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勇  曹式丽 《陕西中医》2014,(5):575-577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尿酸性肾病防治中的应用。强调"未病先防",把疾病治疗的工作重心前移;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控制疾病进程的主要病理因素,防止肾脏进一步损害;瘥后细心调护,预防疾病复发。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本病防治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导师姜丽娟教授在对"治未病"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中,已考虑通过"治未病"指导多种疾病来预防和治疗的,包括肿瘤。肿瘤一直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恶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方面讨论肿瘤的预防调治。  相似文献   

3.
从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相交叉的视角出发,阐述当前中医"治未病"的临床瓶颈及其解决方案。认为通过对比区分中医"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功能效用,引入基于流行病学的现代健康管理疾病风险评估过程,有利于寻求进一步强化扩展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应用途径;通过疾病风险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相结合的中医"治未病"体病相关的纵横结合创新模式,可以深入揭示其中的前瞻性的临床本质,而这正是当前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之一。作为解决上述瓶颈的交叉学科解决方案,大数据机器学习经络电生理疾病风险评估系统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相结合所构建实施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将进一步为实现"互联网+"的中医"治未病"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心理因素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中医心理与肿瘤疾病的关联性研究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中医心理防治肿瘤的过程中,应突破目前的诊疗模式,将中医心理"三步走法"应用于肿瘤防治:一是在肿瘤发生前普及"未病先防心理";二是在肿瘤发展中加强"既病防变心理";三是在肿瘤转移时注重"已变延缓心理"。文章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索中医心理"三步走法"在肿瘤防治中的新思路,突出体现中医个体化和治未病优势。  相似文献   

5.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目前医学上无法根治。"治未病"理念是传统中医富有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治疗原则之一,但当今临床应用主要在指导思想层面,尚缺乏与具体病种相结合的具体应用方案。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将癫痫病的防治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探讨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如何分阶段把握时机,预防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膏方是传统中医八大剂型之一,其在对慢性病、体质偏颇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优势,目前膏方的中医治未病多局限于一年的冬季时令,其他时间则很少重视膏方的治未病理念。谢胜主任医师创造性地将体质学说、运气理论、心身医学、温补学说、四季养生、饮食调理等理论相结合,指导膏方的应用,提出以"脾胃为基石"四时膏方的治疗理念,在专科专病及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的临床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23-925
介绍唐汉钧教授临床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辨证思路。首重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强调"微观"辨证以治未病,同时注重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运用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诊疗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医和谐观与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中医和谐观与治未病的关系以及中医和谐观在治未病中的具体运用,论述中医和谐观是治未病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基础,治未病是中医和谐观内涵的拓展与应用。治未病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围绕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学说,由治未病-体质-辨体施灸,层层深入,浅谈"辨体施灸"的可行性。从保健灸的发展史中,提取出古今使用艾灸治未病的经验,同时将治未病与体质的关系转化为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即中医体质的分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和纠正体质,分析如何把中医体质学与临床诊疗预防相结合。文章通过回顾近年来艾灸结合中医体质学防治疾病的研究进展,可初步总结出"辨体施灸"的基本取穴方,为扩大艾灸在临床的适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本文根据"治未病"体系源流、内容,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既病则防变,未病则防患于未然,探讨脂肪肝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传和疾病未复四个阶段的防治思路。将中医治未病理念灵活应用,与中医传统疗法紧密结合,对脂肪肝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认为该理论对防止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防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与肿瘤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肿瘤综合治疗与"治未病"的思想义理,分析肿瘤防治与"治未病"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2 618例肿瘤患者的随访观察,从"治未病"的视角,探讨切实可行的有效综合治疗方法。结果:转移和复发大多发生在根治后3年之内,约占80%,少部分发生在根治后5年之内,约占10%,确定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止遗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结论:"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尚未发生疾病时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期间可能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因此,综合治疗与"治未病",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必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江琪  王国玮 《北京中医药》2011,30(2):123-124
中医"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和完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个原则.无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发病,有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发作、加重和传变,病愈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复发.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病程复杂、治疗方法多、预后不理想,在肿瘤防治的各个阶段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很强...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顾健霞主任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从中医体质立论,从"体-证-病"的临床思维方式入手,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之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黄帝内经>,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治未病"也体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变,对那些"亚疾病"状态进行调节,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前的治疗手段,对"亚疾病"态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痛"的学术思想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癌症已发早期诊治,综合治疗预防其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业已形成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及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思想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肝病临床中,形成了治疗肝病的治未病学术思想。本文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点,分述其具体运用:天人合一以循四时,顺节气为主,提倡二十四节气养生;创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以辨运气识体质相结合辨证,分阶段分层次论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医的"治未病"观念,适用在现代慢性疾病的管理当中。方法:通过建立专业的"治未病"服务体系;树立实施网格化管理;运用"治未病"理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来实施。结果:慢性病是长期病因积累所导致,一旦形成发病后就很难根治,因此中医将"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于慢病患者,通过运动、饮食、精神调节等方法,平衡人体的阴阳,调和人体的气血。结论:不论是现代西医发展到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还是治疗疾病中三级预防的策略,都和中医的治未病观点殊途同归,所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以在慢病管理中施展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不明,病程缠绵,伴随女性一生。本文介绍侯丽辉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导师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将"辨病-辨证-辨体三辨"相结合,开拓调体治未病的思路,运用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诊疗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