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量化非预期条件下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术后运动员侧切动作中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探讨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潜在风险。 方法 应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 30 名 ACLR 男性运动员在预期和非预期条件下侧切动作中健侧、患侧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 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地面反作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等测试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患侧肢体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外翻力矩和屈曲力矩显著低于健侧肢体,内旋力矩和胫骨前剪切力显著高于健侧肢体。 与预期条件相比,非预期条件下膝关节屈曲角度、内旋力矩、胫骨前剪切力显著增加。 患侧肢体膝关节外旋角度在预期和非预期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健侧,非预期条件下健侧肢体侧向 GRF 和前后 GRF 显著小于预期条件,患侧肢体侧向 GRF 显著高于预期条件。 结论 ACLR 运动员进行侧切动作时,相比于健侧,患侧表现出较小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的膝关节内旋力矩和胫骨前剪切力的生物力学特征,可能存在较大的 ACL 潜在损伤风险;在非预期条件下,ACLR 运动员双侧下肢均表现出膝关节内旋力矩增大,侧向 GRF 增大和胫骨前剪切力增大的生物力学特征,提示 ACL 潜在损伤风险不仅限于患侧,健侧下肢也应加强侧切动作中 ACL 损伤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性别和动作对排球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损伤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集排球运动员急停起跳、起跳垂直落地和急停变向跑时的运动生物力学数据,运用蒙特卡罗模拟得到运动员ACL损伤概率和损伤试跳的生物力学参数。采用2×3混合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验证性别和动作对损伤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不论男女,变向跑ACL损伤危险性最大(P<0.001)。变向跑和急停起跳时,女子比男子运动员ACL损伤危险更大(P<0.001)。垂直落地时,男子比女子运动员更易发生损伤(P<0.001)。排球运动员ACL损伤危险因素均受性别和动作的显著性交互作用(P<0.001)。结论 变向跑时,男子运动员由于膝关节屈角小、小腿趋于前倾以及足跟着地而增加ACL负荷,女子运动员倾向于由于较大地面反作用力和膝关节伸展力矩而增加损伤风险。膝关节屈角小是运动员急停起跳的主要损伤因素,且男子因素更繁杂。垂直落地时,女子运动员损伤危险因素是地面反作用力、膝关节外翻和伸展力矩及足跟着地等;较小的膝关节屈角是男子运动员损伤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排球运动员ACL损伤风险评价、个性化损伤预防方案制定、临床与康复治疗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全身关节过度活动(generalized joint hypermobility, GJH)女性患者与健康女性在跳深着陆中膝关节软骨、半月板von Mises应力分布差异。方法 采集女性GJH患者与女性健康受试者在跳深着陆缓冲阶段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VGRF)峰值时刻的膝关节运动学与地面反作用力特征,通过逆动力学计算膝关节反作用力,并将膝关节沿股骨长轴方向的合力作为载荷;基于1名女性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2组受试者跳深着陆过程进行数值仿真,计算膝关节软骨与半月板von Mises应力及应力分布。结果 在跳深着陆VGRF峰值时刻,GJH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屈曲、外翻角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GJH组膝关节屈曲角度降低、外翻角度增加;在跳深着陆中,GJH组膝关节内部承受应力更大且胫股关节内、外侧室负重区应力分布不均衡,其股骨软骨外侧髁外侧、外侧胫骨软骨前部/中部外侧以及外侧半月板前角、体部外侧缘为应力集中部位。结论 女性GJH患者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关节囊松弛,导致在跳跃类项目中膝关节...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关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规律。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体内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对侧正常的8例患者,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射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对比两侧。结果与结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0°、15°和30°,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膝内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增加,而外侧副韧带长度较健膝缩短。  相似文献   

6.
