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观察。方法:AMI并发呼吸心跳骤停CPR成功患者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万U,30分内静脉注射;对照组6例,在心肺复苏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例数,24小时存活例数和出院存活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37-140
回顾2015年9月2例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心肺复苏及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自主循环恢复,为后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争取时机,最终均取得良好的临床预后;结合复习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文献,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治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对于常规心肺复苏治疗后自主循环恢复困难的患者,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具有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增加良好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0年11月~2003年9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呼吸心跳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CPR)成功者21例,我们对其中18例AMI患者在CPR后施行了尿激酶溶栓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蓓 《中原医刊》2002,29(12):26-2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效果已非常肯定。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 (CPR)溶栓治疗曾被列为禁忌症 ,其原因与心肺复苏导致可见或非可见创伤有关。我们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 ,对 8例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施行尿激酶 (天普洛欣、UK)溶栓治疗 ,并进行对照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全部患者均在院内进行 ,男 6例 ,女 2例 ,呼吸、心跳停止 ,停止时间 ( 2 9± 1 0 )min ,心室颤动者 4例 ,心脏停搏 4例。①全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间 ( 9 4± 3 3)min ;② 2例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③每例病人进行电击除颤 ,电击次数 2…  相似文献   

5.
讨论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创伤性骨折并急性肺栓塞疗效。急性肺栓塞的最佳治疗措施是在抗凝的基础上溶栓。本案例选择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经静脉溶栓成功救治急性肺栓塞患者,并迅速逆转了急性重症肺栓塞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挽救了患者生命。本文重点分析1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突发急性肺栓塞致呼吸心跳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并同时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6h内,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坏死范围,可通过溶栓治疗尽可能地保护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该病的急性期和预后,其治疗效果已经临床证明非常肯定。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行溶栓治疗,故被列为溶栓的禁忌证。原因在于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时可能导致许多可见或不可见的创伤,随之而来的溶栓治疗则可以加重上述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citation,CPR)是对心跳骤停病人采取的急救措施 ,也是护理人员在配合抢救治疗研究的热点课题 [1 ] 。心肺复苏获得稳定的心律后能否维持成功的反应和减少器官的损害 ,并使病人的整体状态逐渐改善 ,取决于心肺复苏后对原发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我科对 31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并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1例 ,男 2 0例 ,女 11例 ,年龄 2 0~ 71岁 ,平均45 .5岁 ,其中心肌梗死 13例 ,不明原因引起心跳骤停 6例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2例 ,电击伤 4例 ,药物中毒 4例 ,严…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30例。其中11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治疗组);19例心肺复苏后予积极抢救但无溶栓治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11例中9例复苏后溶栓再通,占81.8%(存活7例占63.6%,死亡2例占18.2%);对照组心肺复苏48 h后无一例存活,两组差异显著(P<0.01)。存活7例中,6例随访3.3±1.5(1~6)年,其中2例死亡。[结论]在没有条件实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客观、实用的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方法。方法:对治疗组33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心肺脑复苏术的47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比较入院第1、3、5、7天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复苏率。结果:两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脑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心肺脑复苏有助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复苏后重症脑损伤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黎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54-155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跳骤停(SCA)的急救措施。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跳骤停的19例患者的心肺复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通过即刻电除颤窦性心律都得到恢复,痊愈6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0.0%,未行电除颤的9例病患,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1.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实施电除颤在急性心肌梗致心跳骤停抢救中是最关键的步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病人围术期心跳骤停的原因和总结心肺复苏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心血管病病人心跳骤停的原因,并总结心肺复苏成功经验.结果15例病人复苏成功,5例死亡.心跳骤停的原因为急性心包填塞、大血管破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酸血症和低钾血症、麻醉深度不够疼痛刺激、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闭塞.复苏成功的经验是对无气管插管的心跳骤停病人立即施行气管插管,坚持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结论心血管病病人围术期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如果能及时发现,针对原因处理,复苏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积极规范的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干预的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连续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共88例。根据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否超过8 min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小于8 min;B组(3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大于8 min。结果:A组中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34.69%,B组中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骤停早期患者是否规范复苏,对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尽早(小于6h)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开通相关梗死动脉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的疗效。方法:入选治疗组为2009-01~2010-12在我院急诊就诊的2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156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小于6h,最短者时间为30min,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间接判断溶栓2h内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以及住院后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观察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适合PCI治疗者同时进行治疗。对照组为72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超过6h,最长时间为2wk,未经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相关梗死动脉开通率为76.92%,对照组为48.61%,出院时治疗组心功能不全为4.81%,对照组19.44%,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梗死动脉的开通率,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探索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6例患者分成非溶栓治疗组(37例)、6h以内溶栓治疗组(49例)、6h以后溶栓治疗组(40例)。治疗后进行各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1、P<0.05。6h以内溶栓治疗组和6h以后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比较P<0.0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采取溶栓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并不一定限制在6h以内。对身体状况好,又适当溶栓治疗的患者,仍以积极溶栓治疗为原则,但高龄患者溶栓治疗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c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根据溶栓时间不同分为0~1h溶栓组、1~3 h溶栓组、3~6 h溶栓组。检测并比较溶栓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 结果 0~1 h溶栓组患者的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E峰)、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均高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脏功能指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0~1 h溶栓组患者的肌钙蛋白T (c Tn 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相关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0~1 h溶栓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均低于1~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炎性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 结论 急诊溶栓的时间越短,患者溶栓后的心脏功能越好,心肌细胞坏死越少、炎症反应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6.
骆雪萍  王刚 《广西医学》1999,21(3):395-398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急诊溶栓效果。方法:使用rt-PA、SK急诊静脉溶栓41例。结果:再通率70.7%(29/41),〉70岁组及≥70岁组再通率无显著差异。未通组与再通组出血、低血压发生无差异,而Killip≥Ⅲ级以上、严重心律失常、一周内病死率及梗后心绞痛,未通组明显高于再通组。1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溶栓治疗能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对70岁以上AMI仍应积极溶栓治疗。应用地塞米松可  相似文献   

17.
汪涛  凌庆  温定国  赵萍  欧竹君 《河北医学》2004,10(9):793-795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LABP)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了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12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情况。其中2例心肺复苏成功后置入IABP,1例在甲状腺手术后诱发心肌梗塞置入IABP,6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置入IABP,3例在手术中置入IABP辅助撤除体外循环。结果:1例术后5天撤除IABP,次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其余11例均在术后3~6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较大,特别是严重的低心排导致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在术前、术中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方法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12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行使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治疗,分析4种人工通气方法对患者复苏情况影响。结果30例气囊面罩患者中,通气管无效率为8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插管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2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4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33.33%,30例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中,无效率为1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56.67%。结论心肺复苏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设计在心电监护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注射尿激酶,观察其溶栓效果。研究单位中原油田中心医院内科。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发病均在12小时以内。所有病例均符合 WHO 的诊断标准。处理方法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心电监护,定时静脉注射尿激酶,定时记录心电图,血压及心功能,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6小时以内治疗7例,冠脉再通4例;发病7~12小时治疗者7例,冠脉再通1例;6例合并泵衰竭者心功能显著改善。结论发病早期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