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在整合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治未病"思想亟待注入新思想、新活力。本文从心身一体、心身并重的角度,对中医"治未病"实践形式做一探讨,并初步构建起"心身共调治未病"的临床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可为“治未病”提供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实现疾病防治关口前移。艾灸是中国的传统疗法之一,以其简便有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将艾灸与中医体质结合,可丰富调体“治未病”的干预手段,实现个体化诊疗及养生。基于艾灸平调阴阳之功,论述灸法在不同体质的应用,并针对不同体质,提出了相应的艾灸调理方案,以期为中医“治未病”提供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相似文献   

4.
陈莹  李红 《中医药通报》2012,2(1):26-2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直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失调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阴虚质和气郁质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感体质。笔者根据中医调体治未病思想,认为通过早期药食调体及生活方式调体对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桂成“补肾调周”法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菁 《辽宁中医杂志》2010,(8):1443-1444
总结夏桂成"补肾调理月经周期法"其"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意在防变、病后防复等4个主要方面。使后学者更加深刻理解夏桂成教授所倡导的"补肾调周"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决定着是否发病,并决定着疾病的倾向。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决定了我们对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得病之后的反应形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转归。因为体质可调,所以辨识体质,调整、优化体质,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防亚健康的发生,控制疾病的传变,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在未病之时,重在从情志、饮食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养,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患于未然;二是已病防变。发病之  相似文献   

8.
由于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中间状态,不具备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标准,所以西医学对其治疗往往束手无策。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长期情志不遂、疲劳过度、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年老体衰,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情志不节,七情内伤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理环节。中医学早在《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防治思想。从整体观念出发,一方面或轻者,通过心理治疗,自我调节,从而达到调和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另一方面或重者,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发挥着独特重要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医中无“肝硬化”这一病理名词,它通常归属于中医的“积聚”、“鼓胀”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情志所伤、或酒食不节、或劳欲过度,损伤正气,或湿热疫毒内侵,气机不利,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失治误治,水湿不去,土壅而侮木,肝郁更甚,结果既可及血而致血瘀,又可使脾气更虚,水湿更盛,出现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青筋暴露;脸色晦黯;舌质紫黯,舌体齿痕,瘀斑瘀点;脉沉细涩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理解,尝试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中医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和应用原则,通过多样且包含中医思想的手段参与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构建独特的中医体质量管理模式,以期为体质量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在古代的许多历史时期都备受医家的重视,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探讨,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石,承前启后,为现代医学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治未病工程,首先要明确"治未病"的基本内涵,认为"未病"的本意所指为一种特殊的状态,即"病前状态"——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而是从健康至疾病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中间状态,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治其未生);欲病救荫,防微杜渐(治其未成);适时调治,防其发作(治其未发);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等5个方面,明确了治未病的基本内涵,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顺应四时等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其在中医皮肤科中的防治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分析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亚健康的内涵及中医“未病”的多重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治未病"与延缓皮肤衰老的关系、"治未病"在延缓皮肤衰老中的应用、"治未病"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具有的独特优势及重要性3方面探讨"治未病"思想在皮肤衰老防治中的意义,打破了以往对皮肤抗衰一贯的研究模式,对后续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冶未病”思想贯穿于肛裂防治之中。肛裂未发,预防保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防止感染。肛裂已发,采取综合治疗,促使肛裂早期治愈,防止传变。肛裂已愈,注意调护,远离诱因,辅助正气,增强体质,保持机体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