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10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13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后路全椎板揭盖法减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胸椎JOA评分。结果:3例出现并发症,术中脑脊液漏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加重1例,经处理后均治愈。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23.1个月,术后Frankel分级9例改善、4例无变化。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平均改善率为57.9%,优良率为84.6%。结论: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揭盖法减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探讨术中超声在 “涵洞塌陷法”360度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中的有效性。方法:2010年5月至11月,13例接受此术式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于椎管后壁切除后行术中超声检查,其中7例于环形减压前后各行1次超声检查,并测量减压节段的脊髓横截面积。结果:随访9-15个月,平均12个月。JOA评分术前5.2±1.1分,术后8.5±2.1分,P<0.01;环形减压前后脊髓面积分别为30.8±6.6mm2和 53.6±19.1mm2,P<0.01。5例椎间盘突出患者实际环形减压节段与计划减压节段相符,8例OPLL患者实际环形减压节段数较计划减压节段数平均少1.6±0.9个。结论:涵洞塌陷法”360度脊髓环形减压术疗效肯定,利用术中超声实时评估可以明确“涵洞塌陷法”减压是否充分,缩小环形减压范围,使该术式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背景:长节段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3节段)所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极少见却高度致残的疾病,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360°环形减压治疗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同时比较术中对后纵韧带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治疗效果(切除法与漂浮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致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治疗方式及随访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接受单纯后壁切除,B组患者接受经后路的360°环形减压,B组患者由被进一步分成两个亚组:后纵韧带切出组和后纵韧带漂浮组。 结果:4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6人(12.2%),女性43人(87.8%)。平均年龄为53.0±8.74岁。14例接受单纯后壁切除的患者纳入A组(平均减压节段为5.0±2.4,3-11),35例接受360°环形减压的患者纳入B组(后壁平均减压节段为5.0±1.7,3-9;腹侧平均减压节段为2.4±0.7,1-5),B组中,29例患者的后纵韧带得到完全切除(亚组1),其余6例患者接受了后纵韧带的漂浮法治疗(亚组2)。49例患者中的39例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9个月。A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从5.4±1.8上升至 7.5±2.8 (改善率为 43.3±41.8%) ,B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从3.7±1.8 上升至7.9±2.4 (改善率为 59.2±28.6%) 亚组1患者的改善率为63.4±29.4% ,亚组B患者的改善率为38.8±11.7% ,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 (A组:21%, B组::63%,亚组1:62% ,亚组2:67%)和术后神经损害加重(A组:35%, B组::29%,亚组1:31% ,亚组2:17%)。 所有25例脑脊液漏中的23例在末次随访中完全吸收;所有15例术后神经损害加重患者中的12例在末次随访中较术前得到改善。 结论:经后路360°环形减压是治疗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完全切除后纵韧带比后纵韧带漂浮处理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7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其中39例患者行单纯椎板间开窗术;58例患者行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9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15.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7分(P<0.05)。结论:手术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方法,术前根据脊柱的稳定程度决定是否行固定融合治疗,术后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16例胸椎管黄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管分层薄化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束带感均消失,11例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完全消失,4例部分消失,1例无明显恢复。术前JOA评分平均(4.2±2.5)分,术后平均(7.8±1.9)分。术后恢复率为33.3%~100%,16例中优8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75%。所有病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分层薄化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管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有限减压植骨融合与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60例老年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有限减压与椎板减压融内固定手术治疗,男26例,女34例,年龄在54~82岁,平均66.55岁,病程6个月~30年,平均72.60个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板有限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30例),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30例)。临床疗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及VAS评估方法评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年A、B组JOA优良率分别为86.7%、90.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3%、86.7%;术后2年随访时两组腰腿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腰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末次随访时评分较术后2年增加(P0.05)。B组末次随访时评分较术后2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增加(P0.05)。结论应用有限减压植骨融合术及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近期、中期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尤其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完成手术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术中、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86例,选取其中继发皮下积液且规律随访的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法依据患者脑脊液漏严重程度以及胸脊髓病恢复情况决定。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改良11分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者6例,均接受椎管后壁切除及“涵洞塌陷法”360°脊髓环形减压术,单纯黄韧带骨化行椎管后壁切除术者5例。随访时间30~131个月,平均(85±34)个月。术前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至8年,中位数18个月;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2~6 d,平均(4.2±1.1) d;围手术期出现发热患者10例,最高体温(37.3~39.7) ℃,其中高热患者2例,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1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随访发现脑脊液漏全部吸收,其中拔出引流管后加压包扎伤口者8例,局部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伤口者2例;1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继发脑脊液假性囊肿而接受再次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的(3.8±1.6)分升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1.2)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0.8%。没有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皮下积液者多数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只有出现脑脊液假性囊肿压迫脊髓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5):439-44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失稳情况对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单节段后路全椎板减压术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2例,根据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腰椎是否发生失稳情况分为失稳组(30例)和无失稳组(5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 a以上,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腰椎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但2组患者之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和无失稳组患者术后腰椎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4.2±10.7)%和(78.6±11.5)%,获得改善患者分别为24例(80.0%,24/30)和43例(82.7%,43/52),2组患者术后腰椎的平均改善率及获得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7,χ~2=0.090;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采取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保护了脊柱的运动功能,部分患者发生腰椎失稳情况,但对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8月~2008年4月期间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124例,使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32例,前方经胸减压植骨内固定2例,后方加侧前方减压3例,多椎板整块切除法减压87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胸脊髓病评分法,术前评分为(4.31±1.85)分。