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SPACE序列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在正常臂丛神经节后段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名无臂丛神经损伤病史的健康志愿者行臂丛神经DWIBS序列、SPACE序列扫描。分析比较DWIBS序列、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数目,以及两组序列图像平均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35名共70侧臂丛神经节后段在冠状DWIBS序列、SPACE序列上均能清晰显示,SPACE序列中部分臂丛内侧束、后束和外侧束也可显示。SPACE序列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高于DWIBS序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ACE序列可以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节后段,与DWIBS序列相比较对正常臂丛神经显像具有更高的清晰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影像(MRI)在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I对该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接收的2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多序列扫描。结果磁共振影响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如下:轴位T1WI与T2WI可以对臂丛神经椎管内段和椎间孔段进行较好的显示;冠状STIR以及C4-T3连续横轴位T1WI与抑脂可以对臂丛神经干病变进行很好的显示;3D-T2*GRE可以臂丛神经干的总体结构进行显示,包括神经干的大小、形态以及走向,都具有很好的显示效果。结论 MRI具有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以及无创伤等优点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影像(MRI)在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I对该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接收的2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多序列扫描。结果磁共振影响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如下:轴位T1WI与T2WI可以对臂丛神经椎管内段和椎间孔段进行较好的显示;冠状STIR以及C4-T3连续横轴位T1WI与抑脂可以对臂丛神经干病变进行很好的显示;3D-T2*GRE可以臂丛神经干的总体结构进行显示,包括神经干的大小、形态以及走向,都具有很好的显示效果。结论 MRI具有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以及无创伤等优点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健康志愿者与无症状成人三叉神经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g,FA)的特点及融合背景图像的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三叉神经血管神经关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浙江大学湖州医院22例健康志愿者和28例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而无症状者进行三叉神经磁共振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造影序列(3D-TOF-MR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和DTI,并分成三组包括正常组(A组)、非压迫侧组(B组)和压迫侧组(C组)。测量双侧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EZ区)的FA值,并以融合3D-TOF-MRA、3D-FIESTA背景图像的DTT技术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对无症状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双侧三叉神经左右侧平均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组别总的平均FA值和不同NVC分级的平均FA值,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A、B、C组的平均FA值分别为0.421±0.030、0.421±0.036、0.413±0.036,两两比较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06,P=0.604)。通过DTT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完整走行;A组和B组中三叉神经周围均无责任血管,而C组中显示责任血管27例为动脉,1例为静脉,其中轻度NVC14例、中度8例、重度6例。结论 DTI可作为评估三叉神经血管神经压迫的定量观察指标,融合背景图像的DTT技术能够直观多方位显示三叉神经解剖走行及血管神经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上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麻醉组(A组)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组(B组),每组25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插管或置喉罩后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术中15 min(T4)、停麻醉药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知晓.B组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两组患者在T1时MAP、HR均显著低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T2、T3时MAP、HR均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MAP、HR在T1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T2时MAP、HR及术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A组[(85.9±8.3)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02.5±9.0) mm Hg、(84.5±15.0)次/min比(94.2±14.3)次/min、12.0% (3/25)比36.0% (9/25),P<0.05],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少于A组[(321.7±47.2) mg比(382.4±52.6)mg、(7.3±2.9) min比(13.2±3.7) min,P< 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行上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筛查中3TMR背景抑制全身弥散成像(DWIBS)最佳技术。方法使用西门子Verio3.0T超导型MR扫描仪,15例志愿者及10例肿瘤患者行DWIBS检查。调节不同参数b值、NEX、呼吸方式、背景抑制方式进行对比扫描,以ADC值、质量指数、SNR为指标统计分析;对原始图像进行3DMIP、黑白翻转等后处理。结果(1)随着b值增大,图像的ADC值、SNR、质量指数均变小;b值=800能获得良好效果;(2)随NEX增大,图像的SNR、质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呼吸门控较平静呼吸SNR、质量指数差异较小;(4)STIR较SPAIR质量指数高;(5)厚块全身MIP、黑白反转等后处理能敏感显示肿瘤及全身转移;薄层MIP对病灶的解剖结构显示好。结论选取b值=800、NEX=4、平静呼吸、STIR背景抑制能获得高质量的DWIBS图像;通过后处理技术能达到类“PET”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与磁共振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分析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的微观改变。