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320例(640只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组)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组),分别接受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恢复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主诉干眼症状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UT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BU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K组均明显优于LASIK组,术后6个月时两组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K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有干眼症状主诉的比例均显著低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尤其在术后干眼恢复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半年疗效的比较。方法:对PRK116只眼屈光度为-0.75D~-13.00D与LASIK 113只眼屈光度为-1.00D~-17.00D术后半年患者的视力、角膜屈光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者,PRK:I组(-0.75~-3.00D)为100%,Ⅱ组(-3.00D~-6.00D)为99.1%,Ⅲ组(>-6.00D)为88%;LASIK:I组为100%,Ⅱ组为88.24%,Ⅲ组为93.55%。术后半年等值球镜,PRK:I组为-0.25D,Ⅱ组为+0.14D,Ⅲ组为+0.79D;LASIK:I组为0.00D,Ⅱ组为+0.25D,Ⅲ组为-0.04D。结论:PRK治疗低、中度近视疗效肯定,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迅速、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角膜原位磨镶术(LASZK)前、后眼压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男性63例,120只眼;女性43例,82只眼,PRK和LASZK组各101只眼采用非接触或眼压计对术前和术后半年病人测量眼压来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两组眼压下降发生率差异不显著(t检验,P>0.05)。两组于术前、后眼压均数差异均显著(t检验,P<0.01)。结论:PRK和LASZK术后从眼压读数方面来说均有降眼压作用,发生率无差别,但术后非接触式眼压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眼内压,眼压测量值下降是一种表面现象,因此对术后眼压的变化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表层切削手术,对于薄角膜的近视患者更是首选的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但目前对表层切削术后安全的角膜厚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LASE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手术疗效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表层切削术后角膜厚度与安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岚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218-219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一种介于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之间的屈光手术方式.1999年由意大利Massimo Camellin博士首先提出并命名。由于它以角膜上皮瓣代替角膜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角膜上皮瓣异常的无瓣化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行LASEK手术出现角膜上皮瓣异常的19例(22只眼)患者中,对其中观察组(11只眼)进行无瓣化处理即转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与对照组(其余11只眼)对比,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以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例上皮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平均3.27d,对照组平均6.09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的随访中,在两组视力、屈光度、Haze程度的对比中,观察组要好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ASEK手术上皮瓣制作异常时,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可以去除上皮瓣转成PRK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半年疗效的比较.方法对PRK116只眼屈光度为-0.75 D~-13.00D与LASIK 113只眼屈光度为-1.00D~-17.00D术后半年患者的视力、角膜屈光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者,PRKⅠ组(-0.75~-3.00D)为100%,Ⅱ组(-3.00D~-6.00D)为99.1%,Ⅲ组(>-6.00D)为88%;LASIKⅠ组为100%,Ⅱ组为88.24%,Ⅲ组为93.55%.术后半年等值球镜,PRKⅠ组为-0.25D,Ⅱ组为+0.14D,Ⅲ组为+0.79 D;LASIKⅠ组为0.00D,Ⅱ组为+0.25D,Ⅲ组为-0.04D.结论PRK治疗低、中度近视疗效肯定,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迅速、满意.  相似文献   

9.
