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腹膜后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CD)的增强CT特征,提高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透明血管型10例,混合型5例)腹膜后UCD病人的CT表现;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29岁。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缘、有无钙化、强化特点、病灶周围有无异常血管及卫星灶。测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和肾皮质的CT值并计算病灶与肾皮质相对强化率。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种病理类型病灶与肾皮质相对强化率。 结果 腹膜后UCD的CT主要征象为位于肾脏周围(10例,66.7%)、肾形样轮廓(9例,60.0%)、边缘“晕征”(11例,73.3%)、病灶内钙化(7例,46.7%)。12例行增强扫描病例中可见病灶内低强化区(7例,58.3%)、病灶内异常血管(11例,91.7%)及周围卫星灶(8例,66.7%);有11例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其中6例在静脉期表现为强化略减低,5例为持续或进一步强化;另外1例病灶在各期均表现为轻度强化。本组病灶在增强扫描各期的CT值均低于肾皮质,动脉期和静脉期2种病理类型病灶与肾皮质相对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腹膜后UCD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认识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中心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hyaline-vascular Castleman’s disease,MHVC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MHVCD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 MHVCD表现为腹膜后椭圆形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邻近结构受推移,其内可见树枝状钙化灶,无囊变、坏死,其周围多发软组织结节,增强扫描肿块及结节明显持续性强化,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结论 MHVCD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astleman 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Castleman病的CT及MRI征象.结果 局限型5例,弥漫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共检出72个肿大淋巴结,所有病灶均边缘清晰、锐利,71个病灶密度均匀,1个病灶内钙化.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其中3个病灶内局部强化不均.MRI检查2例,病灶T1WI均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混杂.透明血管型较浆细胞型强化更为显著.术前CT、MRI明确诊断5例(67.5%),误诊2例,诊断不明1例.结论 Castleman病具有特征性CT及MRI表现,CT及MRI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MR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腹膜后原发肿瘤患者术前螺旋CT和/或M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或病理活检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27例中,其中神经源性11例(神经鞘瘤4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1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淋巴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淋巴管瘤2例,成熟畸胎瘤2例,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本研究正确诊断腹膜后肿瘤21例(84%),误诊6例.结论 正确识别CT和MR特征性表现对原发腹膜后肿瘤定位、正确诊断或缩窄诊断范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特点.结果 RPF 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受累,多伴有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结论 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可作为CT诊断RPF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8.
王煜晅  徐龙  朱智伟  李伟大   《放射学实践》2009,24(5):495-497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4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5例和浆细胞型1例。CT检查5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1例伴有钙化,1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持续强化;1例胰头后方肿块中等均匀强化,1例肾上腺区域肿块中等程度周边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2例肠系膜肿块以及1例胰头后方肿块内部和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血管影。MRI检查1例,肿块位于后腹膜下腔静脉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锐利,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CT是诊断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局灶型Castleman病(LCD)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多表现良性过程。透明血管型LCD的CT表现为富血供肿块,浆细胞型为乏血供。通过对其CT征象的研究分析,多可在术前对腹膜后LCD作出明确诊断,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广泛切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CT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鉴别上述两种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均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RPF的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软组织影或肿块,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MRI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病变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增强无强化。