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血管造影和栓塞已成为胆道出血最有价值的定位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就介入放射技术在胆道出血的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一、胆道出血的概况来源于胆道的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1948年,Sandblom首次命名这一现象为胆道出血。一般外科所称的胆道出血多指较大量的出血,其常见原因是肝脏医源性或意外性损伤,占50%以上。医源性损伤多为经皮肝穿刺操作和肝胆手术后。其他原因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囊内异位胃黏膜、巨细胞病毒胆管炎、慢性胰腺炎、肝脏或胆道肿瘤、血管畸形、抗凝治疗、出血性疾病和某些感…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 ,36岁。因胆道术后 2月 ,反复胆道出血 1月入院。入院 2月前因胆道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术 ,术后 15 d夹“T”管 ,1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 ,伴黄疸发热 ,开放“T”管后有鲜血自“T”管引出 ,每天出血量约2 0 0~ 30 0 ml,止血药物使用无效 ,经“T”管造影未发现出血点 ,再次手术探查 ,术中胆镜报告“出血点来自左侧肝内胆管”因出血位置较深 ,未见确切出血点 ,术中以去甲肾上腺素水行胆道灌洗后出血停止 ,术后 2周再次出现胆道出血 ,症状与上次相同 ,经“T”管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后可止血 ,但胆道出血反复发作 ,… 相似文献
3.
4.
胆道出血(hemobilia)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内交通事故的增多而逐年上升,它成为肝损伤后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对其基本病理缺乏认识,很容易引起误诊及延误诊断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创伤性胆道出血病人的治疗经过报告如下,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经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颅面部创伤致急性、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32例颅面部创伤患者中,颅底骨折致口、鼻、耳道大出血28例,面颅骨骨折致口、鼻大出血4例,所有患者经动脉造影确定出血靶血管及范围后接受经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32例均成功止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介入栓塞治疗颅面部创伤致急性大出血,创伤小、止血迅速、安全有效,可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栓塞治疗胆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例胆道出血(Hemobilia)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5例为肝动脉瘤,3例肝血管瘤,1例肝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1例医源性(肝穿刺活检)肝动脉损伤致胆道出血。10例中除1例未作栓塞治疗,行肝动脉结扎术,术后仍出血死亡外,其余9例均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证明TAE是治疗胆道出血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对胆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栓塞剂的选择和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胆道大出血的放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光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3):273-275
目的 评价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在胆道大出血中诊断和治疗的效果。结果 1988年以来,6例胆道大出血患者接受放射介入治疗。6例均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有1-2次胆系手术史。此次发作出血2-8次。所有的病人均紧急行腹腔动脉及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于出血部位的近远侧动脉内释放明胶海绵颗粒及不锈钢圈进行栓塞。结果 6例患者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中均显示有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均成功止血,经3个月-2年随访未再复发。结论 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在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满意的止血效果,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的特点,可作为胆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治疗胆道出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胆道出血是胆道感染、肝胆系统外伤、肝动脉瘤、血管瘤和医源性损伤等疾病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一般情况较差,虽作了及时的外科手术处理,但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仍然很高。自Walter1976年首次成功应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活检引起的胆道出血以来,随着介入性放射学的迅速发展,通过选择性、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HePatlcarteryemboligaton,HAE)来治疗胆道出血已在国内、外逐渐被人们所采用。肝脏的动脉供血除肝动脉外,从肝周各韧带有26条侧支动脉入肝,与肝动脉形成广泛交通。有人发现在结扎肝固有动脉后,部分病例其肝端仍有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血胆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创伤性血胆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1978-2002年国内文献报告的15例和我院收治的1例创伤性血胆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肝破裂修补术后11例,填塞止血术后4例,PTCD 1例。伤后发生胆道出血时间:<1周6例,1-3周6例,>3周4例。右上腹疼痛15例,便血16例,呕血10例,T管流血3例,PTCD管流血1例,黄疸9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3例,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12例,死亡4例。结论 创伤性血胆症是肝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典型表现为胆绞痛、黄疸和上消化道出血三联症。具有上消化道出血与受伤时间的脱离现象,出血多可自行缓解,但常反复发作。对肝外伤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止血是防治本症的关键。