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景观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各种景观要素对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综合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技术,结合1:5万地形图、数字化仪等方法对疫源地景观进行研究。结果农田开垦、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较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地理要素直接影响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数量及分布。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在社会和自然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下,外环境、宿主、媒介及动物鼠疫,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疫源地现状,制定正确有效科学的对策,对于控制乃至根除鼠疫,是十分必要的。1技术、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果1.1技术及综合治理措施 50年来,在吉林鼠疫防治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研究,明确了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性质,储存宿主和媒介,空间和地理分布,流行特点,动物鼠疫好发地点及黄鼠鼠疫流行的最小密度,建立和完善了综合性鼠疫防治措施和办法。其中主要采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低山丘陵区达乌尔黄鼠的空间聚集性及与动物鼠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乌尔黄鼠(简称黄鼠)是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动物。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聚集性,对于揭示黄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物鼠疫的空间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鼠疫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动物,主要传播媒介为蚤类。现已基本查明各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因素、流行季节,主要宿主和媒介,疫源地空间结构等流行病学关系。1疫源地概述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按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鼠疫菌生态型等特点划分,目前我国已经确认有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自然感染鼠疫菌宿主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云南省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宿主动物的分布规律.方法 整理核实1954~2006年间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有关鼠疫监测资料,并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家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动物有黄胸鼠、褐家鼠等17种和亚种,其中黄胸鼠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野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有齐氏姬鼠、大绒鼠等27种,其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结论 由于两块疫源地自然环境、宿主媒介、动物活动等差异和联系,形成染疫动物既有区别又相互交错的格局,两块疫源地分别具有相对独立的鼠疫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一段时间内鼠疫疫源地啮齿动物种群结构的分析,掌握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点,明确动物鼠疫的发生与动物种群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和卫生部《鼠疫应急防控手册》的监测方法,收集2003-2012年长岭县鼠疫监测数据,数据来源于各个年度鼠疫监测总结。结果在长岭县境内共发现啮齿目4科8属9种。不同生境内的动物数量分布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啮齿动物以达乌尔黄鼠为主,数量变化与年际关系略有差别。结论长岭县境内啮齿动物种群结构较为简单,多年来的达乌尔黄鼠数量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可能是导致疫源地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松原市历史上曾多次流行鼠疫,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也是吉林省近几十年唯一的鼠间鼠疫现疫流行的地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多年人工灭鼠等干预措施的实施,宿主动物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研究疫源地内宿主动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述疫源地的空间结构;分析动物鼠疫流行趋势;提出适合本疫源地的防控策略。方法建立鼠疫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937年确认该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定达乌尔黄鼠是该疫源地主要宿主。该疫源地总体分为松辽平原区和察哈丘陵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自然屏障和疫源地形成因素划分为5块相对独立疫源地。该疫源地曾是我国动物鼠疫流行最为猛烈,波及面最广的一块疫源地,由于有效落实"灭鼠拔源"总体策略,大幅度降低了黄鼠密度,致使20世纪60年代后动物疫情逐渐减弱,仅呈现散在发生,2010年后该疫源地动物中再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以动物鼠疫监测为中心,及时掌握黄鼠数量变化趋势,对黄鼠密度上升明显的地区,及时开展灭鼠工作,尽可能使该地区黄鼠密度保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曾在历史上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流行,导致数亿人死亡。作为鼠疫自然疫源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独特的鼠疫研究资源。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动物间鼠疫呈现流行与静息周期性交替的特征。了解其转换机制对鼠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疫源地生态位变化是导致动物间流行周期性转换的可能触发因素。本文从宿主动物、蚤类媒介、土壤、鼠疫耶尔森菌及人类活动5个主要方面,梳理总结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位变化与动物间鼠疫周期性流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以期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吉林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省经过系统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法。主要是:在50年代中期确定了主要储存宿主的基础上,60年代引进地理景观理论和方法;70年代提出了疫源地鉴定方法;80年代引进了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技术;90年代提出了动物鼠疫监测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及对监测工作的科学评价。1 50年代 明确了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疆界与分布。共分布16个县(市、区),面积5.64万hm~2,灭鼠面积398万hm~2。确定达乌尔黄鼠(以下简称黄鼠)为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方形黄鼠蚤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境内蚤类指数结构、数量的变化。方法2005年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及工作指南第三节。结果达乌尔黄鼠体蚤、洞干蚤、巢穴蚤年度染蚤率和蚤指数上下波动不大,但个别年代偶尔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结论确认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蚤类指数结构无变化,未发现新的蚤种。  相似文献   

12.
13.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疫源地空间结构,适宜黄鼠生存的环境及面积,黄鼠种群数量和分布;了解啮齿动物及蚤类种群变化趋势;规划和确定鼠疫监测重点地区,调整相关监测指标;建立吉林省鼠疫信息数据库及图层集,为科学防治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以鼠疫主要贮存宿主为对象,开展疫源地现状调查。结果全省疫源面积为5644000hm^2,其中黄鼠高密度分布区占6.96%,中密度分布区占19.57%;低密度分布区占30.12%;极低密度分布区占18.77%;无鼠区占24.57%。全省黄鼠聚集面积为793286hm^2,聚集范围612449~1003149hm^2,占疫源地面积的14.06%。预测黄鼠数量为1139930只,波动范围为793072~1488518只。啮齿动物种类较60年代减少了2科3属9种;蚤种类减少了2科12属28种。结论由于黄鼠适宜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导致黄鼠聚集面积减少,黄鼠数量明显降低。以通榆-双辽风沙草原、镇赉县北大岗真草草原、乾安黄土台地区、扶余县局部地区,以及其他景观区域的黄鼠高密度和中密度分布区为吉林省鼠疫重点监测地区;全省每年下达灭黄鼠指标以28万~40万只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在吉林省家畜中耶尔森氏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家畜的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检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66株,未检出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结论在吉林省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相似文献   

15.
甘南玛曲县及其周边地区鼠疫自然疫源性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玛曲及其周边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对自然景观、宿主动物、传播媒介等进行现场调查,对所获材料进行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结果未检出IHA阳性血清,未分离出鼠疫菌,检出3份RIP阳性血清,但该地区自然景观及主要宿主动物分布和媒介蚤构成表明当地具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基本条件.结论玛曲及其周边地区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建议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青海省近50年鼠疫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从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现状,评估现阶段鼠疫流行态势,提出鼠疫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吉林省长岭县鼠疫疫源地鼠疫活动信息。方法应用内部对照PCR方法直接检测鼠类脏器中鼠疫菌特有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查100份黄鼠标本,结果均为阴性,与细菌培养结果一致,未发现鼠疫信息。结论内部对照PCR检测技术可作为鼠疫菌DNA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分析四川省阿坝州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1986年9月对该州北部疑似鼠疫地区进行了考察。认为:该州若尔盖、阿坝、壤塘三县在历史上存在疫源地。而现今,在较大程度上已经无害化了,亦即鼠疫在旱獭(Marmota hymalayana)种群中的保存和流行空间范围及强度,已经缩小并减弱。但鼠疫疫源性可能依然存在于那些旱獭呈连续分布、密度较高的某些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