背景:贴扎作为一种有效预防运动过程中损伤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采用不同的贴扎方式对膝关节内部应力的影响尚不清晰。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贴扎在跳深着陆中对女性篮球运动者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和软骨、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应力分布差异的影响。方法:(1)招募10名武汉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女大学生,身高(166.60±1.64) cm,体质量(57.50±2.87) kg,年龄(22.40±1.77)岁。每名受试者分别在膝关节无贴扎、肌内效贴扎、重弹贴扎的条件下进行跳跃动作,采集跳深着陆时膝关节运动学与地面反作用力数据。(2)基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运动学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以股骨长轴方向的合力作为载荷,分析跳深着陆过程中膝关节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收集受试者跳深着陆数据显示,无贴扎组、肌内效贴扎组触地时刻膝关节外翻角度大于重弹贴扎组(P <0.05);无贴扎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时刻膝关节膝外翻角度大于肌内效贴扎组、重弹贴扎组(P <0.05),缓冲阶段峰值膝关节膝外翻角度均大于肌内效贴扎组、重弹贴扎组(P <0.05),缓冲阶段膝关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期条件下不同角度侧切触地过程中膝关节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特征以及软骨、半月板的应力状态。方法 采集14名受试者在预期条件下分别进行45°、90°和135°侧切时的运动学和GRF数据,通过Visual 3D逆动力学计算获取膝关节反作用力,基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3种侧切角度下触地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 预期条件下3种侧切角度在触地过程中的膝关节运动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膝关节屈曲程度随侧切角增大而增加;垂直GRF随侧切角增加而显著减小(P<0.001),水平GRF呈现出相反的趋势;3种侧切角度下,90°侧切时髌骨软骨以及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较大,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接触点主应力峰值较大,其次为135°和45°侧切;3种侧切角度下,外侧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均大于内侧。结论 90°侧切运动时膝关节损伤风险更大,135°侧切时膝关节内部的应力状态与90°侧切相比较为良好。预期条件下膝关节损伤风险并不随侧切角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40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 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 及Tegner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一般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术后常出现平衡及步行能力下降,目前缺少相关的全面对比研究。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静态站立和步行时的平衡及步态特征,并与健康人做全面对比分析,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8周患者和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各23例,利用足底压力平板采集静态站立时足底压力中心95%置信椭圆面积、路径长度、平均移动速度及长短轴长度,同时采集步行时的足底压力中心位移、步态线长度、最大移动速度、步态时相占比以及三足区的最大压力。结果与结论:(1)静态站立平衡:前交叉韧带重建组的足底压力中心95%椭圆面积、路径长度、平均移动速度、长短轴长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5),同时站立时前交叉韧带重建组前足负重大于健康对照组(P <0.05);(2)步行平衡特征:前交叉韧带重建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足底压力中心内外侧位移显著变大(P <0.05),前后方向位移和最大移动速度无明显差异;前交叉韧带重建组患侧与健侧、患侧与健康对照组、健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者的步态线和单支撑线长度均小于后者(P &...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应用残端保留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逐年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尤其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随机、对照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1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及重建后6,12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检测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前及重建后3,6,12个月测试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及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重建后有114例患者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其中保留残端组61例,非保留残端组53例。两组患者重建后6,12个月患侧膝关节的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比较,重建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本体感觉均显著优于重建前(P0.01)。重建后3个月、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本体感觉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能更快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恢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利用数字三维模型对人体全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但是缺乏完整精细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同时对所建立模型的验证也比较单一,仅从韧带或者软骨受力单方面进行有效性的验证,导致模型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受到限制。