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 10例共12个病灶,9例单发,1例单侧3个病灶.病灶位于浅叶者10个,2个病灶跨深浅两叶.病灶最大径均<3 cm,其中<1 cm者4个,1~2 cm者5个,>2 cm者3个.所有的病灶边界均清楚;病灶边缘光整者11个,不光整者1个.病灶内密度均匀者3个,其中2个见于<1 cm的病灶;病灶中央囊变者共9个,其中5个病灶囊变区>50%.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 HU.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某些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BCA病例的CT资料,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搜集的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9例腮腺腺淋巴瘤进行比较。结果:9例BCA均为单发病灶,6例位于腮腺浅叶,3例病灶跨浅叶及深叶。病灶均边缘清楚,4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3例囊变区≥50%,1例瘤体边缘见弧形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双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BCA增强幅度高于多形性腺瘤,静脉期BCA增强幅度高于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腮腺BC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9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紧邻包膜下。CT平扫肿瘤呈类圆形7例,长椭圆形伴浅分叶2例,边缘清晰,直径多<3cm,4例肿瘤内见囊变;CT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动脉期呈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接近或稍低于动脉期,密度相对较均匀。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 T影像特点,包括数目、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强化特征。12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26~78岁,中位年龄53岁。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10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累及腮腺深叶及浅叶,肿瘤最长径平均为2.3cm。5例为类圆形,7例为长椭圆形,其中3例有浅分叶。所有病例边缘均光滑清楚。12例中有3例病灶呈实性并有明显强化,9例病灶可见囊变,其中囊变均匀者3例,囊变不均匀者6例,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均呈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58.2HU。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CT表现为腮腺浅叶内边界清晰、边缘光整的实性或囊实性病灶,并且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点,为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腺淋巴瘤23例,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均为单侧,女性好发,腺淋巴瘤一侧或双侧多发,男性好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发病年龄较腺淋巴瘤小(P0.05);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较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高;腺淋巴瘤的平扫期CT值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较低;两者平扫、增强扫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发病除具有性别、年龄差异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可对两者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敏  闫军  朱芳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28-1528
患者男,69岁。发现左侧颊部包块1年就诊。查体:左侧颊部可触及一直径约1.5cm的包块,边界清,活动佳,质硬。超声检查:左侧腮腺大小、形态正常,于下极实质内探及一低回声,大小约1.3cm×1.1cm,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CDFI:低回声周边探及一条状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呈点状,PW示动脉频谱,Vmax:15cm/s,RI:0.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10例中男3例,女7例;右侧腮腺4例,左侧6例。结果:10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长径平均为2.4cm。10例肿瘤中不规则形或深分叶状2例,圆形或类圆形8例;边缘均光滑清楚。MRI检查2例,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实性肿块,伴稍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CT检查8例:6例呈实性,2例呈囊实性、内有大片液化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MRI影像特点,37例术前均行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肿块大小、数目、CT密度、MRI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37例病变均位于腮腺浅叶.CT和MRI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为7~30mm;密度、信号欠均匀,21例(56.8%)发生囊变.CT和MRI增强扫描示37例有较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体积小、易囊变、强化显著等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的影像特点(6例CT检查,3例MR检查).9例中男4例,女5例,中位年龄58岁(40~79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腮腺深叶.9个肿瘤中7个为类圆形,无分叶;2个为长椭圆形,有浅分叶.9个肿瘤边缘均光滑清楚;MR检查3例,2个肿瘤周边见T2wI低信号的包膜,1个肿瘤周边见一较薄的T2WI高信号环.3个肿瘤MRI均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并出现延迟强化,1例见壁结节;CT检查6例,平扫肿瘤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4个肿瘤CT强化共同特点均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大小不等的壁结节,肇结节呈中~重度强化(平均CT值增加为65.5 HU),另外2个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腮腺浅叶内单发边界清楚病灶,CT增强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且出现延迟强化,要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Us影像表现,探讨CT、US检查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Us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均行CT及us检查,CT检查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ll例行延迟1~1.5min扫描。