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依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协调,一旦这种平衡关系受损,将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评价自主神经的活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率振荡是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新的无创指标,是与恶性心脏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心电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及不伴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者的窦性心率振荡(HRT)变化,探讨HRT在AMI伴心力衰竭者的危险度分层中的意义。方法选择AMI伴心力衰竭者30例为A组,AMI不伴心力衰竭者30例为B组,另设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C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计算HRT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三组之间进行均值对比分析。结果A组TO均值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TO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S在A组和B组均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者HRT改变明显,TO、TS两个参数均较正常人明显差异,以TS降低显著。HRT可成为评估AMI危险度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3.
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依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协调,一旦这种平衡关系受损,将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评价自主神经的活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率振荡是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新的无创指标,是与恶性心脏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心电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并室性期前收缩(PVS)者100例,有PVS而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健康者100例作对照,分别检测HRT的初始(TO)和窦性心率的斜率(佟)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标准差(SDNN),进行分析。结果AMI患者TO与TS均较对照组减弱,以鸭降低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O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TO、TS与HRV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MI患者俗减低,HRT减弱。HRT可能成为评估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独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DCG)有室性早搏(PVS)的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32例(A组),与有PVS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4例(B组),分别用手工测量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者与B组TO值分别为(0.014±0.030%)和(0.024±0.028%)(P<0.0001),TS分别为(3.565±4.87)和(10.385±5.236)ms/RR(P<0.0001)。结论ACS者HRT明显异常,HRT异常可作为心肌存在严重缺血的一个有价值的新的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窦性心率震荡(HRT)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心率变异(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探讨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AMI患者分死亡组8例,存活组28例,检测分析HRT、LVEF及HRV指标。HRT:震荡初始(TO)即PVS后窦性心率加速现象,中性值为0,TO〉0异常;震荡斜率(偈)即PVS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TS值〉2.5ms/RR,TS〈2.5ms/RR为异常;HRV:24h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及LVEF等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TO〉06例;TS〈2.5ms/RR4例;存活组TO〉07例;TS〈2.5ms/RR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DNN、LVEF死亡组较存活组降低,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现象消失是AMI患者独立的高危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两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取得TO及TS值,再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O与TS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受损,稳心颗粒可使异常的HRT有所恢复,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及其多因素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86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心率变异(SDNN)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参数,并进行TO、TS与年龄、LVEF、LVEDD、SDN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P〈0.01);AMI组中,TO、TS与年龄、LVEF、LVEDD、SDNN相关。结论AMI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以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检测,探讨这一现象在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2例AMI者(A组)及96例健康对照者(B组),根据所做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DCG),分别计算并比较二组间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结果A组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MI者HRT现象明显减弱,它可作为评价AMI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窦性心率振荡现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如何识别心脏病中的高危患一直是心血管医生关注的热点。起初人们把左室功能、心律失常诱发频度以及心肌传导异常作为评判的基础。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高危的心脏病患存在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2个检测指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HRV反应的是窦房结对内外源性刺激整体的调节程度,而BRS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应用苯福林来观察血压与心动周期之间的关系。他们均不能精确地反应内源性刺激所触发的反射性调节。  相似文献   

11.
窦性心率震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与对照组30例、急性脑梗死存活组75例与死亡组23例的24h动态心电图,比较各组间HRT的TO和TS结果(1)与对照组TO、TS(-6.1±3.7%、13.1±5.6ms/R-R间期)比较,急性脑梗死组TO高(-3.2%±6.3%)、TS低(6.1±6.0ms/R-R间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2)与急性脑梗死存活组TO、TS(-5.2±5.7%、7.0±2.1ms/R-R间期)比较,死亡组TO值高(-2.2±4.3%)、TS低(5.4±4.0ms/R-R间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RT与急性脯樟死患者的死亡及预后有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48例(AMI组)与健康体检者40例(正常对照组)。AMI组根据随访2年结果又分为存活组37例与死亡组11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HRT两项常用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患者中TO明显升高[(-2.89±2.71)%比(0.21±3.56)%],TS明显降低[(12.28±5.02)ms/R-R比(4.12±6.38)ms/R-R],P均〈0.01。与AMI存活组比较,死亡组TO显著升高[(0.18±4.77)%比(2.24±4.31)%],TS显著降低[(6.81±2.02)ms/R-R比(3.58±3.72)ms/R-R],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异常,窦性心率震荡异常可作为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可靠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125例。于心肌梗死后6~21天行24小时Holter检查。将Holter文件在HRT!View V0.60-1程序下处理,取得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同时获取心率变异SDNN及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的参数。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是患者心原性死亡。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两组各变量对死亡是否有预测意义,评判各自预测能力。结果两组平均随访(225.4±99.8)天,14人死亡,111人存活。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S是极强的风险预测因子(RR=11.46,P<0.01),TO≥0的预测价值较低(RR=2.76,P>0.05),TO与TS均异常对死亡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RR=26.70,P<0.01)。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TS≤2.5ms/RR及左室舒张末期直径≥5.6cm是仅有的2个独立风险预测变量,RR分别为9.49(P<0.01)和3.64(P<0.05)。结论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减弱或消失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同时检测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AMI患者,根据室性早搏Lown分级AMI患者被分为高危组(41例)和低危组(37例);另选择无心血管疾病者61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T参数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和6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CS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ACS组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又分为不同的亚组。比较ACS与对照组及ACS组内高、低危亚组之间HRT等指标的差异。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为再发心脏事件。根据既往危险分层界定点设定高危因子,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判HRT等指标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①ACS患者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0.05)。②ACS合并心衰组及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均明显低于无心衰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③ACS后事件组TO高于非事件组(P〈0.05),Ts低于非事件组(P〈0.05)。④TO与TS结合时优势比最强(OR单=6.351;OR多=4.163,P〈0.01)。结论TO与TS结合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强,HRT可作为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2组患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然后根据TO及TS是否异常将AMI组分为2个亚组:HRT异常组(TO或TS异常,二者均异常)及HRT正常组(TO及TS均正常),住院期间观察2个亚组复合心脏事件(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发生率。结果:AMI组的HRT较对照组明显变钝(TO增加,TS减低),并且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AMI组中,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结论:AMI组HRT变钝、TS减弱及TO增加可能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抑郁对于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比观察62例心肌梗死后恢复期出现抑郁表现的患者(抑郁组),以及同等例数心肌梗死后无抑郁表现的患者(无抑郁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疾患(对照组)的震荡初始(T0)和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抑郁组TO比无抑郁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2.24±1.82VS.1.45±2.21VS.-0.25±1.42,P〈0.05),而TS比对照组明显降低(1.90±2.14vs.3.79±2.22,P〈0.05)。结论有抑郁表现的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率震荡异常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纺变异性。方法 对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人工确认窦性心博后,经计算机处理,算出心率变异(HRV)的时域和频域的各项指标。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心动周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 R-R间期差值〉5ms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高频(HF)及L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HR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及死亡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V各项时阈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均值SDNNIDX、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将AMI后2.5年内因心源性死亡人数与存活人数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进行对比。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SDNN、SDANN、SDNNIDX、rMSSD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心率变异性越大,AMI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长程与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不同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1995年10月至1996年12月入我院的AMI患者50例,结合时域与频域的方法,分别进行长程(24小时),短程(1-3小时)分析。结果 长程短程HRV分析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在0.74~0.98之间。 长程分析还是短程分析HRV,在6个月随访死亡病例中均降低,除高频(HF)低高频比值(LF/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