结论 CT及MRI对腹膜后纤维化的分期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UCD)的CT、MRI表现,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病理证实的UCD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本组透明血管型39例,浆细胞型5例,混合型2例;病灶位于颈胸部10例,腹部30例,盆部6例;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以及与病理的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11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11例节细胞神经瘤大小范围在3cm×4cm×4cm~6cm×7.8cm× 8.5cm之间.肿瘤形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肿块,亦可呈不规则形,沿冠状轴生长,可对邻近大血管包绕1/2以上.CT平扫表现为水样至肌肉样密度,多表现低密度,其内散在点状或结节状钙化,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MRI 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但以高信号为主;动态增强扫描中,肿瘤早期不强化,并呈逐渐强化的特征,肿瘤包膜可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并与病理中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CT、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11例Kimura病患者发生于(或累及)腮腺区7例,颌面部2例,硬腭1例,腹股沟1例(其中3例为异位复发,2例为原位复发).均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平均病程2年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结果 CT和MRI表现:5例单发结节,6例多发结节;最小者约6 mm×3 mm,最大者约60 mm ×34 mm;较大结节边界不清楚,较小者边界清楚,邻近脂肪间隙内见条索影浸润,10例颌面部病灶均位于浅筋膜下;CT显示9例密度均匀,稍低于肌肉密度;3例在MR T2WI上呈稍高信号,在T1 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1例肿块呈中度至重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9例肿块(8例颌面部、1例腹股沟)伴有同侧(或双侧)引流区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无坏死,无融合,强化明显.结论 Kimura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影像学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受累,多伴有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但是最后诊断需要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均位于脊柱旁或骶前区,27例良性,边界尚清,呈类圆形多见.神经鞘瘤12例,易囊变、钙化,增强呈渐进性强化,其中2例完全囊变呈厚壁假囊肿,1例为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例呈丛状生长,与周围肌肉关系密切;节细胞神经瘤11例,好发于肾上腺区,少有囊变,增强呈渐进性强化或分隔样、斑驳样强化;副神经节瘤3例呈富血供,动脉期可见粗大血管影、T2 WI呈现“椒盐征”.恶性3例即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见粗大、不定形钙化,结合PET、CT、MR多模态检查凸显转移灶及确定肿瘤分期.结论 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并能反映其病理变化,可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由两名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肺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直径为3.0~5.5cm,2例患者病灶中心可见放射状或颗粒样高密度钙化灶,病灶周围支气管受压狭窄.5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并且可见对比剂早进晚出的特征.结论 肺门边界清晰明显持续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要考虑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CT和MR表现。结果 17例患者中14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行CT检查的14例患者中,CT平扫12例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呈较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11例。10例具有明显的爪形和分叶状形态。5例CT增强检查均有不均匀强化。行MR检查的7例患者,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瘤均为不均匀信号,肿块内有部分区域各序列均为低信号,4例肿块边缘呈爪形浸润,3例边缘不清。MR增强2例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都能较好地显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形态。MR的信号特点可以推断肿瘤的成分。MR比CT能更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范围,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16例经病理确诊白血病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探讨CT、MRI表现特点。结果:16例中,脑内及眼眶浸润4例,脑内病变累及颞叶、额叶、顶叶;单纯肺部浸润2例,累及上叶、下叶;肝脾同时浸润6例,均为肝、脾内多灶性病变;肺肝同时浸润2例;骶椎管内外受累2例。肺部病变为多样性,肝脏病变为弥漫性结节性,骶椎管内外受累病变为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结论:CT、MRI可充分显示白血病髓外浸润所累及器官,但缺乏特征性,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组织学、免疫生化检查等。  相似文献   

19.
肾嫌色细胞癌:动态增强CT及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I SE 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呈球形14例,椭圆形2例,边缘光整.所有肿瘤平扫软组织密度均匀,3例可见钙化,1例瘢痕伴钙化.肿瘤直径3.5~13.0cm,平均7.6cm.实质性肿瘤15例,1例实质期增强可见小囊变.肿瘤平扫CT值22.7~34.2 HU,平均27.1 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30.4~71.8 HU,平均43.3 HU;实质期CT值32.9~82.4 HU,平均51.7 HU.4例可见轮辐状强化.3例行MRI检查,MR 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1例可见中心轮辐状瘢痕,皮髄交界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相仿.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多位于髓质,瘤体呈球形,坏死囊变很少见,瘤肾分界截然;皮髄交界期强化低于、等于或高于肾髓质,但明显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多低于或等于皮髄交界期,少数高于皮髄交界期;轮辐状强化或轮辐状中心瘢痕超过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