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门直肠测压是肛门直肠运动功能检测的主要方法.目前,肛门直肠测压已成为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手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其临床意义不明确.生物反馈是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技术的结合,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动力与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但其具体疗效不清.本文综述肛门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临床意义和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疗效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肛门直肠测压诊治慢性便秘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虹  张美英  赵京芳 《山东医药》2004,44(32):26-27
肛门直肠测压是肛管直肠运动功能检测的主要方法。目前已成为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手术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用直肠测压方法观察了24例慢性便秘(CI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对容量刺激感觉的变化,旨在探讨便秘与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关系,总结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3.
肛门直肠测压对诊断慢性便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测压对诊断慢性便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0例长期便秘的病人使用顶端带气囊水灌注导管检测直肠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缩窄压。结果  40例病人均有直肠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的异常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缩窄压正常。结论 慢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测压直肠感觉有异常 ,肛管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该方法简单 ,操作容易 ,无创伤 ,易重复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HD)的诊断一般是根据X线、肛门直肠测压和直肠活检.但X线表现在新生儿期不尽可靠;肛门直肠测压可显示内括约肌松弛反射缺如,对诊断有裨益,但有时难以取得患儿合作;Swenson式直肠全层活检需要用全麻,技术上有一定危险.近年发展了直肠吸吮活检组织化学染色法,是对诊断的一大进步,尤其对新生儿病例,且不需麻醉,罕有并发症.直肠活检染色检查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HD时可在固有膜和粘膜肌层观察到显著的神经纤维,同时缺乏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直肠动力,直肠感觉功能.方法用结肠传输试验检测结肠传输时间,并用结肠传输指数分型,用肛门直肠测压方法测定便秘型IBS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肛门括约肌剩余压,直肠对容量扩张刺激的初始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结果便秘型IBS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结肠传输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便秘型IBS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低于正常对照组,最大耐受容量及直肠顺应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发现不同传输类型的便秘型IBS肛门直肠测压表现不同.结论便秘型IBS患者存在结肠、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觉功能异常,结肠传输试验与肛门直肠测压相结合,可体现不同传输类型便秘型IBS肛门直肠动力学病因机制.  相似文献   

6.
肛门直肠测压是通过压力感受器对肛管直肠腔内压力变化进行测定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了解、量化和评估肛管、直肠自制排便的功能,为排便异常等肛管、直肠疾病的研究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并指导临床治疗,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客观的检测技术。本文就肛门直肠测压在肛直肠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肛肠测压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分型诊断及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难治性IBS患者50例进入本研究。根据罗马Ⅲ标准,50例分为:便秘型IBS(IBS-C)15例,腹泻型IBS(IBSD)20例,混合型IBS(IBS-M)10例,不定型IBS(IBS-U)5例。50例均接受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根据高分辨测压结果分型以及评价高分辨肛肠测压分型与罗马Ⅲ标准分型的一致性,并根据患者意愿给予治疗。21例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29例按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结果]50例患者根据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分型,与罗马Ⅲ标准比较,一致性尚好,Kappa值0.626。高分辨肛肠测压结果显示IBS-D中有10例应归为IBS-M;IBS各亚型患者中伴有功能性排便障碍比例较高(56%)。治疗效果按照症状积分下降判断。联合治疗组21例中20例有明显效果,1例无效;常规治疗组29例中19例有效,10例无效。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效果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结论]高分辨肛肠测压检查对难治性IBS分型与罗马Ⅲ标准分型有较高的一致性,对难治性IBS患者的症状能提供病理生理改变的证据,能指导IBS患者个体化治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提高难治性IBS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测压新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目前胃肠道测压技术主要应用于食管、肛门直肠等部位,对胃食管反流病和吞咽困难尤其是贲门失弛缓症、排便障碍、结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肠解剖位置的复杂性,测压技术进展较少。本文就测压技术在胃肠道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便失禁(FI)的定义:患者无力随意控制大便或气体从肛门排出。部分失禁为大便污染内裤或不能控制气体或水样便。严重失禁为经常有正常大便漏出。有人统计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可高达30%,健康青年人中5.4%偶而发生。大便失禁的诊断新的诊断法新的诊断法是在更好地了解排便自控的生理和障碍后开展的,开展肛直肠功能的这些研究常有助于识别原发病及制定具体疗法。肛管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测量肛管内压可评价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测压检查包括主要由肛内括约肌控制的肛门静止压、肛外括约肌随意收缩时的最大压力和直肠舒张后肛内括约肌的反射性松弛。用不同容量充盈直肠气囊以记录直肠内压,这可估计直肠壁的弹性(直肠顺应性),也可检测舒张刺激的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在人群中患病率约5% ~ 25%,我国约在5%左右[1],特别是便秘型IBS(IBS-C)发病率逐年上升.针对IBS-C,在国内肛门直肠测压指标参数尚无统一的规范[2].本文通过对IBS-C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胃肠电图检测,探讨其在IBSC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直肠内脱垂伴环状混合痔所致出口梗阻性便秘两种不同术式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直肠测压对两种不同术式术前和术后肛门功能客观评价,探索该类型便秘的更好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01/2012-12就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直肠内脱垂伴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分组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对照组(传统术式,即混合痔外剥内扎+直肠黏膜套扎),两组术前术后分别进行直肠肛门压力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指标的肛肠压力变化和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价表(The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PAC-QOL).