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工耳蜗是由言语处理器、接收器、电极构成的一种装置 ,用来刺激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耳蜗内残留听神经 ,以期使耳聋患者重新获听觉的一种技术。耳蜗电极埋植后 ,其安全性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研究是观察耳蜗电极埋植后 ,是否导致残留耳蜗神经渐进性变性、萎缩 ,而影响人工耳蜗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随机选用 10只家兔 ,耳廓对击掌声有反应。电极为吉林省辽源市电子耳蜗厂提供的铂铱电极。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圆窗 ,将电极置入鼓阶底回。兔饲养 5个月后 ,用固定液固定耳蜗标本 ,用石蜡切片 ,厚为 8μm ,用HE染色。镜下观察耳蜗的…  相似文献   

3.
4.
Nucleus24M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以便确定术后进行映射调图的时间表。方法:对16例植入Nucleus CI24M型人工耳蜗患者,于术中及术后1、1.5、2、4、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统计分析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结果:患者电极阻抗在术中检测时最低,开机时最高,以后若干次随访时,阻抗逐渐下降,并在2~4个月左右趋于稳定。结论:电极阻抗的稳定提示耳蜗内生物组织的病理过程渐趋稳定;对心理物理测试配合良好的患者,术后只进行2~4个月左右的映射调图即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正常耳蜗与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人体电极阻抗值及神经反应遥测(NRT)值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人手术患儿分为正常耳蜗组与内耳畸形耳蜗组,测试手术中及手术后1年阻抗值及NRT值,并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阻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阻抗变化趋势相同。开机3个月内阻抗值变化明显,其后趋于稳定。两组患者NR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NRT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中至术后1年NRT值逐渐增高。结论:电极阻抗值及NRT值开机3个月内变化明显,故需多次调机,以使患者语言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并总结了耳蜗骨化阻塞病人的最新治疗方法。介绍了双列电极导线设计理念,耳蜗底转及第二转同时植入电极的手术方法,术后语训及评估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7.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建立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方法,并比较X线摄片方法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的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全部作术后X线摄片检查。其中9例用经眼眶前后位摄片,9例采用侧斜位60。摄片。3例患者施行术后螺旋CT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方法。结果 2种投射头位的X线摄片均可显示电极形态及单个电极对,可间接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的植入深度。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可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形态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可清晰识别单个电极对。结论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使用人工耳蜗系统患者的电极阻抗数值进行分析,总结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术后调试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对152位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M型人工耳蜗系统的患者于术后4周左右安装体外设备并进行测试,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提供的R116或R126软件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结果患者电极阻抗数值自术中至术后开机时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开机时达到最大,其后随开机时间的增长显著降低,至开机3个月后趋于稳定,不同部位的电极显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电极阻抗数值随术后使用时间及电极部位的变化而变化。在开机3个月内需多次进行调试,从而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程序,使患者的言语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不同使用方法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早期电极阻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行澳大利亚Nucleus 24CA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患者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方法纳入经鼓室圆窗给药组(A组)及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组(B组);以各组22个电极相对于耳蜗内位置分为高频段(3-6)、中频段(10-13)及低频段(17-20)3个亚组,检测各组术中、开机(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电极阻抗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22个电极阻抗平均值均在术中较低,开机时最高,术后6个月达最低值;开机、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电极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亚组间比较中,两组在术中不同频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机时两组间各频段电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频段电极阻抗值小于A组,且两组开机与术中电阻抗差值均在高频段较大;术后3月及6月两组高频段比较仍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频段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途径在降低术后电极阻抗效果方面优于局部单独使用,在高频段尤为明显,提示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更有利于降低耳蜗植入后电极周围纤维化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澳大利亚Nucleus(直电极和弯电极)、奥地利Medel和美国Advanced Bionics人工耳蜗不同电极植入者开机后的调试情况,以及听觉和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同植入电极患者术后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我科自1997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植入人工耳蜗313例,选择其中植入年龄、植入时间、术前残余听力、术后康复条件等各方面条件相近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70例,将其按植入产品的不同分为4组,包括澳大利亚Nucleus直电极组22人,澳大利亚Nucleus弯电极组25人,奥地利Medel C40+组12人和美国AB公司90K组11人。比较4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开机半年后的阈值(T-levels).最大舒适强度(C-levels/M-levels)和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有无差异,并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对4组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评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电极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康复效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4组耳蜗植入者CAP分级和SIR分级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试时澳大利亚弯电极组和直电极组的T-levels、C-levels和动态范围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奥地利C40+组与其它三组相比,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更大;美国90K组阈值最低,所需刺激量最小。