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七氟醚、地氟醚、丙泊酚三种麻醉药物不同组合用于患儿麻醉对苏醒期躁动(EA)和苏醒期谵妄(E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龄5~12岁,BMI 11~20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五组:七氟醚组(SS组)、七氟醚+地氟醚组(SD组)、七氟醚+丙泊酚组(SP组)、丙泊酚组(PP组)和丙泊酚+地氟醚组(PD组)。记录EA和ED的发生情况,以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SD组、PP组和PD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SS组(P0.05)。SD组ED发生率明显低于SS组和SP组(P0.05)。SD组和PD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SS组、SP组和PP组(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地氟醚全凭吸入麻醉能降低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EA和ED的发生,同时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行七氟醚麻醉的患儿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后行右美托咪定液0.5μg/kg静脉泵注,15 min注完。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2组注射后5 min(T_1)、苏醒睁眼时(T_2)及拔管后5 min(T_3)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变化。根据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量表(PAED)比较2组麻醉苏醒期的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儿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PAE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预防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而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七氟醚因其具有无刺激味、诱导迅速及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但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发生率远高于成年人,对术后管理非常不利. 目的 提高小儿七氟醚全身麻醉苏醒的质量. 内容 系统回顾近年来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综述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趋向 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特别是基础研究还需深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地氟醚对成人骨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影响。方法择期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18~60岁,BMI 19.2~23.8 kg/m~2,ASAⅠ或Ⅱ级。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地氟醚组(D组),每组60例。在拔管前按照改良小儿苏醒期烦躁量表(PAED)评估EA程度,术后按照数字评价量表(nmeric rating scales, NR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分析舒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强行体动、切口裂开、出血增多、自行拔除导管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ASA分级和手术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舒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改良PAED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患者入恢复室15 min NRS评分、拔管时间、寒战、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强行体动、切口裂开、出血增多、自行拔除导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地氟醚麻醉的成人骨科患者术后尽管从全身麻醉中苏醒更快,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程度较七氟醚麻醉更为严重。在地氟醚麻醉中认识到苏醒期躁动的风险性并预防重大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在不同年龄和不同麻醉时的躁动情况.方法 选择学龄前儿童(3~5岁)及学龄儿童(6~9岁)各60例拟进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分别均分为学龄前儿童静-吸复合组(A1组)及七氟醚吸入组(A2组),学龄儿童静-吸复合组(B1组)及七氟醚吸入组(B2组).A1、B1纽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唑安定0.1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 μg/kg;A2、B2组吸入麻醉诱导采用8%七氟醚吸入.维持吸人3%~5%七氟醚,调节氧浓度1~2 L/min,将肺泡最低有效浓度值控制在1.3~1.5 MAC.术毕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和苏醒时间(停药至呼之睁眼的时间),并记录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同一年龄不同麻醉方式组患儿:术后轻、中、重度躁动发生率A2组明显高于A1组、B2组明显高于B1组(P<0.05).不同年龄同一麻醉方式组的患儿:术后轻、中度躁动发生率A1组明显高于B1组、A2组明显高于B2组(P<0.05);而重度躁动发生率A2组明显高于B2组(P<0.05)(表1).结论 学龄前儿童及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并存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患者出现一些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EA是我们临床上较常碰到的麻烦问题,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所以了解其发病原因与机制并积极预防处理,对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近年来有关EA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咪达唑仑组(M1组)、高剂量咪达唑仑组(M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前30min分别给予M1组和M2组患儿分别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和0.75 mg/kg,口服10%葡萄糖混合液5ml。吸入8%七氟醚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醚及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患儿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麻醉苏醒谵妄量表(PAED)评分和FLACC疼痛评分,并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滞留PACU时间。结果 C组患儿的分离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最高PAED评分、FLACC疼痛评分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2组滞留PACU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0.5mg/kg或0.75mg/kg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分离焦虑,但不能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咪达唑仑0.75mg/kg会延长PACU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右美托咪啶预防儿童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将56例接受七氟醚麻醉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5μg/kg(稀释到15 m L),10~20 min注完后开始手术。对照组: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泵注15 m L生理盐水。比较2组患儿右美托咪啶或生理盐水注射前(T0)、注射5 min后(T1)、患儿苏醒睁眼时间点(T2)及拔管5 min后(T3)心率、血压变化和麻醉后的苏醒时间、躁动情况等。