结果:直肠肛门测压研究中,两组手术后的直肠肛门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试验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各项直肠肛门测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没有对患者的肛门功能造成影响,不改变正常肛门功能,对照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除直肠静息压外,各项肛门直肠测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差异比较,除直肠静息压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传统术式对正常的肛门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两组患者手术后进行跟踪随访,通过应用生活质量量表的评价,PPH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各维度及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H术式组表现较好的生活质量.结论:采用PPH手术方式解决直肠内脱垂同时伴环状混合痔所致出口梗阻性便秘,跟传统术式(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直肠黏膜套扎术)作比较,临床疗效优于后者,而且前者表现出较高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慢性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敏感性和排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的改变及排便时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PC 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4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6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功能性便秘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静态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充气量、排便状态下肛管功能长度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对照组。模拟排便时,功能性便秘组34.78%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的矛盾收缩。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黏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慢性便秘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不同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可高达22%[1-3]。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22~1∶4.56。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便秘患者多为功能性,而且其中20%~81%的患者存在功能性排便障碍[4]。肛门直肠测压可以综合评估肛门直肠的功能,对便秘和排便障碍的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评估很有必要。近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的出现及对生物反馈治疗的重视,便秘和排便障碍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现就肛门直肠测压的原理及其在便秘和排便障碍中的应用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肛门直肠测压60例郑亮柯建利陈秀琴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325000SubjectheadingsAnusManometryProctoscopy主题词痔/诊断肛门直肠镜检查测压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4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对照组20例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灌注式测压装置测定20例FC患者和15例健康人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量及直肠顺应性.结果 FC患者的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静息压力、内括约肌主动收缩压、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内外括约肌净减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C组肛门-直肠屏障压高于对照组.FC组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大耐受量及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评价和分析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方法用肛管直肠测压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67例肛瘘患者,22例多次手术后患者进行肛管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压、直肠黏膜感觉功能检测。分别将正常对照组与肛瘘组、对照组与经手术组、肛瘘组与经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肛瘘患者肛管静息压力及最大收缩压力大于正常人群(P<0.05),手术组和肛瘘组比较,肛管功能长度变短(P<0.05),肛管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降低(P<0.05),直肠黏膜敏感性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管压力的增加可能是肛瘘产生的一个病因之一,肛瘘患者多次手术以后,可能会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影响肛管功能,临床应将肛管直肠测压技术推广应用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肛门直肠运动感觉功能及斯巴敏的疗效。方法:用电子气压泵(barostat)及液流灌注消化道压力监测系统对20例D—IBS患者及20例健康人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先记录肛门内括约肌静息压及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管感觉运动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肛管测压技术广泛应用于便秘的诊断与研究中.现有的资料集中在对便秘患者直肠敏感性降低、排便时肛管括约肌不协调性收缩等方面的报道,而对直肠扩张与肛管运动的关系方面报道较少,De Ocampo等~([1])曾报道正常人直肠扩张时除了出现常见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rectoanal contractile reflex,RACR)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之外,随着直肠充气增加,感觉的增强,在肛管括约肌松弛过程中伴随着一过性的收缩反应,称之为感觉运动反应(sensorimotor response,SMR),同时试验结果表明SMR在正常人是一种排便相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检查能否客观反映直肠癌术后的肛门功能,能否成为临时造口还纳的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的1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造口还纳后的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分为无前切除综合征,轻度前切除综合征和重度前切除综合征3类。重度前切除综合征患者不适合造口还纳,据此将患者分为适合还纳组(141例)和不适合还纳组(29例),适合还纳组包括无前切除综合征(75例)和轻度前切除综合征(66例)。患者均为临时性回肠造口,均在术后6个月时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肛门测压的各项结果在不同分组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有前切除综合征组患者的最大缩榨压明显更低(P=0.032,OR=1.033),排便的最大耐受量也明显更小(P=0.011,OR=1.036)。不适合还纳组的静息压(P=0.002,OR=1.135)和最大缩榨压(P=0.001,OR=1.058)明显更低,排便感觉阈(P=0.049,OR=1.087)和最大耐受量(P=0.001,OR=1.059)也明显更小。 结论肛门直肠测压能够预测肛门功能的下降,可以作为临时造口是否应还纳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肛门直肠测压是评估肛门直肠动力与感觉功能的重要技术。目前, 我国有数百家医疗机构相继开展了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HR-ARM)技术, 为规范该技术的操作与应用,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开展胃肠动力诊疗质控评估建设专科协作公益项目(GIMQCC), 牵头制定本指南内容。本指南制定过程中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讨论, 并召开多次专家研讨会, 确定指南内容。本指南涉及HR-ARM的适应证、禁忌证、详细的操作流程, 以及数据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