引言 我们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近视,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田萍  陈豫川  宇成达  陆岩 《四川医学》2005,26(12):1466-146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108只眼不同程度近视(-2.50D~-12.00D)分为3组:Ⅰ组为-2.50D~-6.00D、Ⅱ组为-6.25D~-10.00D、Ⅲ组为-10.25D~-12.00D进行LASEK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3组的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95%、93%和61%,在±0.50D以内者分别为87%、85%和29%。术后裸眼视力达到0.5或以上者分别为100%、100%和89%,达到1.0或以上者分别为97.8%、91.5%和3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ASEK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 :用自动板层角膜刀和VISXSTARS2型准分子激光仪对 35 5例 6 93只眼行LasiK手术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在分析屈光度变化时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 ( 1.0 0~ 6 .0 0D)2 6 3只眼 ,Ⅱ组 ( 6 .2 5~ 11.75D) 371只眼 ,Ⅲ组 ( 12 .0 0~ 2 6 .0 0D) 5 9只眼。结果 :6 93只眼术后 1周有 99.1%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 3个月及 6个月分别为 98.0 %及 96 .8%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在术后屈光度分析中可见高度及超高度近视 3个月后有回退现象。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23例(41眼)高度近视,平均屈光度为-14.74±3.72D,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随访观察3个月以上。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者为39.2%。术后1个月及3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者分别为58.54%、53.66%,术后3个月41.46%为正视眼,≤±1.0D为65.85%,≤±2.0D为77.27%。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近期疗效满意,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周艳峰  廖荣丰  聂海燕 《安徽医学》2012,33(10):1279-128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黄斑部视网膜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SIK组和Epi-LASIK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2周黄斑部视网膜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无论是LASIK组还是Epi-LASIK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之间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与Epi-LASIK虽然负压吸引时间不同,但是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短期内对视网膜组织的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对于中低度近视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近年来矫正近视较为理想的一种手术。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是LASIK或相关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后出现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其发病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当,对病人视力的恢复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空间分辩光谱测量技术,研究了308nm紫外激光烧蚀A1表面发射粒子的动力学过程。通过测量溅射粒子发射光谱中A1(Ⅰ)396.1和A1(Ⅱ)281.7nm线强度的空间分布,以及激光能量密度和不同烧蚀环境压力对它们的发射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讨论了紫外308nm激光溅射A1表面发射粒子的微观过程。认为A1原子和A1离子的激发机理不完全相同,它们除被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电子碰撞激发外,A1离子和电子的复合,也是引起A1原子激发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SIK术后感染的原因以及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研究3876眼LASIK手术,分析其中20例LASIK术后角膜感染病例,分析感染原因与围术期点眼频率不够、手术器械问题、术后不当眨眼有关,制定护理对策。结果严格术前筛查、术后用药管理,加强器械管理可降低角膜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LASIK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文辉  高昭辉 《河北医学》2011,17(12):1591-159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非对称角膜近视眼的方法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抽取分析本院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110例(210眼)角膜地形图为非对称或不规则且初次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分为两组,即按术前等效球镜分为〈-6.00D的低中屈光组,54例(105眼);〉-6.00D的重屈光度组,56例(105眼)。随访3-12月,比较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手术后的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均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低中屈光度组患者的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均优于重屈光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非对称角膜近视眼疗效显著,但术后低中屈光度患者的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均明显优于重屈光度患者,此点在临床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度远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8例(16只眼)中度远视患者行LASIK。术前远视度数为 3.50~ 6.00D,平均为( 5.18±1.00)D。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结果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未见视力下降超过1行以上者。术后3个月时,屈光度基本稳定;术后1年时,平均远视度数为( 1.52±1.23)D,屈光度在0~ 1.00D者占68.7%(11/16);平均裸眼远视力为0.65±0.23,其中≥0.5者15只眼(93.7%)。结论LASIK对于中度远视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疗效不及近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矫治高度近视后屈光回退与术中角膜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LASI对216例406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术中角膜床厚度分为三组,分析屈光回退与术中角膜床厚度的关系。结果:屈光回退程度与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系,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P<0.01)。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术中角膜床厚度是影响术后屈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持新  沈晔  顾扬顺 《浙江医学》2002,24(3):143-145
目的 评价应用小光斑扫描的激光机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不同程度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观察1999年2月至2000年7月在本院行LASIK的208例 (308眼 )复性近视散光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视力、等效球镜度、散光度和散光轴向 ,按散光度不同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月3组患者的散光度分别为 (0.31±0.23)、(0.61±0.41)、(1.68±0.57)D。矫正散光的轴向差小于10°。术后6月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别 (P>0.05)。 结论 应用小光斑扫瞄的激光机行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散光疗效确切。矫正散光的轴向基本准确。矫正高度散光约在1周至1月之间产生一定量的回退 ,并持续至3月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