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是脊髓损伤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人类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的发病机理,并最终战胜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曙光。以下对这一技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功能性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损伤或疾病导致脑、脊髓功能严重损害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如何在损伤早期(即伤后12h内)治愈神经损伤,防止继发性损害,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处理措施[1,2]。因此目前康复医学的主要课题仍是用不同的方法去替代或修复损伤中失去的功能。轴突的正确连接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但轴突朝正确的方向生长需要有足够的局部信息来引导,因而研究局部信息如何作用于脊髓损伤后的低位内在神经通路,并使分子贮存功能的恢复达到最大化成为当今康复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局部信息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刺激治疗,使用非常广泛,如:膝关节扭伤,理疗师利用电刺激来恢复肌力;二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本文将对有关功能性电刺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结合减重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将其制作成T8~9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简称模型组,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电刺激)、减重跑台治疗组(简称减重运动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和减重跑台训练结合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治疗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及硬膜外电刺激)。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对各组实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于术后8周时取各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减重运动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和NF200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减重运动组(P<0.05),但治疗组和减重运动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ESCS及减重运动训练均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功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脊髓损伤下位中枢模式发生器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全球高发的中枢神经损伤性疾病,每年新增病例近80万[1]。在其他治疗手段均未获得确切满意疗效的情况下,康复训练似乎是目前脊髓损伤患者的唯一选择。常用的康复训练(运动训练)方式有强制性运动训练、游泳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等。尽管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其促进功能恢复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拟总结近几年有关的最新进展,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期有文献报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脑梗死模型及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应用的动物模型均非击打模型,与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一定差距。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 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使用改良Al en’s法制作T10节段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撞击模型,随机分为2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vehicle组注射等剂量PBS。于造模后第1,7,14,21,28,35天分别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Rivlin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造模后第7,14,21,28,35天使用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四肢肌力。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造模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造模后第7,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Rivlin斜板实验评分高于vehicle组(P<0.05-0.01),造模后第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网格行走实验错误数低于vehicle组(P<0.05-0.01),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vehicle组。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法对脊髓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突然损伤所致的神经性疾病。脑血流减少或脑组织出血过多会导致脑卒中。大约三分之一的脑卒中病人有轻度的功能受损。三分之二的幸存者出现偏瘫、失语或记忆力减退。脑卒中的病变只局限于脑组织。肌肉和神经系统并未受到影响。但来自大脑的异常信号可能会导致偏瘫、肌肉无力及协调性降低。一旦病人的情况稳定后,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康复治疗以改善肌肉运动能力和关节的活动范围。针对性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脑卒中病人的预后。针对性康复治疗强调正常自发的运动形式,而不鼓励异常运动模式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可以直…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前沿话题: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排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文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每年的发生率约为每百万人25例(其中17例为外伤性SCI,8例为非外伤性SCI)[1]。目前由于矿山工业发展,SCI发病率有增长趋势,慢性疼痛是SCI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为11%—94%[2]。Cruz-Almeida等[3]报道,至少80%的SCI患者存在慢性疼痛,其中1/3为重度疼痛。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在神经调控治疗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据统计SCS治疗外周血管病变,91%的患者疼痛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关键肌电针刺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关键肌电针刺法治疗,根据患者不同功能障碍在下肢关键肌上选取不同穴位对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定,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LEMS、MBI和M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时,治疗组LEMS、MBI和MAS的差值分别为(8.87±1.36)(19.33±6.12)(1.40±0.5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13±1.31)(15.00±6.43)(0.97±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水平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键肌电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对患者下肢肌力的恢复及早日恢复步行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 (SCI)不仅造成损伤平面及其以下的肢体瘫痪 ,而且也引起内脏器官的运动功能障碍 ,尤其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 ,如何改善 SCI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 ,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医学难题。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 ,通过膀胱 -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 ,是 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 。虽然对这类神经性膀胱可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等 ,但效果均不甚理想。随着神经泌尿学的发展 ,人们对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机制已有了较多的认识 ,进一步意识到用电刺激的方法来获得神经性膀胱的可控…  相似文献   

14.
<正>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经两个连续6周训练其心肺功能改善情况 23~41岁的成年自愿受试者8例,其中脊髓损伤(T_4~L_1)导致截瘫者7例,低位四肢瘫者1例(C_7)。在检测和治疗前,对每个受试者进行了全身体检;下肢髋、膝、踝、股、胫前、后、侧位的X线摄片以排除骨折或严重的骨质疏松;测量了关节活动范围,肌肉痉挛水平,脊髓反射,残存的感觉,运  相似文献   

15.
<正> 功能电刺激(FES)就是在明确治疗目的和作用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刺激条件以辅助和控制身体功能。特别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电刺激能维持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引起肌肉产生收缩反应者宜本疗法。辅助、控制和治疗肌肉运动的电刺激称为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区别于听、视、心脏等的FES。FES 用于治疗目的和功能重建两种。作为治疗目的,FES 可控制疾病和促进治愈。一般而言,治疗时间较短,而作为功能重建时,则要终生使用,在上肢可改善手的操作,在下肢可辅助下肢移动。FES 用于脊髓损伤患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造成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生理损伤的同时,还给心理带来严重的压力,对其回归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技术是使用电刺激的手段,以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刺激强度激活瘫痪或轻瘫的肌肉,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一定运动功能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1]。恢复独立的步行能力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康复目标。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和耐力,主要是使患者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amoxife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以及受损脊髓节段组织含水量变化,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体重较假手术组有所降低(P<0.01),对照组受损节段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缓慢;干预组受损节段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P<0.05),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明显(P<0.01)。结论:Tamoxifen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组织水肿,促进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磁刺激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磁刺激是利用时变电流流入线圈。产生时变磁场.在组织内出现感应电流.使某些组织产生兴奋的无创性诊断和治疗技术。1985年Barker等改进了磁刺激器.首先创立了经颅磁刺激运动皮层在相应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的方法。近几年这一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于评价脊髓运动神经传导的研究中,使脊髓损伤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除了在诊断上的价值,人们发现磁刺激是治疗脊髓损伤非常有潜力的,无创性康复治疗手段。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呼吸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痉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就磁刺激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直肠电刺激缓解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直肠电刺激(RPES)缓解脊髓损伤(SCI)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10例SCI后痉挛患者和10例偏瘫后痉挛患者,在RPES治疗和口服Baclofen前后进行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测定,包括F波,屈肌反射,H反射,T反射。结果:SCI患者经RPES治疗后,下肢康复评分显著降低(P<0.001),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屈肌反射振幅、时程显著降低(P<0.01),Baclofen治疗后,康复评分显著降低,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PES对降低SCI后痉挛状态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节段,作用机理与降低α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一般中间神经元活性有关,而与γ运动神经元及Renshaw细胞活性无关。其解痉作用可能部分与γ氨基丁酸相关,但仍有其它神经介质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