结果18例中,男性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5;中位年龄52岁,共发现基底细胞瘤21个。单侧单发15例,其中1例合并对侧腺淋巴瘤;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1例。15个病灶发生于腮腺浅叶。加个病灶跨叶分布。6个病灶发生于左叶,15个病灶发生于右叶。21个病灶外形均规整,边界清,包膜完整;11个病灶发生囊变,其中6例囊变率达80%以上;11个病灶囊变区边缘可见壁结节,7个病灶囊变边缘可见花环征。CT增强扫描16个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4个病变中度强化,1个病变轻度强化。9个病灶延迟强化减退,3个病灶延迟强化。超声发现11例混合型病变,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大小不一的液性暗区,15个病灶CDFI显示内部和/或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呈短条状,4个病灶可见散在点状血流信号,4个病灶未见明显血流信号;9个病灶回声均匀,12例回声不均匀,其中2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US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平扫7例密度低于正常腺体,4例呈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病灶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13例患侧腺体均增大,肿瘤均未突出腺体包膜,与周围组织的脂肪间隙仍存在;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腺体,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病灶直径1.4-3.2 cm。结论:颌下腺混合瘤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9例。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将腮腺矢状面分成4个象限。结果:9例患者,15个病灶,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10个,1例双侧均为腮腺腺淋巴瘤,14个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大小1.1~3.2cm,平均CT值48HU。结论: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CT显示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光整、多发时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3.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与相关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腺淋巴瘤CT资料。10例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均为50岁以上,其中8例有多年吸烟史。结果 6例为单侧多发,2例为双侧多发,2例为单发,均表现为腮腺浅叶或后下象限边界清晰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大部分明显强化,较大病灶多伴有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区及无强化坏死腔,长径小于1cm的病灶均呈均匀强化,部分较大病变有分叶,较大病灶直径约3cm左右,术后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者。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与吸烟有明确相关的男性,多发病灶伴局灶性坏死者多见,当肿块发生于腮腺浅叶或后下象限,尤其当病灶多发,增强后明显强化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4.
阚宏  马友章  高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818-1820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16例,分析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结果 16例共见21个病灶,左侧9个、右侧12个;浅叶18个,后下象限16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直径2.5 cm;囊变14个;边界清楚19个;动态增强扫描病变显示为对比剂“快进快出”13例,3例显示延迟强化,5例见微血管征;同侧腮腺炎性反应1例,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密切结合腮腺Warthin瘤临床表现特点及在多层螺旋CT表现,可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以提高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19例腮腺肿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SCT平扫后立即进行灌注扫描,采集数据输入Philips EBW后处理工作站,使用Perfus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动态分析模块获得肿瘤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肿瘤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并根据色阶分别获取相应的伪彩图。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手术病理学明确诊断。结果:1手术病理:19例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6例,腺淋巴瘤12例(其中2例因图像伪影明显不计入研究),腮腺癌1例(排除研究)。2MSCT灌注TDC特征:9例腺淋巴瘤呈"快进快退"型,1例呈"快进缓降"型,6例多形性腺瘤均呈"缓慢上升"型。3腺淋巴瘤的BV和PEI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而TTP值低于多形性腺瘤(P均<0.05)。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BV和PEI值在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和0.97,而TTP值在两者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AC)与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4-01至2018-06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BAC患者14例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集的56例腮腺P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AC和PA患者表现为腮腺浅叶内单发、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病灶,部分病灶内可见囊变区,BAC平扫CT值(25.9±7.1)HU,与PA的平扫CT值(31.3±10.1)HU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表现为持续明显强化,BAC动脉期强化幅度值、静脉期强化幅度值分别为(64.3±48.0)HU、(59.4±17.5)HU,均明显高于PA(23.0±13.9)HU、(36.3±15.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腮腺BCA与PA均具有单发、好发浅叶、边界光整、可囊变等特征; CT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