目的以一种创新、高效的方法三维重建精细人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包括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股骨软骨、胫骨软骨、髌骨软骨、腓骨软骨、半月板、交叉韧带、侧韧带、髌韧带等组织结构,并对整体模型有效验证。方法利用CT和MRI医学影像,使用Mimics、3-Matic、Geomagic、Solidworks、Abaqus软件获得完整、精细的人体膝关节模型;在内外髁中点施加1 000 N竖直向下载荷,分析膝关节内外间室的力学分布及软骨的力学响应;以胫骨平台髁间隆起为参考施加134 N前向推力,模拟临床中的抽屉实验(ADT),获取各韧带组织的生物力学响应,并与现有人体实验及模型对比。结果 1 000 N载荷下,股骨软骨最大Mises应力值为2.514 MPa,半月板最大Miese应力值为7.693 MPa,胫骨软骨最大Mises应力值为1.848 MPa,均分布于膝关节的内侧;内外侧软骨接触面积分别为476.080 8 mm~2和338.446 8 mm~2;内外腔室分别承担总载荷的60.57%和39.43%。134 N载荷下,胫骨平台前端的位移量为5.687 mm;前十字交叉韧带(ACL)最大Mises应力值为28.030 MPa,后十字交叉韧带(PCL)最大Mises应力值为16.730 MPa,内侧副韧带(MCL)最大Mises应力值为4.511 MPa,外科韧带(LCL)最大Mises应力值为3.751 MPa;交叉韧带与股骨止点的最大Mises应力值为15.270 MPa。结论建立的精细膝关节三维模型很好地重塑了人体膝关节相关生物力学特性;该精细膝关节模型仿真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非常接近,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完整、有效的精细全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将为植入物手术、人体运动分析、康复研究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对膝关节有限元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基于医学图像数据重建包含主要解剖结构在内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考虑韧带的横观各向同性特性;用同一种韧带本构方程对3种不同前交叉韧带应力应变力学实验曲线进行参数拟合,对比不同的前交叉韧带力学参数对膝关节运动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不同的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会得到不同的膝关节位移结果,前交叉韧带内的应力及应变大小有很大变化,但分布的趋势基本相同。结论选取不同前交叉韧带力学特性曲线会影响膝关节有限元分析的仿真结果,今后在关节组织力学性能的设置、模型的构建及验证中要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 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 < 0.01)、步长(P < 0.01)、步速(P < 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 < 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帅  张玲  蔡斌 《医用生物力学》2023,38(6):1134-1138
目的 定量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术后关节粘连患者在体胫股关节 6 自由度的运动学特征。 方法 纳入 15 例 ACLR 术后关节粘连患者和 15 例健康受试者,运用便携式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负重屈膝和非负重屈膝时胫股相对于股骨的运动轨迹,获取胫股关节 6 自由度的运动学数据。 结果 与健康人相比,负重屈膝 30°、45°、60°和 75°时,膝关节粘连患者患侧胫骨内旋角度明显减少(P<0. 001);负重屈膝 30° 和 45° 时,膝关节粘连患者患侧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外翻角度较健康人明显减小(P<0. 05)。 非负重屈膝 75°时,膝关节粘连患者患侧胫骨内移距离较健康人明显减少(P<0. 05)。 结论 关节粘连限制了胫骨相对于股骨的旋转和内外移,对于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后移动影响不大。 因此,临床上应该利用各种治疗手段松解股骨内外侧沟的粘连和外侧副韧带挛缩,解决旋转和内外移动受限的问题,以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健康成年人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模拟后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股骨、胫骨隧道和移植物模型,为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方法以MRI作为数据源,运用医学制图软件Mimics,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参考大量有关实验的文献报道,建立所需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模拟膝关节在屈曲0°情况下,对股骨施加后向134 N集中力,得出胫骨股骨相对位移及主要韧带受力分布与已报道文献进行比较;模拟膝关节屈曲0°情况下,加载垂直方向395 N集中力(单腿站立时下肢受力),得出软骨及半月板von Mises应力并与已报道文献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股骨下段、胫腓骨上段、髌骨、股骨软骨、胫骨软骨、髌骨软骨、髌韧带、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几何形状良好。模型验证:股骨相对胫骨前后、远近及内外方向上位移分别为4.52 mm、0.35 mm和1.12 mm,此时韧带应力主要分布在前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处和体部且股骨附着处最大,与类似实验报道结果一致,且与临床结论前交叉韧带主要限制胫骨前移、在股骨附着处易发生断裂一致;半月板承担主要应力且内侧大于外侧,主要分布在内缘,最大应力值为1.65 MPa,其次胫骨软骨最大应力为1.05 MPa,股骨软骨应力最小,主要受力部位在内侧,为0.78 MPa;与已报道文献及尸体解剖力学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建立后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股骨、胫骨隧道和移植物模型,基本可以满足有限元分析的需要。