结论人工耳蜗不同电极植入术后均能产生良好效果,其阈值,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有差别,但不同植入电极术后的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等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值,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最低,术后1月开机最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值、C值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值呈线性相关。结论测定电极阻抗值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值及C值,此后则应对C值进行重点调试。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是目前最成功的用于重建听觉的植入式电子装置,人工耳蜗电极植入状态与临床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人工耳蜗术后电极移位相关分析及处理的报道较少。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加强对术后耳蜗电极位置的关注,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已成为手术医师及人工耳蜗调试听力师极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耳蜗位摄片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判断电极植入位置的主要手段。螺旋CT虽可进行三维重建,但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单个电极无法辨认清楚。本文采用耳蜗位摄片,探讨如何计数植入耳蜗内的电极个数,从而确定每个植入电极所对应的频率,为匹配频率定位、优化处理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自198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一款人工耳蜗装置用于临床,至今已有30余万听障人群通过人工耳蜗植入走出了无声世界。电极是人工耳蜗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电极设计主要基于耳蜗生理结构和感音原理。不同人工耳蜗公司的电极产品各有其特点,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深度与临床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结果尚无定论。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电极产品将会减小输出频率与螺旋神经节细胞特征频率之间失匹配程度,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电极在耳蜗不同部位的神经反应成像(neural response imaging,NRI)特点,以及开机后第一年NRI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为29例5岁以下单侧植入HiResolution Bionic Ear系列人工耳蜗的儿童.应用SoundWave软件记录每位植入者第3、7、11、15号的NRI阈值(NRI threshold,tNRI)以及NRI幅值增长线性拟合的斜率.根据耳蜗位X线平片确认植入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比较不同位置电极的tNRI及NRI幅值增长斜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开机时及开机后3、6、12个月的变化.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与耳蜗底转电极相比,耳蜗中转电极的tNRI较低,NRI幅值增长斜率较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t检验分析,开机1年内不同测试时间各电极tNRI和NRI幅值增长斜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耳蜗不同位置电极的NRI存在差异:越靠近耳蜗中转,tNRI越低,NRI幅值增长斜率越高,这与刺激电极对应的蜗内神经组织分布有关,越靠近耳蜗中转神经纤维密度越高,存活的神经组织越多.开机第一年,耳蜗各区域的tNRI和NRI幅值增长斜率无明显变化,提示该期间电刺激对耳蜗神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极阻抗值的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对36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测试手术中及手术后1年阻抗值,并分析其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患儿术中及开机后1年内高中低频段电极阻抗值变化趋势相同。电极阻抗值术中自开机显著增大,术中阻抗值最低,开机达到最大值,其后呈下降趋势,于开机3月后趋于平稳。结论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电极阻抗值开机3个月内变化明显,故需多次调机,以使患者语言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阻抗值与电极位置的关系及电极阻抗的总体变化特点。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100例(100耳),于术中、术后3天、术后1月(开机时)及术后3月测试电极阻抗值,分析结果。结果①100例患者总体及不同分区电极阻抗均值术中时最低,开机时(术后1月)升至最高,开机后(术后3月)呈降低趋势,三个时间点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术中、术后1月与术后3月均为蜗顶区电极阻抗值最高,与蜗中区及蜗底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蜗顶区1号和2号电极的阻抗值在术后3天即已升高,与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极阻抗值总体变化趋势为术中最低,术后1月(开机时)升至最高,开机后下降。蜗顶区阻抗值术后3天即明显升高且始终较蜗中区和蜗底区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Nucleus CI 24导Contour弯电极与Nucleus CI 24导直电极植入后的电阻阻抗、刺激阈值和舒适阈。方法植入澳大利亚NucleuS人工耳蜗的患者分为2组,1组(19例)植入Nucleus CI 24导Contour电极阵列(弯电极),另1组(11例)植入CI 24M电极阵列(直电极)。所有患者耳蜗植入术后15天开机调试,并于开机时及开机后1周、1月、3月分别记录各电极的电阻、刺激闽值和最大舒适阈。结果开机后由于Nucleus 24直电极的刺激阈值呈上升趋势,3月和6月时弯电极的阈值明显低于直电极阈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机1周、1月和6月2组的舒适阈接近。开机后弯电极和直电极的电阻值接近。结论Nucleus CI 24导Contour弯电极的刺激阈值稳定,刺激阈和舒适阈之间动态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9.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神经反应遥测阈值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儿童患者术后神经反应遥测 (NRT) 阈值的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为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提供帮助.方法:测试40例接受Nucleus CI24R 型多导人工耳蜗单侧植入术的患儿.测试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提供的便携式调试系统及NRT3.1版本软件.采用削减算法提取NRT反应波形,分别测试每位患者的第1、5、10、15、20号电极,NRT阈值使用NRT软件计算.分别在开机时、开机3、6和12个月时进行测试.结果:在术后同一测试时间,位于耳蜗不同部位电极的NRT阈值存在差异.耳蜗底部和顶部电极的NRT阈值较低,而位于耳蜗中部的电极NRT阈值较高.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部位NRT阈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测试电极,随术后开机时间的增长,NRT阈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测试时间NRT阈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开机1年内,NRT阈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需要NRT进行辅助,每次均应测试NRT阈值,以便更准确估算患者的行为反应T、C级,尤其对植入术后1年内的儿童患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6岁,出生后对声音有反应,曾多次因呼吸道感染使用过庆大霉素,3岁时患儿不能言语,引起家长重视,在外院行ABR检查考虑双耳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行助听器验配效果差,在某三甲医院先后两次行右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差,且常有头痛。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科,颞骨CT提示右侧耳蜗电极位置异常,以“1.双耳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2.右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收住院,拟行右侧人工耳蜗再次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