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勇  卿胜强 《中外医疗》2010,29(31):118-11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常规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加福辛普利,观察2组治疗12个月后的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亦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有效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 将10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胺碘酮组,共50例)和对照组(非洛地平+胺碘酮组,共50例),治疗1年后,计算两组治疗后第4、8、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 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完成研究.治疗后第4、8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87%、80%,高于对照组的81%、72%,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对照组为5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1±1.9)mm、(37.21.9)mm、(37.3±2.0)mm,对照组为(36.9±2.1)mm、(37.5±2.1)mm、(38.2±2.2)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下降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抑制左房扩大,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优于非洛地平联合胺碘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将7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n=35)和胺碘酮+福辛普利组(治疗组,n=35),治疗随访时间为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以及治疗后3、6、9及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9和12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心室内经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福辛普利与胺碘酮联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和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以及左房内径影响均优于胺碘酮单用治疗。  相似文献   

4.
尚亚楠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65-316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服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服胺碘酮,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后1、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后1个月,参照组和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9.31%(23/29)、82.76%(2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患者左心房内径较参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缩小患者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应用胺碘酮加缬沙坦,观察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增大,但较对照组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能提高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且延缓左心房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陕县第一人民医院内一科收治的10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福辛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大于对照组而左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能够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有效延缓左心房扩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临床面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时应用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内收治的14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72例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给予B组72例患者实施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一年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变化等情况,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变化等情况与A组患者比较,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临床面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时给予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组(观察组,n=35)、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对照组,n=35),随访1.0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第9、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研究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影响;方法:将72例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单纯胺碘酮治疗,试验组36例给予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情况;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窦性心律维持率方面试验组稍高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6个月及9个月,两组患者在窦性心律维持率方面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左心房内径方面试验组稍小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6个月及9个月,两组患者在左心房内径方面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有助于增加窦性心律维持率,且能减慢左心房进一步扩大,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2.
鲁其良 《四川医学》2010,31(7):961-96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患者CRP和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给予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每组各23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左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变化。结果两组CR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访1年时,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CRP和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方法:将91例年龄≥60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Ⅱ组,n=46).治疗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8.4%,与Ⅱ组(90.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9,12,18个月,Ⅰ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72.1%,65.1%,60.5%,55.8%.Ⅱ组分剔为88.6%,86.4%,81.8%,79.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Ⅱ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心房颤动转律效果的关系。方法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胺碘酮转律后依转律效果分为转律成功组(n=17)和转律未成功组(n=19).比较二组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浓度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其浓度水平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结果在特律未成功纽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显著高于转律成功组(P〈0.001.P〈0.05、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左心房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系统的教活对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和终止起重要作用。加用血管肾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律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仝峰  杨琴  司大妞 《中原医刊》2011,(14):63-65
目的评价螺内酯、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12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螺内酯组(A组n=41)、胺碘酮+厄贝沙坦组(B组n=41)、胺碘酮+螺内酯+厄贝沙坦组(C组n=41),随访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经。结果试验终点时,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70.0%、B组69.2%、C组87.5%,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左房内径大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螺内酯、厄贝沙坦单药加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具有相同的疗效,但两药联合优于单药疗效,并能进一步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坎地沙坦组(B组,n=59),胺碘酮+依那普利组(C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3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和C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6%,B组为83.6%,C组为81.5%(P<0.05)。C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分别与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李文安 《当代医学》2010,16(31):3-4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5月间收治的2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2例,治疗上应用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对照组132例,治疗上单用胺碘酮,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年,长期维持用药,随访1~2年。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治疗6个月)、治疗1年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左房内径变化、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1%;1年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9.7%,对照组维持率为47.2%;两组比较平均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显著,用药安全,作用持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房颤(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与左心房内径(LA)的相关性。方法 75例慢性Af患者,经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后,用胺碘酮200-300mg/d维持治疗,根据左房内径分成三组。A组:LA31-35mm32例;B组:LA36-40mm25例;C组:LA≥41mm18例。观察1年,终点为Af复发。结果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为81.2%;B组为60.0%(与A组比P〈0.01);C组为38.8%(与A组比P〈0.01)。结论临床可根据左心房大小预测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大小,从而指导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慢快综合征患者行间隔部起搏后远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间隔部起搏对阵发性房颤的控制效果。方法:需要植入DDD型起搏器的78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室心尖(RVA)起搏两组,对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QRS波宽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波离散度、房颤负荷以及术中阈值、电极阻抗、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RVS组患者QRS时限较术前有延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RVA组患者QRS时限较术前显著延长(P<0.05);RVS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无明显变化,RVA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明显增加,两组相比,RV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RVS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RVS组患者较术前P波离散度和房颤负荷无明显变化,而RVA组患者较术前P波离散度和房颤负荷增加。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将稳定或改善慢快综合征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最大限度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