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结石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行治疗对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LC组和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OC)组各25例。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24 h收集患者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D4 T淋巴细胞比例、CD8 T淋巴细胞比例,并计算CD4 T/CD8 T淋巴细胞比例比值。采用胞内染色方法分析外周血干扰素(IFN)-γ~+CD4 T细胞比例和穿孔素阳性CD8 T细胞比例。结果与手术前外周血CD4 T细胞比例相比,手术后24 h LC组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比例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而OC组患者术后24 h外周血CD4 T细胞比例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外周血CD8 T细胞比例与术前相比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LC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比例比值未出现显著变化;OC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比例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手术前外周血IFN-γ~+CD4 T细胞比例相比,手术后24 h LC组患者外周血IFN-γ~+CD4 T细胞比例和穿孔素阳性CD8 T细胞比例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而OC组患者术后24 h外周血IFN-γ~+CD4 T细胞比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4 h外周血穿孔素阳性CD8 T细胞比例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LC治疗对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要轻于OC,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 OC)对机体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78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LC组、OC组各39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 d机体应激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LC组术后各指标(除WBC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及LC组术后比较,OC组术后CRP、FPG、IL-6、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IgA、IgG、IgM水平降低( P均<0.05)。结论 LC术后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小于OC,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危重胆囊炎的短期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该院接收的95例急性危重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LC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2例,接受PTGBD联合LC的观察组43例,比较两组短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8 d两组CD3~+、CD4~+、CD4~+/CD8~+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8 d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BD联合LC治疗急性危重胆囊炎短期疗效好,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其中LC组42例,OC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及围手术期炎性介质的释放。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C组患者3例(7.14%)中转开腹。两组患者的胆囊部分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C组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放置率和术后并发症均低于OC组,但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2,P0.001)。LC组血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术后逐渐下降,术后3、5 d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C组血清WBC、CRP、IL-6和TNFα术后1 d升高,术后3、5 d逐渐下降,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OC组比较,LC组术后1、3、5 d的血清WBC、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C术治疗坏疽性胆囊炎安全而有效,与OC比较,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以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创伤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65岁老年胆囊良性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的创伤反应。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LC≥65岁患者30例,和同期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OC)6S岁以上患者27例,围手术期分别检测血常规、体温、血气分析、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结果 LC组治愈30例,术前术后发热、发热持续时间、PaCO2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7.3d。OC组治愈26例,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发热持续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大出血1例,死亡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例,平均住院时间13.4d。结论 LC组的创伤应激反应较OC组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高龄患者胆囊切除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外科疗法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并发肝外胆管结石病人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78例胆囊结石并发肝外胆管结石的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3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LCBDE),61例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LC),54例采用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OC+OCBDE),对3种术式治疗前后病人的肝功能、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病人术后5 d AST、ALT以及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组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OCBDE组手术时间较LC+LCBDE组和ERCP+LC组明显缩短(P<0.05),OC+OCBDE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LC+LCBDE组和ERCP+LC组明显增加(P<0.05)。LC+LCBDE组、ERCP+LC组和OC+OCBDE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94%、21.31%和25.9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外科疗法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肝外胆管结石均可有效清除结石,改善肝功能,其中OC+OCBDE术式在缩短手术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LC+LCBDE术式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术与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9~2017-09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基本资料。将上述患者分为开腹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术,44例)和ERCP+EST+LC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术后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ALT、术后AST、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ERCP+EST+LC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总体优于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术,且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术后肝功能损伤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行胆囊切除术病例200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133例。