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人身气之宣畅流动、津液之输布代谢与肺脾密切相关,上焦宣畅则中焦得通,一气偶愆,即能成病。立"开泄法"治疗慢性胃炎,药用轻苦微辛,苦辛开泄之品,旨在宣畅上焦,通降中焦,临诊据证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苦辛开泄法是以苦味辛味药物为主,通过药物气味化合产生药势厚薄差异而达到调理气机升降、燮理阴阳等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中含义可分轻苦微辛法、辛开苦降法和苦降辛通法三端。本文指出癃闭的核心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基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及气化理论,从药物气味化合的角度出发探讨苦辛开泄法治疗癃闭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临床实际分析轻苦微辛法、辛开苦降法和苦降辛通法在癃闭治疗中的具体适应症及用药,有望进一步开拓癃闭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3.
题86:何谓苦泄?何谓开泄?临床应如何运用?答:叶(?)士对苦泄与开泄的含义和临床运用,已有具体的论述,他在《外感温热论》11条中说:“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浊,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文中苦泄法是以“小陷胸汤或泻心汤”为例,开泄法是以“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为例,不难看岀:  相似文献   

4.
陈常云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85-85,87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然而和法通过和解、调和或缓和的方法使气机调畅,阴阳调和,各脏腑功能协调平衡,故和法治疗情志病常常可以使久治不愈,前人缺乏恰当治疗的疾病获得转机。  相似文献   

5.
谈流气化湿     
在治疗湿温或湿热证中,用微苦微辛、轻清流动、平淡芳香的药物,流动三焦气机,特别是展开上焦肺气,从而分消湿热,透邪外达,称之为流气化湿,亦称宣气化湿。叶天士最擅长此法,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薛生白《湿热病篇》不少条文均谈到开泄上中二焦问题,主张用“极轻清之品,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中医七情理论对中风后情志失调的病机特点进行探讨。提出情志失调导致中风的发生发展,在中风发生后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情志失调之病理基础,肾精亏虚、精不养神、情忐失调,脏腑虚实病机不同,情志失调各异,治疗结合运用病证结合、审五脏之虚实、条畅气机、调畅情志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走泄、苦泄、开泄皆是温病典型特色泄法,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本文从原文释义、病机特点、临床表现分别对三法进行阐述,三法用药皆以辛平苦为主,因病位、有无化热之别或兼有苦降、微苦、微辛、芳香等法,围绕着湿邪的特点分别以三焦、中焦、上焦作为祛邪外出之路,影响着后世温病学家对泻心汤类方的发展应用及三香汤等名方的创立。  相似文献   

8.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情志致病,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脾胃病与情志致病关系密切。从情志致病角度,研究其与脾胃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脾胃病的防治,提醒广大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摄情志,注重心理疏导,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新志教授治疗情志病从整体观出发,同时整体结合局部,总结出情志病实为机体受到过激情志刺激后,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一系列脏腑功能改变,并提出"情志-气机-脏腑-气机"的病理发展过程。在治疗上以治"气"为要,常以血府逐瘀汤之桔梗、川牛膝相配,升降并用、气血通调,使全身气机畅然有序,而脏腑功能自平。  相似文献   

10.
通补开泄法治疗冠心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补开泄法是新疆已故名老中医张绚邦教授所倡导的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通补开泄法将通法、补法、开泄法合而为一,以胸痹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基础为立法依据,以五脏相关为理论核心,具有补心肺脾肾精元之气,补心肝之血,活血通瘀,开泄水饮、痰浊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经》"周痹"理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关键病机为情志失常引发身体痹病。从情志不畅、脏腑在肝胆、经络在少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七情致痹、少阳为枢、其痛在筋为本病之中医学发病机制。治疗以畅情志、调五脏而和少阳为大法,以柴胡剂为主方,使气血阴阳、升降出入和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浅析开泄、苦泄、辛开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华 《陕西中医》1999,20(10):461-461
<正> 开泄、苦泄、辛开三法是温病重要治法,深得温病学家推崇。三法从字面上看,颇为相似,但各自的含义及证治均不同,浅析如下。 1 开泄法 开泄法是有其特定含义的,这在叶氏原文中已有阐述:“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院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  相似文献   

13.
脱发在临床中日益增多,且多见于中青年。在分析脱发的病因时,我们发现患者在发病之前多有心情不舒、情志不畅的经历。情志分属五脏,而肝主疏泄,最易受情志影响。诚如清代医学家周学海所说:“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一病,脏腑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诸病遂生,脱发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吕直 《天津中医药》2003,20(1):62-64
养性摄生和情志病脉辨治是孙思邈独特的学术部分,加以深入探讨对养生及情志疾病的辨治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注重情志症治,基于养性摄生;精神情志之疾,病涉五脏六腑;脏腑情志病症,治在舒心理脏的3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3):4-6
在温病过程中怫郁壅滞的病理是广泛存在的。既有无形之气运行受阻,更存在着痰、滞、瘀诸有形之邪内留,或在气,或在血,与邪热相互交结,而使险证叠出。故历代温病学家,阐怫郁壅滞之理,详开泄疏通之治,虽用寒以清热而不滞,虽用甘以生津而不腻,注重斡旋枢机,运通经络,宣畅气机,开导邪热外出之路,常有事半功倍之效。1 温病通法的源流及涵义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之通法,乃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之法,为十剂之一,后之医家多循其义。广义的“通法”,凡能祛除病邪,消除气血津液运行阻滞,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都属通法范畴,温病通法即属后者之意。…  相似文献   

16.
唐虹 《中医研究》2010,23(5):59-60
辛开苦降法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运用辛温、苦寒两类药物组方,以调理脏腑气机,尤其是斡旋脾胃气机,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的一种治法,属中医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畴。该法理论源于《内经》,立方用药首创于《伤寒论》。本文就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简略述之。  相似文献   

17.
目病遣药经验举偶芮云清目位前额,居五官之巅,内连脏腑经络,外达面部空窍,明视万物,洞察秋毫,一有所损,目病遂生。现就目病遣药组方,谈几点粗浅体会。1目居至高,遣以轻清之剂目为面部空窍,居上焦之巅而外露体表,为脏腑经络之枝叶,外易受六淫时邪之侵袭,内易...  相似文献   

18.
王艳阳  孙倩 《河南中医》2020,40(5):722-725
张怀亮教授认为情志病因情志而生,因情志而加重或转化,外因固然重要,不可忽视内因,因为很多时候人情绪的异常反应是脏腑气血盛衰或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在诊治过程中不可忽视脏腑气血盛衰的内因,内因可作为起病因素也可作为疾病加重或减轻原因。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核心病机是"气机逆乱",情志致病首先引起机体气机紊乱,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临证治疗情志病必始于气,而终于气,调理气机为第一要务。张教授创新三焦辨证体系,从君、相火论治疗情志病中的不寐。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治疗应内调外养,提出"风药治郁"理念。  相似文献   

19.
情志病与心肝二脏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在情志病发病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景岳脏腑情志相关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华  李宇涛  仲卫红 《中医杂志》2004,45(9):645-646,664
情志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景岳对情志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认为情分八种且具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双重属性,并结合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五志可互病.根据情志异常之病机、标本先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对脏腑与情志的生理、病理关系认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