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组)仅行足背静脉溶栓.结果 治疗组溶栓时间为(6.6±2.3)d,对照组为(8.2 ±1.4)d;所用尿激酶总量治疗组为(552±224)万u,对照组为(700±166)万u.联合溶栓能显著减少溶栓时间与尿激酶用量(P<0.05).治疗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分别减小(4.6 ±2.1)cm、(4.0±2.1)cm,对照组分别为(3.2±1.7)cm、(2.7±1.5)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完全溶通率为66.7%.对照组完全溶通率为3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例患者在血栓完全溶通后从原穿刺处将滤器取出.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导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柃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效果好,完全溶通后可从原穿刺处回收滤器. 相似文献
2.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直接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以单侧多见。其治疗过去以全身用药及外科手术取栓为主,随着高效溶栓药物的发现,溶栓治疗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1年应用经患肢静脉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一,临床资料患者64例,男39、女25,年龄6~76岁,平均40.6岁,其中左侧肢体35例,右侧24例,双侧者5例,病程从3天至1月不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色异常、活动受限,43例伴有病变部位疼痛。全部患者均经足背静脉穿刺,持续推注50% 相似文献
5.
血栓以股、髂静脉多见 ,约占下肢静脉疾病的 2 0 % [1] 。为了对本病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治愈率 ,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溶栓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院 1990~ 1996年收治的 6 3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年龄及肢体分布 :男性 2 7例 ,女性 36例 ;年龄 14~ 6 0岁 ,14~ 30岁 12例 ,31~ 5 0岁 39例 ,5 1~ 6 0岁 12例。 6 3例共 6 7条肢体 ,左下肢 48例 ,右下肢 11例 ,双下肢 4例。1.2 发病因素 :原因明确者 44例 ,其中妊娠、剖宫产及妇产科手术共 2 1例 ,骨盆、股部外伤或手术 13例 ,腹部手术后 10例 ,不明原因 19例。1.3 病程及…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血栓的血管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的血管内溶栓治疗分析,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静脉血栓的新方法。本组7例,左髂总静脉血栓4例,左髂外静脉2例,右髂外静脉1例,7例均先插管逆,顺行静脉造影确定血栓长度及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9例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置管CDT。记录置管成功率,健、患肢周径差值,静脉血栓评分,静脉再通率,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介入治疗并发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等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0%(39/39)。患者治疗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值分别为(6.12±1.03)cm与(2.55±0.7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肿胀消退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栓评分为(5.73±0.94)分与(2.13±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消融明显,静脉再通率为(64.23%±16.21%)。39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置管处炎症,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患者溶栓后出现髂静脉狭窄并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即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3/39)。随访6~12个月,34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7.2%(34/39),无DVT复发与肺栓塞发生。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6.14%±9.15%),PTS的发生率为15.4%(6/39)。结论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 cm下降至术后(1.0±0.4) 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平均溶栓时间(4.2±0.7)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身静脉血栓的最常见表现。其主要并发症为肺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抗凝治疗虽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但血栓的溶解有赖于机体自身的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外科血栓切除术成功率有限 ,并可早期出现血栓复发。全身输注血栓溶解剂则有可能使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3倍的危险。导管接触性溶栓通过导管将血栓溶解剂直接送入血栓 ,明显提高了血栓溶解剂的效力、缩短了用药时间并迅速清除血栓 ,对病程在 10~ 14天之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良好。笔者就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作一简… 相似文献
10.
