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纯化的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在动物模型中已经显示出对疟原虫有部分或全部的保护作用。已知某些抗MSP1的抗体在体外能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鼠约氏疟原虫的MSP1羧基末端片段能在宿主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用蛋白水解酶裂解后的恶性疟原虫MSP1,仅含羧基末端的19kDa片段(MSP1_(19))残留在裂殖子表面,并被带进新  相似文献   

2.
作者总结了近期证实鼠疟原虫红内期隐匿性裂殖子存在的研究结果。这些隐匿性裂殖子与裂体增殖时释出的多数裂殖子不同,它并不立即侵入红细胞而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隐匿状态。每一种或亚种疟原虫裂殖子都显示对其生活周期特性起作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作者总结了近期证实鼠疟原虫红内期隐匿性裂殖子存在的研究结果。这些隐匿性裂殖子与裂体增殖时释出的多数裂殖子不同,它并不立即侵入红细胞而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隐匿状态。每一种或亚种疟原虫裂殖子显示对其生活周期特性起作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在减毒鼠伤寒直蓖X4064株中的表达。方法 将7个克隆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pQEM用氯化钙法转化到修饰系统正常、限制系统缺陷的鼠伤寒杆菌LB5000中,再通过专一性噬菌体P22转导入腺苷酸环化酶基因、环腺苷酸受体基因双重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杆菌X4064株中,用质粒酶切、Western blot鉴定构建的重组菌株 组菌株的表达。结果 成  相似文献   

5.
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裂殖子侵入宿主红细胞的过程非常迅速,红细胞外的裂殖子在几分钟内就失去了侵袭能力,所以只有少数关于裂殖子侵袭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Dadda等(1969)首次报告鼠疟和鸡疟原虫裂殖子侵袭的观察结果,Bannister等(1975)描述了猴疟原虫裂殖子的侵袭过程。本文报导的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袭红细胞的第1个实例。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从裂殖子发育成红内期滋养体首先是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由于很难分离得到纯的具有活性的裂殖子,所以对于吸附过程中的生化特征了解甚少。Miller等认为,各种红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疟原虫的特异受体,并认为恶性疟原虫的侵入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Sherman的实验还表明裂殖子不再侵犯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或唾液酸苷酶处理过的红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裂殖子侵犯人红细胞时红细胞膜蛋白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业已发现,鼠类、猿猴和人类疟原虫的血液期裂殖体所合成的高分子量蛋白,能使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自约氏疟原虫提取的230,000MW蛋白质,可使免疫小鼠产生抵抗攻击感染的能力。抗夏氏疟原虫250,000MW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MAbs)输给小鼠后,能抑制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恶性疟原虫合成的195,000MW蛋白质,能与免疫血清呈强反应。本文在于鉴定上述3种高分子量蛋白质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相继有巾帽猴疟原虫、诺氏猴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培养成功的报道,但对鼠类疟原虫(伯氏疟原虫、文氏疟原虫、夏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虽作过研究,尤其是对伯氏疟原虫这种重要的实验虫种,曾用烛缸法培养,但结果并不理想,只能维持1~2个裂体增殖周期,且原虫血症迅速下降。因此作者设计一种新的悬液培养系统,结果较好,能完成多个裂殖周期,并可出现大量裂殖子和提高原虫  相似文献   

9.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 结果 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 结论 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入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相似文献   