结论采用MRI图像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切实可靠,能很好地模拟膝关节解剖结构及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股骨、胫骨隧道并满足生物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运动损伤之一,大部分是非接触性原因造成的。理解前交叉韧带受力和损伤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损伤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特点及其受力和损伤机制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下肢矢状面的生物力学是前交叉韧带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较小的膝关节屈角,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较大的股四头肌力。其中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引发较大的股四头肌力和胫骨近端向前的拉力从而增加前交叉韧带负荷。较小的膝关节角合并较大的髌韧带与胫骨夹角和前交叉韧带倾斜角会增大韧带负荷。交叉韧带并不是承受膝关节内、外翻和内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的优劣以及保残重建对本体感觉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1年随访。方法:回顾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75例,其中非保残重建37例,保残重建38例,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进行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并采用被动角度重复试验进行本体感觉测试。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患膝关节活动度均已基本恢复正常,患膝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较治疗前均获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及1年保残组健侧和患侧本体感觉偏差小于非保残组(P0.05)。治疗后摄片检查发现两组各有2例患者胫骨骨道偏离理想位置,未见独眼畸形发生。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有利于患者修复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使用“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15名偏瘫患者正常行走、健上患下、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 与正常行走相比,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双侧的下肢活动幅度;与正常行走和健上患下相比,患上健下模式下患侧腿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出现较大波动,步态稳定性较差,具有较大跌倒风险。结论 患者通过障碍物时,对接触障碍物的一侧肢体关节活动幅度要求较高,患侧肢适应能力较差。在触地后单腿支撑期,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变化较大。当身体重量完全转移到该侧时,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相比患上健下,患者使用健上患下方式通过障碍物时能容易保持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年轻且运动水平较高的患者易出现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直接修复损伤韧带以及肌肉肌腱转位加强等传统重建方法会遗留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松弛的情况。目的:探讨自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47例采取修复重建方法治疗,在解剖修复内侧副韧带基础上游离移植自体半腱肌腱、骨-髌韧带-骨、腘绳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果与结论:最终3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8个月。37例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最终随访评分、外翻应力位X射线片内侧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的距离均较重建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临床疗效评分为重建后优12例,良18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81%。结果证实,自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效果良好,骨-髌韧带-骨及腘绳肌腱均是可供选择的移植物。  相似文献   

20.
背景:侧向跨步切入动作是运动领域最常见的进攻技术,这显著增加了运动员膝关节受伤的风险,但目前相关侧向跨步动作的生物力学表现策略及下肢关节负荷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目的:选择大学女子甲组篮球、足球运动员进行侧向跨步切入下肢动作策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分析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从而为运动员及教练员预防下肢伤害,尤其是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择某高校女子甲组足球及篮球各12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测力台及运动图像拍摄系统同步获取其侧向跨步切入动作的相关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并运用SPSS 21.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该试验方案经天津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足球运动员有较大的着地瞬间踝关节跖屈角度及髋关节外展角度、最大踝关节外翻角度、膝关节屈曲及内旋角度、膝关节屈曲及内旋角度变化量;②足球运动员有较大的踝关节外旋与髋关节内收力矩峰值,篮球运动员则有较大的踝关节跖屈力矩峰值;③篮球运动员有较小的前后分力制动第一及第二峰值、垂直分力第一峰值及较大的前后分力推蹬力峰值;④结果表明,跨步切入动作过程中,足球运动员习惯于前足着地方式进行急停,进而产生较高的地面反作用力,并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进行缓冲,同时有较大的踝关节外翻角度及膝关节内旋角度,而篮球运动员在切入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少,不利于下肢关节对地面反作用力的缓冲,并进而增加前十字韧带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