结果随访时间12~138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为(9.15±1.9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25,P=0.000),其中优49例,良52例,改善15例,无变化4例,加重4例,优良率为81.45%(101/124),总有效率为93.55%(116/124)。并发症:术中有硬膜撕裂或缺损的12例患者,均给予仔细修复,再加严密缝合切口各层组织,术后未形成脑脊液漏;皮肤浅表感染3例,经换药愈合。随访临床和X线片均未见胸椎不稳定表现。结论胸椎管狭窄症的后路减压效果满意,多椎板整块切除法具有减压彻底、操作安全和疗效肯定等优点,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只适用于局限型OPLL和胸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的不同,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和JOA17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5.3±2.5)分,术后随访末次JOA评分为(12.2±3.7)分,改善率为5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JOA评分:术前7~8点,平均7.7点;术后8~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 JOA评分:术前7 ~ 8点,平均7.7点;术后8 ~ 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 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 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蝶形减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5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采用蝶形减压术治疗,25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其中合并腰椎不稳10例患者联合应用内固定植骨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5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结果随访15个月~5年,平均3.7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上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蝶形减压术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可靠术式,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症与减压范围,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脊柱稳定性重建在病灶清除治疗胸椎多节段结核中的重要性.方法 2000年11月~2010年7月共收治30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脊柱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得到控制;术前患者JOA评分与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术前、术后Cobb角比较平均矫正8°.术后5个月X线片示病变椎体间骨性融合,术后18个月X线片复查椎骨内固定.结论 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一期行植骨内固定,实现了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从而保障结核病灶清除的彻底、椎管减压的充分.  相似文献   

15.
苏允裕  劳贵昌 《海南医学》2013,24(21):3207-3209
目的 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环形减压术后症状加重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环形减压术后症状加重的原因,及术中、术后采取的处理对策,记录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 1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经过环形减压术后有5例出现下肢肌力、肌张力、感觉症状加重,其中有1例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出现下肢肌力下降,经过急诊清楚血肿肌力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有3例术后第2天逐渐出现下肢肌力下降,经过用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抗氧自由基治疗后症状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有1例术后第5天突然出现肌力下降.经过急诊探查,术后继续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抗氧自由基治疗症状无好转.结论 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环形减压术后出现的症状加重原因可能与手术操作、脊髓的缺损再灌注损伤以及局部血肿压迫有关.因此要求术者手术操作仔细,术后予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抗氧自由基治疗,一旦发现局部压迫需要急诊探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腿抬高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用的适应证.方法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并做神经根管减压术后,根据术中减压和神经根病理改变适时适量应用直腿抬高训练.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时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术前JOA平均(8.1±0.3)分,术后2周JOA平均(13.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平均(14.8±0.3)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17例,良20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82.22%.术后平均随访2.5年,未发生1例再次手术.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适时适量应用直腿抬高训练能有效的预防神经根粘连,提高术后疗效,避免神经根副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8例胸椎管狭窄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分别采用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前方减压和胸椎前路全椎板切除减压。采用改良JOA评分标准(不记上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和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ASIA分级标准,综合评价术前和术后脊髓功能情况。结果术前、术后病人改良JOA评分分别为(5.023±0.836)、(8.875±0.9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P<0.05)。术后优66例,良22例,可12例,差8例,无加重病例,总有效率92.59%(100/108)。ASIA分级B级5例,恢复到C级4例,1例仍为B级;C级18例,恢复到D级6例,恢复到E级12例;D级85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胸椎管狭窄症病人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应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减压术个体化应用的临床疗效,优化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减压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05~2010-12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依据患者病情特点,个体化应用腰椎后路减压术,即分为中央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组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组45例。均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及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根据JOA评分结果进行疗效分级。结果获得随访75例,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结果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组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组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依次为77.57%和74.26%。依改善率划分疗效等级,其中优46例,良25例,可4例,优良率94.67%。4例患者术后短期症状加重,经治疗于术后2-5周症状较术前改善;1例患者术后脑梗死,转入神经内科联合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治疗后切口甲级愈合。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对于不同的病例,严格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优化该术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经肋横突关节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采用该手术入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上胸椎结核患者共32例,术前均行四联抗结核治疗,根据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E级10例。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ESR、CRP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8.6±32.6)min,出血量(653.6±158.2)m L。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32.4±7.6)°,术后矫正至(15.1±5.7)°,末次随访为(16.2±2.2)°,术后矫正的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68.4±17.6)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5.4±6.7)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正常(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B级2例,改善至C级1例,1例无改善;C级8例,改善至D级6例、2例无改善;D级12例,全部改善至E级。末次随访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1例伤口愈合差、2例术后出现血气胸,2例出现脑脊液漏,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经肋横突关节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上胸椎结核,临床效果良好,是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背景:黄韧带骨化症是胸椎管狭窄和胸髓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描述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施术,保留棘突和棘上韧带,采用高速磨钻微创切除相应节段的黄韧带骨化灶以解除脊髓压迫。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及治愈率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共14个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JOA评分均值从术前6.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8.6分。治愈率为52.7%,其中包括优2例,良8例,可3例,无效1例。 结论: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