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6月发生在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的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病灶12例,脑白质疏松组(疏松组)病灶13例,并设置1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MRS、DTI扫描。测量NAA、Cho、Cr值,测量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较3组NAA、Cho、Cr、MD、FA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梗组、疏松组与对照组比较,NAA值降低[(20.9±4.2)、(19.2±3.7)、(27.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松组与腔梗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Cho降低[(14.2±2.6)、(12.3±2.3)、(15.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松组与腔梗组及对照组比较Cr降低[(10.7±2.3)、(12.6±2.0)、(15.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阻、疏松组与对照组比较,FA降低[(0.266±0.744)、(0.250±0.735)、(0.493±0.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MD值[(0.494±0.113)、(1.308±0.212)、(0.704±0.429)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中,NAA、FA值显著降低,共同反映了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破坏;联合应用MRS、DTI分析评价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IDEAL T2WI、STIR、FST2WI序列在脊柱存在金属干扰情况下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确认金属无法去除,且需要进行MRI检查。对40例脊柱附近存在金属植入物(如假牙、钛板、避孕环等)干扰的患者(颈椎10例、胸椎7例、腰椎23例),同时采用IDEAL T2WI、STIR、FST2WI序列扫描,对图像变形进行主观分级评估。结果 STIR序列FST2WI分级为颈椎(1.5±0.32)级、胸椎(2.1±0.63)级、腰椎(2.6±0.58)级,FST2WI序列为颈椎(1.3±0.21)级、胸椎(2.3±0.47)级、腰椎(2.7±0.45)级,而IDEAL序列为颈椎(2.8±0.10)级、胸椎(2.9±0.11)级、腰椎(2.9±0.10)级。三个序列的成像质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在脊柱存在金属干扰时IDEAL序列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STIR及FST2WI。脊柱图像信噪比高,图像变形不明显,可清晰显示脊柱病变。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271-127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选择性激励序列(PROSET)在坐骨神经成像中的信号特征,及其对坐骨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I检查,再采用PROSET序列进行腰骶部冠状面成像,得到坐骨神经影像。观察病变与坐骨神经的关系。结果 6例健康志愿者坐骨神经PROSET图像未见异常,形态显示清晰,信号对比良好,在诊断信息上对比STIR图像、T2图像有一定优势。外伤者PROSET图像显示良好的比例显著多于STIR图像、T2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PROSET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肿瘤形态及其与神经关系,STIR图像、T2图像显示不清晰。结论 PROSET序列可提升坐骨神经磁共振成像的清晰度,获得具有高对比、高空间分辨率特征的图像,在坐骨神经影像显示方面较常规序列更有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探讨全身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成像(DWIBS)的最佳扫描技术。方法 15位健康志愿者、21例患者接受了DWIBS成像,通过ADC值、质量指数、SNR及AppCNR来评价不同扫描技术:体线圈和体部表面线圈扫描;SPAIR-EPI与STIR-EPI的比较。最后评价高分辨率MPR及MIP图像的可行性。结果体部表面线圈扫描的质量指数、SNR及AppCNR高于体线圈扫描(P〈0.01),在b=800s/mm2时图像质量指数及AppCNR时最高(P=0.000);STIR-EPI质量指数较高(P〈0.05);STIR-EPI的AppCNR优于SPAIR-EPI(P〈0.05)。结论采用体部表面线圈,b=800s/mm2,层厚5mm,STIR脂肪抑制技术以及TR值在6000ms以上可以获得高质量的DWIBS图像。  相似文献   

11.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对60例患者进行臂丛神经MRI扫描,并根据病变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以及曲面等重建。结果:60例患者中,创伤性病变50例,其中正常神经表现型6例,神经变性型12例,神经疤痕型8例,神经消失型24例。非创伤性病变10例,其中肿瘤7例,炎症3例。所有序列成像清晰,3D序列图像经后处理重建后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显示率明显较高。结论:用MRI检查臂丛神经.是准确显示臂丛神经及其相关结构非常有效的技术。作为一种最理想的新型无创影像检查手段.MRI对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对58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9例,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麻醉后HR为(96±8)min/次、MAP为(89±10)mm Hg、麻醉优良率为96.55%同对照组患者的(105±9)min/次、(97±11)mm Hg和82.76%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MRI)对正常臂丛神经的扫描方案,观察各序列上对应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本院行MRI扫描的20例健康志愿者MRI扫描资料予以分析,并利用专业统计学软件作出统计。结果:针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的情况,T1WI、T2WI、薄层无间距STIR以及3D-Fiesta-c的呈现率依次为30.0%、20.0%、45.0%与100.0%。在呈现清晰度上,STIR及3D-Fiesta-c两者更占据优势。结论:为全面优化臂丛神经的扫描呈现效果,建议对不同扫描序列相整合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脂肪抑制技术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成像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8例A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采用频率选择饱和(FS)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和频率衰减反转恢复(SPAIR)序列,比较三种脂肪抑制序列骶髂关节左右两侧影像均匀性、臀部脂肪肌肉及骨髓水肿的相对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芬太尼对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50例.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及气管插管即刻(T2)、3 min(T3)、5 min(T4)、7 min(T5)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T1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低于T0时[舒芬太尼组:(103±10)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3±18) mm Hg、(56±10) mm Hg比(75±18)mm Hg、(65±5)次/min比(80±11)次/min,芬太尼组:(105±8)mmHg比(130±15)mmHg、(52±8) mm Hg比(73±16) mm Hg、(73±9)次/min比(84±7)次/min,P<0.01];T2~T5时舒芬太尼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少于芬太尼组[T2:(106±8)mm Hg比(158±14) mm Hg、(58±10) mm Hg比(98±13) mm Hg、(72±5)次/min比(95±13)次/min,T3:(108±15) mm Hg比(150±8)mm Hg、(54±6) mm Hg比(90±10) mm Hg、(73±5)次/min比(94±12)次/min,T4:(104±11) mm Hg比(128±15) mm Hg、(56±4) mm Hg比(85±12) mm Hg、(73±5)次/min 比(70±11)次/min,T5:(100±11) mm Hg比(120±13) mm Hg、(57±11) mm Hg比(76±13) mm Hg、(65±8)次/min比(84±13)次/min,P<0.01].