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脑小血管病是指多种原因导致颅内小血管病变,从而出现的一系列影像、临床和病理变化的综合征。文献报道,脑小血管病主要为颅内小静脉、小动脉、微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等,主要表现为脑微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和微循环障碍等[1]。国内脑小血管病所致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50%,同时也是急性脑梗死预后疗效不佳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致脑深部小软化灶。其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20mm。由于是脑内的小血管的穿通支动脉发生的病变,因此,其发病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在临床上可出现各种"脑腔隙综合征",随着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腔隙性脑梗死己成为临床上最  相似文献   

3.
潘杰  李华  吴丹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0):170-173
脑小血管病是脑小血管病变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伴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脑小血管病越来越多被发现,其影像学上突出表现为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血管旁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既往研究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有研究提出血压变异性与其相关。本综述对血压变异性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通过降低血压变异性来防止脑小血管病的损害及临床伴随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死是慢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所致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变,是由脑部穿通动脉堵塞所致脑深部小梗塞病灶,系起源于直径为100~400μm的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死。晚期因微小软化灶内的坏死组织被清除而遗留下小的囊腔。本文对24例老年患者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CT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住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4例,经详问病史、全面体检、CT阳性证实而确诊。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已越来越清晰。2013年我国《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列出了影像学的四个主要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1]。在一定意义上,脑小血管病据此而进行了临床上的分类,EPVS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脑小血管病的一个临床类型。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钙化的分布与脑小血管疾病(CSVD)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来我院就诊行CT和MRI检查的腔隙性梗死或脑白质病变患者150例;采用Agatston积分法对颅内动脉钙化进行评分,采用MRI评估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WMH)、腔隙灶、脑微出血(CMB)、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分型A-S-C-O分型,比较二者分型差异性,探讨不同分型在评估患者病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6年12月在新疆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43例,由2名经过培训的神经内科医师依据患者病史、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CISS分型及A-S-C-O分型诊断,比较两者在病因学上差异.结果:CISS分型中,穿支动脉疾病型18例(41.86%);A-S-C-O分型中,病因等级为1的病例,S1所占比例最高为27例(62.79%).结论:两种分型法亚型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构成比中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有利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治疗措施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156例临床分析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刘振民康复科崔明芝关键词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致脑深部小软化灶。其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20mm。在临床上可出现各种“脑腔隙综合征”[1]。随着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3例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以左侧多见,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与儿童基底节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同时还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卒中(lacunar stroke)系指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中线部位,由血管直径100~400μm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的,梗死病灶为0.5~15.0 mm.的脑梗死.大多由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前脉络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尤为重要.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SCP)分类统计,腔隙性脑卒中约占整个脑卒中的四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11.
李浩  张磊  杨晓平 《西部医学》2012,24(4):653-654,656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病变,分析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方法对5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筛查,并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其颈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脑梗死患者均有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斑块形成,其中分水岭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狭窄50%~70%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而腔隙性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分水岭脑梗死组。分水岭脑梗死组中溃疡斑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结论颈动脉颅外段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可同时存在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而两者在发病中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64-168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确诊率逐年提高。其影像学表现为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脑室周围间隙扩大等。CSVD是导致脑卒中、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的重要病因,早期发现并处理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以"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为论点,可见CSVD已成为如今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脑小血管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elderly,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 Vascular dementia (VaD) is heterogeneous in terms of both clinical phenotype and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It may result from multiple cortical infarctions due to cerebral large vessel pathologies or to subcortical ischemic changes such as leukoaraiosis or lacunar infarction due to cerebral small artery diseas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vary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stroke lesion, and no single neuropsychologic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 of VaD has been defined, although dysexecutive function is common. A slightly higher mortality rate and slower progression are reported in VaD compared with AD. VaD is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by rigorous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modest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with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has been report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45例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中有28例狭窄,17例无狭窄。狭窄组的三酰甘油(T 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狭窄,13例为多发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8例,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青年急性腔梗患者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应对青年腔梗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5.
刘文义 《黑龙江医学》2011,(12):937-938,956
目的 探讨研究静止性脑梗死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高分辨螺旋CT检查,以发现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过去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分两类:(1)是静止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2)是静止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颅内动脉搏动指数(PI)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入院的107例影像学符合cSV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得出大脑中动脉(MCA)PI;根据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计算影像学标志物(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共4项)总体负荷。按照cSVD总负荷评分情况评为1分21例、2分38例、3分32例、4分16例,并将1~2分为低负荷组;3~4分为高负荷组。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平均MCA PI值与cSVD总负荷呈正相关(rs=0.341,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平均MCA PI值(OR=1.276,95%CI:1.032~1.579,P=0.025)是cSVD负荷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平均MCA PI预测高负荷cSVD,最佳截断点为0.92,其曲线下面积为0.701(95%CI:0.605~0.796,P=0.001)、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66.1%。结论MCA PI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呈正相关,颅内动脉搏动性增加是cSVD负荷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MCA PI值对cSVD高负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能成为预测cSVD的指标;降低颅内动脉搏动性有利于减轻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搏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浆Hcy水平,并根据其分为高Hcy组与低Hcy组,检测两组收缩期血流速度(SFV)、舒张期血流速度(DFV)及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并对Hcy与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Hcy组SFV、DFV和PI分别为(98.9±9.7)cm/s、(40.3 ±3.9) cm/s和(1.03±0.22),均显著高于低Hcy组的(92.7±8.8) cm/s、(42.2±3.1)cm/s和(0.89±0.14) (P <0.05);高Hcy组患者Hcy水平与PI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71,P=0.000).结论:血浆高Hcy可能是引发的穿支动脉损伤并导致脑小血管性卒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南于脑血管动脉硬化所致颅内或颅外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损伤,包括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大量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ner、regrowthfactor,NG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之一,对神经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存活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近些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神经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相关性作一综述。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发育、繁殖,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SWAN序列检测CMBs,观察CMBs在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危险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实验共选取79名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平均年龄69.2岁,参与者在1.5T磁共振均接受常规T2WI以及高分辨SWAN序列两次扫描,记录血管疾病危险性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塞等,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出现CMBs的几率较高。随访观察,在SWAN检查确认有CMBs的组别中较未发现CMBs的组别中,腔隙性脑梗塞严重程度加重,新发CMBs几率较高(25.8%对8.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中,CMBs的出现提示小血管病变风险显著增加,再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脑部CT表现与中经络中脏腑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中脏腑或中经络与脑部CT表现的关系。方法 根据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将373例病人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根据CT表现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和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分析梗塞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293例,中经络291例,中脏腑2例。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80例,56例为中经络,24例为中脏腑。中经络与中脏腑间的年龄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及脑梗死、脑出血之间出现中脏腑的差异,P均<0.01。结论 中脏腑较中经络发病年龄大;腔隙性脑梗死以中经络为主;中脏腑以皮层动脉分布区脑梗死为主。脑出血出现中脏腑的机率大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