本症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胆道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介入在诊断与治疗胆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2例肝外伤手术后及 1例胆道结石手术后多次胆道大出血病人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及肝动脉插管DSA检查 ,显示胆道出血血管的部位、出血分布、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形成情况 ,然后用微导管插管至出血血管分支 ,应用NBCA、PVA颗粒、明胶海绵及弹簧钢圈选择性栓塞。 结果 2例为弥漫性出血 ,1例为局限性出血 ,2例有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有肝动脉 -门静脉瘘形成。栓塞后造影显示出血血管成功栓塞 ,出血症状迅速停止。 结论 介入是胆道大出血诊断与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胆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1月621例因胆道梗阻行PTCD,共发生术后胆道大出血8例(1.29%),7例患者首选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引流管造影,证实责任血管后行介入治疗。1例先行手术探查,术后再发大出血,予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假性动脉瘤后行介入治疗。
结果6例患者经造影证实为医源性血管损伤,其中2例为动脉胆管瘘,3例为假性动脉瘤,1例为门静脉胆管瘘。2例动脉胆管瘘及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予栓塞责任血管近端、远端后治愈,门静脉胆管瘘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死亡。剩余2例为胆管癌栓松动后自发出血,经肝动脉栓塞后止血。
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为胆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作者自80年代以来,迄今共采用介入法诊治动脉性胆道出血21例。21例既往均有剖腹胆系手术史。患者分别于手术后数天至数月内发生胆道出血。出血常为周期性,少数患者可延续多年。本组病例在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并选择性注入栓塞剂(明胶海绵微粒)后,再次造影均显示出血停止。有3例于栓塞治疗后1~3周再次出血。此3例经剖腹手术(1例)或再次介入治疗后均获治愈。作者认为本法安全、可靠、为一理想的诊治外伤性胆道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造影栓塞术治疗胆道大出血进行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01年7月胆道大出血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介入技术行腹腔动脉和选择性肝右或肝左动脉造影,随即行肝动脉分支出血点近端栓塞。结果 2例患者由于再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所有患者均存活,随访2个月至7年无再出血。结论 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安全,可靠微创,可作为胆道大出血的重要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探讨胆道大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0例胆道出血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均经保守治疗,4例治愈,7例行肝动脉血管造影术与栓塞术,6例止血成功,1例失败,后经手术治疗痊愈。共有1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肝动脉血管造影与栓塞是术后胆道出血诊断治疗的首选,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栓塞疗法失败,则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Nakase Y Takagi T Fukumoto K Kassai K Yamagami T Itani K Miyagaki T 《Surgery today》2008,38(6):567-571
A 63-year-old woman was admitted for cholecystitis and underwent a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She experienced abdominal pain and hemobilia 11 days after the LC.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but it did not show any source of bleeding. Thereafter, at 27 days after LC, a repeat angiogram was performed which revealed a pseudoaneurysm (PA) arising from a cystic artery stump and an embolized PA sack. However, another PA arising from near the embolized PA and liver abscess was observed 4 days after embolization. The arterial collateral flow was evaluated by endovascular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and it was embolized proximal and distal to the bleeding point. The embolization of the partial hepatic artery was effective for PA when packing the PA sack proved to be insufficient.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or liver abscess who require an adequate arterial liver flow,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collateral arterial flow before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相似文献
20.
胰腺损伤14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和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20年间收治的胰腺损伤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伤因、AAST分级、术式和疗效、并发症和死因等,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全组148例,手术132例,包括修补或仅引流、远端胰切除、远端胰(或囊肿)空肠Roux-n-Y吻合或其他内引流、憩室化、Whipple手术和损伤控制外科方法等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83%.Ⅲ~Ⅴ级与Ⅰ~Ⅱ级伤的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11.49%,死因主要为合并伤大出血(76.47%);而胰腺损伤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先控制合并伤大出血是提高胰腺损伤生存率的关键;术式取决于主胰管是否损伤,清除失活组织、充分外、内引流是胰腺损伤治疗的核心;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术式将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