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临床分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脂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189例高血压患者按国际标准分为1、2、3级3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采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实验室检查。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左、右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厚和增加,且不同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相关指标随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而上升,其中TCHO和HDL在不同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右颈动脉IMT厚度均与血脂水平均成正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榆赴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可为临床对动脉血管早期病变诊断提供依据,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观察病情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89例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高,血流动力学呈低速高阻状态。②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IMT高于左室非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脂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李卫  姜涛  刘勇  宫相青  朱晓兰 《现代医学》2003,31(6):412-4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53例糖尿病分成3组:单纯糖尿病组(12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14例)、糖尿病伴高血压、脑梗死组(12例)。B超测定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15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患者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比较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的IMT及各项血脂水平,对IMT和各血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糖尿病伴高血压组IMT高于其他糖尿病组及对照组,IMT与血浆LDL-C、Apo-B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尤为明显,LDL、Apo-B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高血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从2008-10~2009-10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健康体检者和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筛选正常人群、高血压病人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IMT为0.97mm±0.12mm,高血压组IMT为1.08mm±0.16mm,P=0.0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人中有4人发生颈动脉斑块,高血压组有17人发生颈动脉斑块P=0.00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厚度明显正相关,积极控制血压对于减少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锐红  李献良 《右江医学》2009,37(5):526-52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两组:CA-IMT≥0.9 mm为增厚组(n=53),CA-IMT<0.9 mm为正常组(n=74)。结果①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145.7±9.2)mmHg和(127.5±9.6)mmHg,24 h平均舒张压(83.5±5.1)mmHg和(76.7±5.6)mmHg,24 h脉压(62.3±10.1)mmHg和(47.8±9.5)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8.6±6.3 mmHg)和(134.8±8.2)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6.7±4.8)mmHg和(80.1±5.7)mmHg,白天脉压(63.5±10.9)mmHg和(51.4±9.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9.2±12.4)mmHg和(121.6±8.6)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9.3±9.0)mmHg和(70.3±5.2)mmHg,夜间脉压(60.1±11.7)mmHg和(50.4±7.1)mmHg,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为54.7%比35.1%,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1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CAS者为研究组,无C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CAS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占66.0%;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分别是(53.5 6.8,53.7 7.5和53.6 8.3)mmHg]均较对照组[分别是(48.9 8.1,48.1 10.8和48.5 9.8)mmHg]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05)。C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CAS的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陆铮  郭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8-12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95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099 61±0.027 37) vs(0.084 04±0.176 01),P<0.01],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11449 ±0.039 42) vs (0.091 88±0.026 7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糖耐量减低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葡萄糖耐量试验将研究对象按其是否合并糖耐量异常分为两组即单纯高血压组(41例)和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49例),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指数),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做为对照。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的IMT、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胰岛素抵抗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丁毅 《河北医学》2013,19(2):212-2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LDL/HDL—C及ApoB/ApoA1的关系。方法:对76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量LDL、HDL-C、ApoB、ApoA1、LDL/HDL—C及ApoB/ApoA1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和HDL—C之闯差异不明显(P〉0.05),LDL/HDL—C和AapoB/ApoA1的比值差异非常显著(P〈O.05),血糖与纤维蛋白原的值也非常显著(P〈0.05),且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HDL—C、ApoB/ApoA1的比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血压晨峰定量标准将3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并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HRV参数。结果三组HRV各参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晨峰组24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24h相邻正常NN间期差值均方根、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个数占心跳总数百分比以及心率变异指数较非晨峰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HRV有关,晨峰程度越大,HRV参数降低越明显,提示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入选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70例(3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入选者血浆Hcy浓度及其颈动脉IMT。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对Hcy浓度与颈动脉IMT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老年高血压各组血浆Hcy浓度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血浆Hc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 < 0.01)。2、老年高血压各组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IMT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右颈内动脉IMT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 < 0.05)。3、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血浆Hcy浓度与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IMT正相关(r=0.585、0.404, P < 0.05)。结论 1、血浆Hcy 浓度在老年高血压组升高,且合并2 型糖尿病组比单纯高血压组更高。2、颈动脉IMT在老年高血压组增厚,合并2 型糖尿病组右颈内动脉IMT比单纯高血压组增厚更为显著。3、血浆Hcy 浓度与颈动脉IMT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差(PP)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49例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及35例老年EH患者(排除合并脑梗死)检测其IMT。结合患者血压及脉压差(PP)情况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PP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MT随PP增加而增加,IMT与PP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IMT与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554,所有患者IMT与PP之间相关系数为0.721。结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加,与PP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PP监测老年EH患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顸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程为5~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298例,根据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两组,一组为血糖控制良好组(144人),另一组为血糖控制不良组(154人),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彩超常规检查,血清生化检查(肝功、肾功、血脂分析、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并进行体重指数(BMI)、血压(BP)的检查,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病变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者存在更多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持续而有效的血糖控制为2型糖尿病患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前者在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参与影响作用。方法:选取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其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分为两组,即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3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6例),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Crouse法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糖曲线下面积(AG),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I),空腹血胰岛素/空腹血糖,AI/AG,斑块积分,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作为对照,应用单元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ISI和斑块积分(PS)与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P<0.05);EH组的IMT与A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4,P<0.05),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329,P<0.05);PS与FSI呈正相关(r值为0.308,P<0.05);IMT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444、0.352,P<0.05),IMT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425,P<0.05)。PS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293、0.381,P<0.05),PS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286,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指数、收缩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较为密切,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94,0.002。收缩压、胰岛素与PS较为密切,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0.064。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进程,即较单纯老年高血压病对颈动脉硬化损害更严重。胰岛素抵抗在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是参与和促进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