结论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均有抑制作用,但舒芬太尼能更好地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显示更强的优势,用于手术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一点与两点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行锁骨及肩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一点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评估两组麻醉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术中阻滞效果,并观察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锁骨外2/3部位和肩部感觉阻滞时间分别为(13.8±1.2)、(13.5 ±2.2) min,均短于A组的(15.7±2.0)、(15.8±2.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肩关节阻滞评分为(1.2±1.5)分,少于A组的(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良率为96.7%(29/30),A组优良率为86.7%(26/30);霍纳综合征B组7例,A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及肩部手术中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一点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测面神经的显微解剖,为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5例成年人头颅带寰椎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的走行及其毗邻关系;测量面神经干及乳突尖端至茎乳孔的距离、舌下神经干横切面积等;对5例成年人头颅湿标本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 茎乳孔处面神经干直径为(2.57±0.60) mm,面神经干长度为(15.71±1.97)mm,面神经干分叉至乳突尖端的距离为(18.20±4.40) mm,分叉至下颌角的距离为(39.91±8.38) mm.乳突尖端至茎乳孔的距离为( 17.91±2.68) mm,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4.6~5.7 (5.1±0.2) mm2.舌下神经近段神经束为1~4(1.6±0.8)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6.8~8.0 (7.5±0.7) 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4.1~ 5.5 (4.7±0.6) mm2;舌下神经远段神经束1~5 (3.6±0.5)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4.9~6.1 (5.6±0.5) mm2.结论 舌下神经与面神经直接吻合或舌下神经与面神经插入移植吻合是可行的,能够达到舌下神经的功能瓦解最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脂肪抑制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序列对急性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及CT检查为阴性的120例骨挫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各序列的检出率。结果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STIR、T1WI、T2WI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2.8%和43.9%,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左布比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60例择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布比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定组(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左布比卡因组注入0.5%左布比卡因30 ml,联合组注入0.5%左布比卡因30 ml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记录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记录麻醉前(T0)及注药完毕后5 min(T1)、10 min (T2)、15min(T3)、30 min(T4)、45 min(T5)、60 min (T6)、90 min (T7)、120min(Ts)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Ramsay评分;记录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较左布比卡因组明显延长[(835.4±78.2) min比(621.6±86.4) min、(725.4±73.7) min比(523.8±67.5) min、(968.7±164.3) min比(845.2±241.8)min,P<0.05];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布比卡因组比较,联合组T2~T8时收缩压较低(P<0.05),T6~T8时舒张压较低(P< 0.05),T1~T8时心率较慢(P<0.05),T2~T8时Ramsay评分较高(P< 0.05).联合组心动过缓及口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布比卡因组[33.3%(10/30)比0、100.0%(30/30)比0,P< 0.05],两组均为未发生低血压、镇静过度和呼吸抑制.结论 100 μg右美托咪定添加到0.5%左布比卡因30 ml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显著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但右美托咪定可导致心动过缓及口干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喉罩(LMA)与高频喷射通气(HFJV)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34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随机分成LMA联合HFJV组(A组)和常规全麻气管插管组(B组),各17例.分别于术前(T0)、诱导置入LMA(气管插管)后1 min(T1)、5 min(T2)、20min(T3)、苏醒拔除LMA(气管导管)时(T4)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记录苏醒时间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诱导插管期:A组T1HR较T0升高不明显,MAP变化轻微;B组T1HR和MAP较T0有明显升高(P<0.05).麻醉维持期:A组MAP下降小于B组.术中用药:A组丙泊酚(3.16±1.34)mg/min、瑞芬太尼(9.35±2.17)μg/min,明显少于B组丙泊酚(4.29±2.41)mg/min,瑞芬太尼(17.38±5.46)μg/min(P<0.01).此外,A组T3时PETCO2(32.50±2.55)mmHg(1 mm Hg=0.133 kPa)以及PaCO2(45.95±5.12)mm Hg与T2时PETCO2(40.43±2.12)mm Hg,PaCO2(57.01±1.29)mm Hg相比有所下降,而PaO2在T3时(147.75±22.89)mmHg较T2时(70.45±14.59)mm Hg明显升高(P<0.05).术后苏醒期:A组苏醒时间(4.12±2.56)min明显短于B组(11.27±5.48)min(P<0.01).结论 LMA与HFJV联合应用可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捕管反应,降低动脉瘤破裂危险性,且通气功能维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