10.
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的子抱子经尾静脉接种大鼠和三株小鼠(ICR/JCL,C57BL,KM株)后42h,在大鼠和小鼠的肝连续切片中均查见红外期裂殖体(EE裂殖体),但在KM鼠株的切片中,正常的EE裂殖体甚少。不论宿主同否,EE裂殖体均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分化程度不同,发育不完全同步。大鼠肝中的EE裂殖体可看到明显的外膜,周围并出现细胞反应。ICR/JCL、C57BL鼠株和大鼠肝中的EE裂殖体均较KM鼠株发育良好,数量较多,但大鼠中的红内期迅速消失。结果表明;ICR/JCL和C57BL鼠株用作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鼠疟模型的宿主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疟疾感染并致病的关键步骤,一些裂殖子蛋白在此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并发挥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蛋白复合体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X线照射的血内伯氏鼠疟原虫,或血内伯氏鼠疟原虫的水不溶性部分,或X线照射的子孢子作为疫苗,接种啮齿类防御活的伯氏鼠疟原虫攻击感染已获得了成功,并已证明这些疫苗具有期的特异性。本文概述了一种没有危险的现场试验方法及类似的疫苗预防人体恶性疟的效力。强调指出:(1)在没有模型的情况下虽能测试疫苗的效力,但仅能测试疫苗对人体恶性疟原虫的预防作用;(2)衡量防护作用应以防止发病和防止死亡为依据;(3)为了适应需要,必须加强大量繁殖疟原虫裂殖子和/或子孢子的研究,并寻找增高人体防御恶性疟原虫的免疫反应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些疟原虫在红内期晚期合成一种高分子量蛋白质,该蛋白称为PSA(裂殖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或MSPP(裂殖子表面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P195中的红细胞结合位点,为设计疫苗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将得到的各段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及其相应的抗血清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及其抗体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M6),595~897(M7),1397~1663(M11)的三段蛋白的抗血清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而其中M6蛋白片段也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作用。结论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3~595的一段序列,M6可能含恶性疟原虫识别人红细胞的位点,该位点可以作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5.
作者叙述了一系列蛋白酶抑制剂对疟原虫发育和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效应。在1981年,Banyal等就已证明了从放线菌培养滤液中得到的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入红细胞。现在通过研究、作者发现用大于0.05mM的Leupeptin,TLCK和Pepstatin对疟原虫发育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有抑制作用。而aprotinin,antipain,α-1-抗胰蛋白酶及大豆蛋白酶抑制剂在0.5mM时对此都没有影响。但是1mM的TPCK,1mM的PMSF与0.15mM的chymostatin都能够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而不影响寄生疟原虫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了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16.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疟疾海岸”是疟疾的高发区 ,然而居住在此的美拉尼西亚人却很少受到疟原虫的感染。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疟疾是通过按蚊传播的。按蚊在吸血时把疟原虫子孢子注入到感染者的血液中。子孢子首先感染肝 ,在那里一个子孢子产生出数万个裂殖子 ,受感染的肝细胞最终会把裂殖子释放到血液中。裂殖子借助红细胞 (RBC)膜上的蛋白受体侵入RBC内 ,并引发疟疾严重的并发症。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医学专家库曼与他在巴 新和美国的同事合作发现 ,入侵RBC的疟原虫蛋白P是一种存在于疟原虫表面的 ,被称为RBC结合抗原1 4 0 (E…  相似文献   

17.
已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对人红细胞唾液酸蛋白即MN血型糖蛋白(GPS)具有识别作用,裂殖子通过与它结合从而侵入红细胞。作者用二种方法对其结构作了研究,首先用胰蛋白酶将GPS进行消化,并将其碎片与分离出来的裂殖体混合,然后再观察后者对红细胞的入侵情况以了解是否具有抑制裂殖子入侵的作用。结果低浓度糖蛋白A或高浓度糖蛋白A、B和C的混合物可抑制入侵,单独糖  相似文献   

18.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35)S]-甲硫氨酸为标记物经同步培养分别获得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然后将这些不同生长期疟原虫制备成Triton-可溶蛋白制剂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用放射自显影显示各期蛋白质的合成和命运。结果:在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生长的每一阶段都合成了许多蛋白,并且从环状体到下一次红内期裂殖子这整个循环中许多蛋白质保持不变。至少15种高分子量为177,170,158,87,83,47KD_a的8种蛋白在裂殖体中出现而不是在裂殖子。分子量为240、203、106、80、35、19、15与14KD_a的8种蛋白在裂殖子中出现,但不在环状体到下一次裂殖子这一阶段中出现,有些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20.
抗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次细胞融合中,经2~4次克隆后已建成28株抗恶性疟原虫(FCC-1/HN)的杂交瘤。其中针对裂殖子和成熟裂殖体抗原的McAb有9株,仅对裂殖体特异的有4株,对裂殖体和滋养体期原虫产生荧光反应的有15株。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这28株McAb对7种不同疟原虫的交叉反应。结果,仅有93D4和94B5属株特异性McAb,其余各株均对恶性疟原虫(安徽株)有明显荧光反应。有5株McAb(92A3,94A2,94A6,94B3和96B5)对间日疟原虫也有交叉,而96B5株还对诺氏疟原虫和含蟹猴疟原虫产生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