近期,我们对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经导管溶栓术,获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我们的初步体会报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材料与方法血酶原时间保持在对照值1.5倍,口服 相似文献
11.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通过观察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结果,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54.27±76.31)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支架放置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6.4%。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3例随访6~26(13.5±7.3)个月(随访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3.7%±17.3%。4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评价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3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36例患者溶栓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9.4%±14.6%;健患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7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0.5±6.1)个月。静脉造影或Duplex检查,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为60.6%±14.0%。22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1.5%。结论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9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病例,共50例,行单纯CDT;B组为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44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以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肺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用超声和(或)血管造影随访静脉通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膝上20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5.37±1.97)cm和(5.41±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910);治疗后分别为(2.96±1.10)cm和(1.78±1.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治疗前2组膝下15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4.14±1.57)cm和(4.05±1.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8,P =0.774);治疗后分别为(1.93±0.84) cm和(1.41±1.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12).治疗前2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0(8.0,10.0)分和8.3(7.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72,P=0.1292);治疗后分别为3.5(2.0,5.0)分和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702,P<0.01).治疗结束时2组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5.0% (42.3%,72.4%)和100% (8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48,P<0.01).2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950(5.525,7.225)×106 U和4.100(3.600,5.050) ×1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133,P<0.01).2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9,12)d和6(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358,P<0.01).2组皆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0% (19/50)和22.3%( 1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90,P=0.1097).2组临时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8.37%(38/43)和100% (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9,P =0.028).末次随访时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0.0%(44.4%,59.2%)和95.4% (8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721,P=0.0011).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primary and long-term ven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of lower extremity.Materials and methods
Fifty-six patients with mean age of 48 (range 15–81) years with acute DVT (symptom duration of less than 2 weeks), extending to high femoral (16 patients) or iliac vein (4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elective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The mean total dose of 3.8 (range 1.0–8.1) million units of urokinase was administered during a mean of 39 (range 6–72) hours. Endovascular stenting was performed in 9 of the iliac DVT patients.Results
Complete procedural venographic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79% of patients.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in 7% of patients and the total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13%. Mean venographic follow-up was 3.5 years (range 3 months to 9.6 years); well preserved femoral vein valves and fully recanalized deep crural veins were observed in 83% and 57% of patients. Normal clinical findings in the affected limb were noted during the latest follow-up visit in 67% of patients. Clinical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occurred in 9% of patients.Conclusion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achieves good primary success with acceptable complication rate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prevalence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相似文献15.
目的比较高压团注尿激酶和常规压力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7),在每天使用同等剂量尿激酶的情况下,观察组给予经导管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微量泵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2组均按体重给予基础抗凝治疗,术后常规抗凝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小腿的周径差值,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3、6个月后深静脉通畅状况、复发率。结果在使用相同剂量尿激酶情况下,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组部分通畅14例,完全通畅5例;对照组部分通畅9例,完全通畅3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无差异。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导管高压团注溶栓比常规导管接触溶栓的效果好,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瓣膜功能保存率无差异,总的治疗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导管溶栓联合压力治疗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
方法:选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LEDVT患者6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抗凝、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进行压力治疗。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大腿周径[(55.90±4.51)cm vs.(54.10±5.04)cm]和小腿周径[(44.72±3.45)cm vs.(42.85±6.5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大腿周径[(44.90±1.99)cm vs.(47.25±4.08)cm]和小腿周径[(34.25±1.51)cm vs.(37.45±1.84)c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的患肢皮肤温度、皮肤色泽、疼痛和通畅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了溶栓并发症,观察组总发生率为15.15%(5/33),对照组总发生率为12.12%(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720);两组均未出现便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导管溶栓联合压力治疗LEDVT较单纯导管溶栓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患肢症状。为LEDVT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经颈静脉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途径治疗门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经颈静脉途径治疗21例门静脉血栓患者,包括门静脉内置管药物溶栓和(或)机械性碎栓抽吸清除血栓,对残存狭窄进行球囊扩张并植入内支架.对于合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血栓清除后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结果 18例患者门静脉得到开通,患者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2例建立了门体分流道的患者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经药物治疗得到控制.治疗失败的3例患者,其中1例住院期间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另2例给予药物治疗.结论 经颈静脉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血栓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两种顺行置管方式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患肢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A组(21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的为B组(25例)。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静脉通畅度、患肢消肿率、穿刺置管消耗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总体有效率A组95.2%;B组96.0%;消肿率A组(86.6±20.0)%,B组(85.7±14.6)%;静脉通畅度A组(57.9±19.4)%,B组(57.7±19.3)%。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消耗时间少于B组(P<0.05),大隐静脉穿刺难度低于腘静脉。大隐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静脉置管(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