结果LC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OC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优于O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行LC和57例行O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LC组术中出血量为(66.4±17.6)ml,显著低于OC组[(103.5±15.5)ml,P<0.05],术后通气时间为(1.5±0.5) d,显著低于OC组[(3.0±1.0)d,P<0.05],住院时间为(5.0±1.0)d,显著低于[(8.0±2.0)d,P<0.05)];术后OC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外周血CD3+淋巴细胞分别为(29.4±5.6)%、(38.9±6.3)%和(52.1±7.7)%,均显著低于LC组[分别为(36.0±6.1)%、(46.5±7.5)%和(63.8±8.8)%,P<0.05],CD4+淋巴细胞分别为(21.9±4.2)%、(28.8±4.4)%和(36.0±8.3)%, 均显著低于LC组[(27.7±6.4)%、(34.9±8.0)%和(44.9±8.0)%,P<0.05], CD8+淋巴细胞分别为(37.1±6.8)%、(32.3±7.0)%和(29.5±7.4)%,均显著高于LC组[(32.4±7.4)%、(29.5±6.9)%和(25.3±7.0)%,P<0.05];术后OC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95.9±10.1) pg/L、(58.4±8.1) pg/L和(33.8±4.6) pg/L,显著高于LC组[(72.0±9.4) pg/L、(35.9±5.2) pg/L和(19.0±3.4) pg/L,P<0.05],血清TNF-α为(49.0±10.2) ng/L、(65.8±14.1 ng/L)和(41.5±8.8) ng/L,均显著高于LC组[(34.0±9.9) ng/L、(40.7±10.6) ng/L和(19.8±7.7) ng/L,P<0.05],血清CRP为(32.4±3.6) mg/L、(25.8±2.7) mg/L和(15.4±4.2) mg/L,均显著高于LC组[(20.5±3.0) mg/L、(12.4±2.0) mg/L和(6.6±1.1) mg/L,P<0.05];术后LC组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显著低于OC组的31.6%(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抑制轻,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综合疗效优。  相似文献   

10.
将老年糖尿病胆结石患者254例分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130例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24例,比较观测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指数、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术后血糖控制情况和住院时间等。发现术中出血量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疼痛指数MC组较OC组明显减小(P〈0.05),MC组手术时间较OC组延长(P〈0.05)。两组患者中术前血糖≤8.34mmol/L且病情稳定年龄≤70岁患者其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别,急诊入院患者、术前血糖〉8.34mmol/L、年龄≥70岁患者采用MC其术后并发症高(P〈0.05)。认为常规的胆囊切除术在治疗急诊人院患者且术前血糖〉8.34mmol/L、年龄≥70岁时存在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铁(Fe)含量及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揭示Fe含量与肝癌的关系及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及50名门诊体检正常者(对照组),测定血清Fe、铁蛋白(Ferr)、转铁蛋白(TRF)含量,术前第2天及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Fe、Fer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RF含量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术前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术后3 d、7 d CD3+、CD4+、CD8+、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与术前相比,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Fe、Ferr含量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TRF、细胞免疫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在术后细胞免疫被抑制状态更为严重,后随着时间延长有所恢复,因而对肝癌患者应进行血清Fe、Ferr、TRF含量监测及术后免疫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术期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知情同意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术前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前GEEN组)、术后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后GEEN组)、胃肠外营养组。术后GEEN组患者在术后12 h间断口服温水,如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24 h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逐渐增加至全量,第4天开始按30 mL/(kg·d)口服至第七天,术后3 d内,不足的能量或水、电解质通过静脉途径补充。同时术后7 d内按4 IU/d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思增)。术前GEEN组在术前3 d按30 mL/(kg·d)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术后4 d与术后GEEN组的前4 d方案相同,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同时术前3 d至术后4 d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思增)。胃肠外营养组术后7 d内按胃肠外营养常规支持,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观察患者临床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肺部感染等)。营养前或术前1 d和术后8 d清晨采血检测肝功能、NK细胞、T细胞亚群(CD3比例和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C5)。结果术前GEEN组和术后GEEN组中各有1例因术后出现明显腹胀不愿意继续口服而退出,其余个别病例出现轻度腹胀等不适,经过调整进食速度和短暂休息后好转,均按计划完成治疗。三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无大出血、手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GEEN组相对较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三组患者蛋白水平比较,术后GEEN组、术前GEEN组总蛋白均比胃肠外营养组高(P=0.00),以术前GEEN组提高更明显(P=0.00),而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16),肠内营养组需要补充的白蛋白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2)。三组患者营养前T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无差异(P0.05)。营养后,术后GEEN组、术前GEEN组CD3比例、CD4/CD8比值均较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P0.05),NK细胞水平提高不明显(P0.05)。在体液免疫方面,术后第八天,术后GEEN组和术前GEEN组的IgM、IgG、IgA、C3、C4接近或已经恢复营养前水平(P0.05),但胃肠外营养组多数指标尚未恢复术前水平,尤其是IgM和IgG,还处于较低水平(P0.05)。营养支持后,术后GEEN组和术前GEEN组总胆红素和转氨酶都有所降低,而胃肠外营养组却有所升高,但这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方法安全、可行,有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人体内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8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2、IL-4和IL-5。结果试验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4/CD8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血清中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4和IL-5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布鲁杆菌感染后T细胞免疫主要表现为Th1功能增强,这可能对机体清除病原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术中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术后1dCD3^+、CD4^+、CD4^+/CD8^+较术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I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O.05);术后5dⅡ组CD3^+、CD4^+、CD4^+/CD8^+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而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I组CD3^+、CD4^+高于Ⅱ组(P〈O.05)。②术后1d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α2组均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5d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异体输血对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测定并分析2组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结果]中青年组术后第1天表现出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而老年组在术后第3天表现出CD3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术后第7天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不同年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机能的减退,较易出现"反应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16.