结果对照组T2和T3时点的NAP和HR较T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和T3时间点MAP明显降低,同时T1、T2和T3时间点HR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长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应用右美托咪啶,在儿童七氟醚麻醉时能较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降低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芬太尼滴鼻对患儿鼻罩吸入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舌系带延长术患儿40例,男17例,女23例,ASAⅠ级,年龄2~4岁。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入室后面罩吸入8%七氟醚+氧气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患儿无意识后鼻腔滴入芬太尼2μg/kg,稀释成0.5ml,对照组患儿安静后鼻腔滴入生理盐水0.5ml,两组患儿手术开始前舌系带旁局部浸润注射1%利多卡因2ml。术中鼻罩吸入3%~5%七氟醚+氧气维持麻醉。患儿入手术室前根据改良耶鲁术前焦虑分级表(m-YPAS)评分,诱导期间根据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对患儿面罩吸入七氟醚诱导期间合作程度评分,术后根据小儿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PAED)及改良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m-CHEOPS),对患儿苏醒期谵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术前m-YPAS评分、诱导期ICC评分及术后m-CHEO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PAED评分为(4.8±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4.2)分(P<0.05)。两组患儿围术期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严重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动过缓、呼吸抑制、严重的恶心、呕吐等麻醉相关并发症。两组PA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滴鼻能有效减少患儿鼻罩吸入七氟醚麻醉下行舌系带延长术苏醒期谵妄的发生,且不延长PACU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下丙泊酚与七氟醚全麻苏醒期的特征,以及苏醒时的Narcotrend指数(NTI)是否一致。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丙泊酚深麻醉组(PD组)和七氟醚深麻醉组(SD组)术中维持NTI在46~37,丙泊酚浅麻醉组(PL组)和七氟醚浅麻醉组(SL组)术中维持NTI在56~47。记录苏醒时的NTI、苏醒时间、拨管迟滞时间。结果苏醒时PD组NTI为84.2±2.7,PL组84.9±2.5,明显低于SD组88.6±3.4与SL组89.9±3.3(P0.05),拨管迟滞时间SD组(9.4±4.6)min,明显长于SL组(4.7±2.4)min(P0.05),PD组与P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组苏醒时间较其余三组明显延长(P0.05),SL组、PD组和PL组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与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时的NTI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治疗以颈椎牵引、针灸、推拿、理疗等综合保守治疗为主,仰卧位手法牵引及颈椎关节松动技术疗效确切,在临床广泛应用~[1-5]。仰卧位行手法及牵引治疗时操作者往往感觉比较累,手法的力度较难掌握,难以发力,操作者有有力使不上的感觉。笔者借助于颈椎在悬吊方式下,使颈椎悬空,患者颈部处于放松状态下,行颈椎关节微动技术手法治疗,克服了以往治疗上的一些缺点和困  相似文献   

12.
信息动态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我国已开展20多年,尤其近十余年发展迅猛,从刚开始的“摸石头过河”,至现在以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后盾,渐与传统开腹手术并驾齐驱,且有赶超之势.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因解剖位置及空间关系,治疗器械较多,方法多样,且开展早,有长期多中心医学论证其在术后恢复、淋巴清扫、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优势明显.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因空间小,欧关系病种较少,手术难度较结肠癌大,发展也较晚,部分指南仍要求以临床研究为主,但近年亚洲及欧美循证医学证据渐出,亦发展迅速.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未来腹腔镜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会向着器械多样化、微创精细化、损伤最小化、美容最佳化、康复最快化、治疗最便捷化发展,其前景是广阔、光明的.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类患者,以急慢性腰痛为主诉,常伴有腹部、髋部、大腿部等腰丛神经支配区域不同部位的疼痛或感觉异常来诊。检查患者腰大肌有明显压痛并向腰丛神经支配区放射。对于该病症,各种文献归为腰肌劳损、肌筋膜炎等范畴,也有学者曾提及腰大肌综合征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诊断。根据临床及交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髌骨骨折选择2种不同的切口对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的临床意义。方法笔者自2008-04—2013-12将诊治的134例髌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随机分为A组(采用经典的横切口)和B组(采用纵切口)。比较2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原因。结果 A组获得平均16.7(14~23)个月随访,出现术后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2.99%。B组获得平均17.4(15~24)个月随访,发生切口感染8例,感染率11.94%。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43)。结论纵切口是目前治疗髌骨骨折主要选择,由于髌骨骨折的受伤机制的特殊性和髌前皮肤软组织损伤的隐蔽性,增加切口感染危险性,手术前需对皮肤软组织进行评估,以确保应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创伤骨科是骨科领域最古老的亚专业学科,同时也是骨科的基础,骨折治疗是创伤骨科的核心内容之一。骨折治疗的理念、理论一直影响脊柱、关节、运动医学等其他骨科亚专业学科的发展,引领骨科前进的潮流,不断在思考中发展前进,先后产生了AO、BO理论体系及治疗体系。骨折治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这与马克思哲学中事物的发展源  相似文献   

16.
信息动态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多采用利尿消肿、免疫抑制、抗凝调脂、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诱发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表现为少尿、无尿.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显著,重度水肿的患者会出现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外阴部严重水肿,胸腹腔和心包积液,腹壁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2015年7月,我科收治1例肾病综合征重度水肿患者,经周全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生理条件下可由人的蛋白质通过水解途径大量释放.肾功能下降尤其是达到终末期肾脏病期时ADMA可于体内蓄积,主要通过降低NO的生物利用度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于ESRD患者而言,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是清除ADMA有效的途径,哪一种透析方式能更有效的清除ADMA以及降低血浆ADMA浓度是否可更好防治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亟待研究.本文以ADMA的生理特性、对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主线,阐述ADMA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动态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于2012年10月正式启用新版远程采编系统,欢迎广大护理同仁网上赐稿。具体步骤如下:请登陆网站http://www.chmed.net或http://www.hlxzz.com.cn,点击护理学杂志进入本刊首页→点击作者投稿→按提示注册(请务必记住用户名或邮箱地址和密码,以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用新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点击作者投稿进入稿件管理页面→点击我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