killip分级明显高于非RBBB组,P〈0.05;RBBB组LVEF明显低于非RBBB组,P〈0.05;RBBB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RBBB组(P〈0.05);RBBB组中女性、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RBBB组。结论AMI患者出现RBBB多提示为前降支近端闭塞。女性、糖尿病、前壁及多壁心肌梗死与RBBB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此类患者梗死范围大,病情重。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院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于医院行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CLBBB的41例患儿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医院行VSD介入封堵术后无心律失常的4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经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组术后5、30 d的左室电压、QT间期及心电图相关指标[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JT间期离散度(JTd)、校正JT间期离散度(JTcd)]。结果术后30 d,两组左室电压均低于术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试验组左室电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QT间期、QTd、QTc、QTcd、JTd及JTcd均短于术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试验组JTcd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CLBBB患儿左室电压及JTcd会出现明显变化,可通过监测该类指标,预防CLBBB。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心室心肌纵轴速度变化特点。方法测量20例LBBB患者和20例正常人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获得的左心室6个室壁(后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长轴方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计算VE/VA并分析变化规律,计算二尖瓣环6个位点VS和VE的均值(meanVS、meanVE)分析其与收缩同步指数(TS-SD)、舒张同步指数(TE-SD)的相关性;分析各节段VE/VA均值(meanVE/VA)与测定的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的相互关系。结果LBBB组同一室壁VS、VE明显减低;meanVS、meanVE分别和TS-SD、TE-SD明显负相关(r=-0.671,P=0.048;r=-0.677,P=0.045);meanVE/VA〈1与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些节段局部VE/VA〉1。结论LBBB时,左心室内电活动不同步,收缩协同失调,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减低表现为心肌纵向速度VS、VE减低。QTVI技术能同时显示同一心动周期不同室壁不同节段心肌运动,可快速、准确、无创地、定性、定量地评价局部心肌纵向速度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静息射血分数,以分析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影响左室功能的因素,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对93例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且心电图无异常Q波的患者按左心室容量公式,分别计算出舒张末期容量(vd)及收缩末期容量(Vs),得出其静息射血分数,选择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静息射血分数大于50%的221例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平均年龄[(64.0±9)岁]大于对照组[(53.0±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57±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64±0.09),男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56±0.11)明显低于对照组(0.62±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患者左室静息射血分数(0.65±0.07)与对照组(0.66±0.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年龄是冠心病合并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静息射血分数的影响因素(r值分别为3.20和3.84,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对冠心病高发环境中年龄偏大且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男性患者高度重视,合理安排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焦方惠 《工企医刊》2006,19(3):39-39
左前分支合并陈旧下壁心肌梗塞时,单纯在心电图上诊断是比较困难的,因左前分支可以掩盖或变更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但同时运用心向量图作对照,则对诊断是有一定帮助的。1资料与方法对在2000年~2005年来我院就诊心电图诊断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198例(其中11例合并有下壁心  相似文献   

19.
对53倒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观察,旨在探讨早期诊断ASD的特异性更高的指标。结果显示:(1)ASD组下壁肢导联R波错折发生率高达92.45%,与室间隔缺损组、二尖瓣狭窄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此图形在ASD中可单独存在,且比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更为常见;(3)缺损修补术后即有62.26%ASD患者下壁导联R波错折图形消失。上述特点对早期发现和诊断ASD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景慧 《工企医刊》2009,22(3):31-32
隐匿传导是指窦性或异位激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未能使心房或心室除极,产生P波或QRS波。在常规心电图上不能直接显示出波形,故称隐匿传导。但由于传导组织已被除极,其后产生了一个不应期,或重整传导系统内节奏点的周期,便会对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或形成造成影响,根据这些影响造成的心电图改变,可以推断隐匿传导的存在。隐匿传导的存在可使心电图上出现各种反常现象;该传导的不能传导,该出现的搏动未按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