鱼油脂肪乳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君  徐珞 《山东医药》2009,49(6):13-15
目的探讨添加鱼油脂肪乳的全胃肠外营养(TPN)对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量的TPN,B组加用ω-3鱼油脂肪乳1—2ml/(kg·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CD4^+和CD4^+细胞及CD4^+/CD8^+比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TNF-α、IL-10和IL-10/TNF-α。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与A组比较,CD8^+、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均〈0.05),CD4^+、CD4^+/CD8^+明显升高(P均〈0.05)。血浆TNF-α和IL-10水平及均IL-10/TNF-α均明显降低(P均〈0.05)。随访28d,A组2例、B组4例死亡,两组相比P〉0.05。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增强脓毒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促、抗炎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细胞、体液免疫状态及其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AECOPD患者临床资料与入科24小时和入科第7天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依据APACHEⅡ评分分组,比较其与细胞、体液免疫指标相关性。结果75例AECOPD患者,男37例,女38例,平均年龄(76.4±9.8)岁,APACHEⅡ评分(22.77±5.27)分;APACHEⅡ评分≤21分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75.08±10.42)岁,APACHEⅡ评分(18.43±1.86)分;〉21分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78.21±8.66)岁,APACHEⅡ评分为(27.08±3.96)分;两组患者入科24小时与入科第7天细胞、体液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分组入科24小时与入科第7天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分组人科24小时CD4^+/CD8^+、IgG低于入科第7天(P〈0.05);所有患者细胞、体液免疫指标与APACHEⅡ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E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低下,APACHEⅡ评分对评价免疫状态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易激灵2号方对大肠湿热型肠易激综合征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易激灵2号方对大肠湿热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irritablebowelsyndrome,IB孓D)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74例大肠湿热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采用易激灵2号方,煎取200ml,早晚分服;西药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商品名:舒丽启能)0.1g/次,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商品名:美常安)0.5g/次,3次/d,口服;同时设立正常组24名,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分布百分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大肠湿热型IBS-D患者CD4^+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O.01),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O.05),CD4^+/CD8^+比值下降明显(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CD4^+。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O.01,P〈0.05),但中药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O.05),CD4^+/CD8^+比值均有明显升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CD8^+细胞水平和CD4’/CD8’比值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抑肝扶脾清热利湿立法的易激灵2号方很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的变化,达到消除或减轻IBS-D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探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41例SLE患者及24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CD127^low/-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外周血抗dsDNA等抗体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4^+CD25^highT细胞百分率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D4^+CD25^+T细胞、CD4^+CD127^low/-T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五组细胞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IgG、IgA、IgM、尿蛋白,24h蛋白尿,抗dsDNA、抗Sm、抗SSA、抗SSB、抗RNP、抗Clq、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CD4^+CD25^+T细胞、CD4^+CD127^low/-T细胞与SLEDAI评分无相关性(P〉0.05).而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与CD4^+CD25^highT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987,P〈0.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异常参与了SLE的发病并与SLE活动性相关;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可能最具Treg细胞表型特征: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可能具有调节和效应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