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净  曾仕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50-1651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方法对资料完整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存活组65例,死亡组47例),统计年龄、肝硬化并发症、肝脏生化、腹水检查结果21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年龄、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脾功能亢进、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白细胞、外周白细胞、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低钠血症、肝炎病毒复制与肝炎肝硬化预后显著相关(P<0.05~0.001).预后相关强度分析(OR值)发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红素、低钠血症是影响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死亡主要原因为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97例.根据是否合并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17例)和未真菌感染组(18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血清白蛋白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无糖尿病、有无肝性脑病、有无侵入性操作史、有无消化道出血、有无自发性腹膜炎、有无饮酒史等临床资料,分析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为8.63%,住院天数、肝功能分级、血清白蛋白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感染不易及时识别,应加强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3.
失代偿期肝硬化198例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赵瑞娟  姚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1975-1979
目的 探讨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对2004年8月-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局完整的19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年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39项指标,采用Kaplain-Meier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积液、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年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球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BV DNA、脾静脉内径17项指标与肝硬化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球蛋白(P=0.000)、自发性腹膜炎(P=0.014)、肝性脑病(P=0.02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P=0.031)4项指标与肝硬化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球蛋白、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炎后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死亡的原因之一[1]。我科自1994年—1997年共收治了46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经过我们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8年7月—2020年1月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收治的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是否并发真菌感染将其分为对比组(未并发真菌感染,共34例)和研究组(并发真菌感染,共16例)。收集2组住院资料、基本病情报告、抗菌药物使用记录等进行分析,探讨诱发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研究组住院天数≥14 d、肝功能C级、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超过14 d者及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数均多于对比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住院天数、肝功能C级、血清白蛋白水平、自发性腹膜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引起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引起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真菌感染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住院天数、肝功能C级、血清白蛋白水平、自发性腹膜炎等,临床因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失代偿期多器官衰竭是其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 2 3 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多器官衰竭 3 4例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其发病原因及潜在危险因素 ,以有助于多器官衰竭的早期诊断及改进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988年 8月至 1 998年 8月共收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2 3 0例 ,其中男 1 86例、女 44例 ,平均年龄 45± 1 0 .6岁。1 .2 多器官衰竭的发生率本组发生器官衰竭 76例 ( 3 3 .0 4% )。其中单器官衰竭 42例 ( 1 8.2 6% ) ,多器官衰竭 3 4例( 1 4.78% )。全组死亡 1 9例 ,其中多器官衰竭死亡 1 5例 ( 78.95% ) ,单器…  相似文献   

7.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钠代谢紊乱及其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钠代谢的变化及其预后。方法 对13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钠检测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结果 46.4%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且随肝功能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合并腹水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58.6%,低钠血症时肝硬化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结论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低钠血症,其发生与腹水的产生及肝功能状况有关,易引起严重并发症,是常见的死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DLC)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02例D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医院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63例DLC患者了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1.19%,感染部位以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00例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62例发生合并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2%,发生在医院内的感染有13例,占13%;发生在医院外的感染有20例,占20%;发生混合感染的有20例,占20%。感染的位置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肝功能分级、白细胞水平及住院时间。结论肝功能差、白细胞低、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合并感染的几率高。  相似文献   

10.
郑志雄  吴锡信 《广东医学》2002,23(5):516-517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4例重症肝炎和4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PTA,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葡萄糖,胆固醇等能客观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的指标,通过对比研究,分析TA对这两种疾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PTA与胆固醇一样,能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但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相同数值的PTA并不代表两者预后相同。结论:相同数值的PTA在重症肝炎中的临床意义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同,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好发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颖  崔巍  刘沛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86-1987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好发胆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36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进行腹部B超检查确定有无胆结石存在并测定门静脉内径及胆囊壁厚度,抽血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时根据血中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的有无进行Child-pugh分级.结果 Child-pughB级 C级肝硬化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52.41%,child-pugh A级患者检出率为22.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内毒素血症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46.10%,低内毒素血症患者检出率为31.6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静脉内径≥13mm的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45.75%.门静脉内径<13mm的患者检出率为31.9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囊壁厚度≥4mm的患者胆结石检出率为42.01%,胆囊壁厚度<4mm的患者检出率为32.6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功能失代偿、内毒素血症、门静脉内径较宽和胆囊壁较厚是肝硬化好发胆石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毒邪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致病因素。毒邪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伏毒留恋、潜伏肝络,担毒肝体、气滞血瘀,病变丛生、步入损途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了解毒邪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致病过程,可以加深对病情的了解,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n=60)给予替比夫定600mg/d;对照组(n=60)给予恩替卡韦0.5mg/d。两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1)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转阴率分别达到86.7%、88.3%,观察组HBeAg/HBeAb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5.0% vs11.7%,P〈0.01);(3)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比夫定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4.
张建平 《黑龙江医学》2008,32(6):425-426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412例,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与否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n=218)和未出血组(n=19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饮酒史、消化道出血史、病程、Child-Pugh评分、白蛋白(ALB)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消化性溃疡、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有无腹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周内肝功能及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片。比较两组12、24、48、72周时肝功能指标、血清病毒学指标及Child‐Pugh评分,并观察患者临床结局。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值和Child‐Pugh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同一时段,试验组ALT、TBiL值和Child‐Pug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ALB和 PTA 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HBV DNA值逐渐降低(P<0.01),同一时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周时,试验组HBV DNA<500 copies/mL者的比例、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学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 Child‐Pugh C 级患者死亡分别为3例(6.52%)和4例(8.7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恩替卡韦有助于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抑制HBV复制,提高 HBe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住院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生存情况,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37例肝硬化住院病例,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并随访预后情况,分析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血红蛋白、白蛋白、腹水与住院期间预后显著相关。②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及年龄与5年预后显著相关。③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与5年转归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低密度脂蛋白和腹水、年龄。④住院期间生存率为89.0%,3个月生存率87.8%,6个月生存率82.2%,1年生存率77.4%,3年生存率59.1%,5年生存率46.9%。结论①较多常用临床指标与肝硬化预后相关,肝功能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②腹水及年龄亦与5年病死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在肝炎、肝硬化、肝癌中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肝病、肝癌发病中的意义。测定了12例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25例慢性乙型肝炎、16例肝硬化、12例肝癌、7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及31例正常时照者血中NO含量;结果表明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NO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肝癌重症乙型肝炎患者显著降低;结论为NO含量升高;与肝脏的损害有关,但升高的程度与损害的程度并不一致,NO降低可能与肝细胞大量坏死、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9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及甘草酸二胺等综合性护肝、保肝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BiL、ALT及AST的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同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ALT及AST改善程度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 Child-Pugh 评分分别为(8.50±1.51)分、(6.08±0.91)分,对照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分别为(8.31±1.68)分、(4.19±1.04)分,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对肝功能、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96例,Child—Pugh分级均为B级。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苦参素(天晴复欣)600mg静脉滴注,1次/d(3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20mg/d,口服,2次/d(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并行肝脏B超测定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3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苦参素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保肝、抗肝脏纤维化、降低门脉高压方面比单用苦参素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