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7例获得成功。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QRS波群时限〉130ms。随访3~10个月,分析术前、术后评价左心功能有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3~10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二尖瓣返流减轻,QRS波群时限缩短,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了Ⅰ~Ⅱ级,6min步行距离增加。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Ⅳ级伴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效果已被广泛证实。随着指南的更新,其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但研究证明,仍有近30%的患者表现为CRT无应答。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CRT应答评估标准,CRT治疗效果的评价仍较为混乱。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提高CRT应答率,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帮助临床决策。该文试图通过分析总结目前有关CRT无应答的原因,探寻最优的应答评估标准和更好的引导程控优化的方法,为提高CRT应答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量循证医学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 (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心力衰竭的现代化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显著降低中至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延缓轻度或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眠。  相似文献   

4.
李志华  柳顺锁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87-1387
1/4~1/3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存在心室内传导功能紊乱,表现为QRS间期延长,其中左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肌收缩功能紊乱,室壁运动不协调,继而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充血性心衰加重。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或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延迟的患者也会发生相似的机械功能紊乱。Jareho等(N Endl J Med,2005,352:1594.1597)对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此技术又被称为心脏再同步治疗。其治疗作用可能和逆转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综合征,除因心功能不断恶化而出现的体循环及肺循环的进行性淤血外,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也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作为心力衰竭治疗基石的药物,从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组成的黄金三角,到近年来伊伐布雷定等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仍然存在相应的不足,无法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其中部分患者可能适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过程中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体会。方法:对51例CRT或CRT-D植入患者左心室导线的植入方法进行分析,对导引鞘深插技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结果:51例中经心内膜成功植入左心室导线48例(94.12%),采用常规方法(导引鞘引导下直接或单导丝引导下)植入37例(77.08%),导引鞘深插技术植入9例(18.75%),双导丝引导及保留导丝技术植入各1例;失败3例(5.88%),因冠状静脉窦开口异常、靶静脉分支呈锐角及靶血管纤细伴局部狭窄植入失败各1例。结论:在左心室导线植入过程中,充分利用导引鞘深插、双导丝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相关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器械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CRT应答率主要受患者选择、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合适的起搏间期及完善的术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心脏非同步收缩是CRT治疗的理论基础,体表心电图显示具有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已证实可明显获益。其他如机械非同步、心肌瘢痕、心力衰竭病因等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RT获益。目前尚未发现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起搏位点,但最迟激动部位起搏的优越性已被充分证实,同时应避免心肌瘢痕起搏。优化起搏间期可提高急性期心脏泵功能,但CRT优化程序简便性及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张艳君  文东 《海南医学》2008,19(3):141-143
最近几十年来,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2003年CHF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按照比率推算,我国成年人群中约有CHF患者400万人。尽管近十年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被推荐来治疗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窦性心律、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 ms的心力衰竭患者[1]。但对CRT的反应个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4],有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左室完全逆转重构,左室功能几乎正常;而有些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或安装三腔起搏器加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CRT-D)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或CRT-D治疗行术前、术中护理、术后观察及健康指导.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2例成功植入CRT-D,1例拟植入CRT-D患者植入失败,改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患者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改善(P<0.01),QRS波变窄,未发生心脏压塞、电极脱位、切口不愈合等严重不良并发症,但其中1例术中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切口渗血.结论:CRT或CRT-D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围术期的良好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不同步运动。国内外许多大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置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疗,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现就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机制、适应证、应用、并发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优化CRT的特殊参数AV间期和心室间期可增加患者获益,目前主要以组织多普勒超声(TDI)指导间期优化,但评价指标较多、无统一标准,且难以实现个体化、动态优化。心电图作为临床工作更加简便的评价指标,其指导间期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鹏  张晓东  魏明  郭涛 《医学综述》2009,15(4):552-554
心脏起搏用于心力衰竭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甚至病情恶化,主要源于对适应证的把握不准。所以其治疗患者的挑选有着严格的筛选,随着研究的深入,适应证也不断改动。本篇综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姚萱  王凤芝 《医学综述》2008,14(12):1837-1839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为心功能Ⅲ或Ⅳ级的患者预后仍差,5年存活率低,活动耐量受限。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多个临床实验证明是药物治疗效果差伴严重室间传导阻滞的CHF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仍然为心力衰竭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就CRT在CHF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争议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冯毅 《医学综述》2008,14(10):1504-1507
慢性心力衰竭是具有较高住院率和病死率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心脏起搏器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这种非同步收缩会导致心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加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项非同步收缩心力衰竭患者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最新指南将心力衰竭合并失同步患者作为CRTⅠ类适应证。现综述分析CRT方法的作用机制、疗效等,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顽固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经介入植入双心室起搏三腔起搏器治疗在合适的病例中已是指南建议的ⅠA类适应症,本文就左室电极安放技巧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结合多角度造影技术、冠脉介入导丝及交换球囊技术、球囊支撑技术等,优化左室电极植入.结果对8例行左室再同步治疗(CRT),成功率100%,左室电极到位操作快捷、靶血管选择满意、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文所采取的左室电极植入技术可靠、安全,有推荐和进一步探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兵  江洪  陈玲  丁峰  董艳芬  孙玉玲 《医学综述》2013,19(8):1512-151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电极植入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成功植入CRT起搏器,无并发症,左心室电极植入冠状窦后外侧分支,各项测试参数满意。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明显缩小,QRS波时限由180 ms缩短至130 ms,心室起搏比例超过95%。结论 CRT起搏确能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李守萍  张民 《河北医学》2015,(3):386-38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80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组(实验组)40例,比较CRT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出院后6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6min步行试验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1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术前,实验组患者出院后6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例符合CRT适应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三腔型起搏器,进行三腔起搏或双心室起搏,使心室间收缩趋向同步化。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了起搏器,左室电极植入位置4例位于心室后侧静脉,2例位于心室前侧静脉。结果术后3、6个月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改善Ⅰ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心胸比缩小。结论 CRT通过改善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