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特点之一是股骨头血运受损,随后导致骨坏死、股骨头内微骨折的发生。股骨头坏死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骨内循环中断和最终骨组织死亡紧密相关。股骨头坏死主要包括缺血的发生以及随后启动的修复过程,但很少有文献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目的:使用动态增强MRI分析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中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从而明确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过程中血流灌注变化规律及内部骨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增强MRI技术,对每名受试者进行动态MRI扫描,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和正常区(股骨颈或大转子)画出感兴趣区。对于每个感兴趣区,得到相应的对比剂浓度,并计算对应曲线半定量参数(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初始斜率等)。使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股骨头坏死患者感兴趣区的对比剂数据,同时将对比剂统计结果与相应病理结果相对比,探究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1)对比剂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区对比剂浓度较其他区域明显增加(P <0.05);(2)造影浓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修复反应区峰值、...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坏死(ONFH)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分为创伤性ONFH与非创伤性ONFH。创伤性ONFH主要由于供养股骨头的动脉在外力作用下损伤或断裂,直接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非创伤性ONFH主要有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长期饮酒过量、减压病、血红蛋白病等多种病因。对主要致病因素进行骨坏死造模并行病理学研究发现,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共同的途径——血管内凝血、静脉瘀滞、骨内压增高、动脉受损、股骨头缺血坏死导致ONFH。在体外,通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扫描灌注纳米硫酸钡的离体股骨头标本建立血运模型,在体内对患者采用超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观察不同骨坏死股骨头内血运,结合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笔者提出了ONFH血供障碍分期理论,并应用于临床上各阶段ONFH的诊疗,针对不同血供障碍分期的ONFH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ONFH的诊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常见疾病,有较高的致残率,迄今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明确股骨头内动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尤为重要。目前关于股骨头的血管研究,仅见通过Micro CT灌注扫描[1]、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SA)、增强MRI[3]等间接手段显示股骨头内动脉,尚无直接的股骨头内动静脉三维立体构筑显示报道。本研究通过显微灌注环氧树脂联合碱腐蚀酸脱钙法制作猪股骨头内动静脉共显示铸型标本,以期为股骨头内血管研究及ANFH等髋部疾病病因、治疗方式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行钻孔减压后局部植骨灌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2006年,采用髓心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64髋),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和髋关节功能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髋部疼痛减轻明显,髋关节伸屈和内外旋转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和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9个月,采用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判定,总优良率82.3%。结论钻孔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缓解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减压彻底,有利于血管长入,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骨修复,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检测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修复前后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变化,验证该术式力学安全性及有效性,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单侧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并行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股骨近段的螺旋CT扫描,应用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HYPERMESH建立正常、坏死和修复三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人体站立及运动等小同情况,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执行计算.结果:三组模型大转子及股骨颈前方均表现为低应力低应变区;坏死模型可见部分压力骨小梁被破坏呈囊性变,其与正常骨小梁交接处存在应力集中;修复模型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与正常模型相近,结果明显优于坏死模型.结论: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行钻孔减压后局部植骨灌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2006年,采用髓心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64髋),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和髋关节功能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髋部疼痛减轻明显,髋关节伸屈和内外旋转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和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9个月,采用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判定,总优良率82.3%。结论钻孔减压植骨配合局部注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缓解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减压彻底,有利于血管长入,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骨修复,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髓芯减压并同种异体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收治的1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男性患者,入院后术前对患侧股骨头行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将CT扫描的图片资料导入专业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进行髓芯钻孔减压术,隧道植入骨块到软骨下骨约0~6 mm处,自体松质骨夯实。双足站立位为股骨头的模拟受力体位,髋关节的负荷条件为:外展肌合力M、髂胫束力T以及髋关节接触力J分别为1 060、1 721、1 621 N,选取90°、120°以及150°的坏死角度,分别计算未处理过的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塌陷值、行单纯髓芯减压以及行髓芯减压加植骨时的塌陷值。结果:股骨头的正常骨质杨氏模量高于坏死骨的杨氏模量,正常骨质的横向变形系数低于坏死骨。行股骨头髓芯钻孔减压术后,股骨头的塌陷值显著增加,而减压隧道植入同种异体骨后,其塌陷值显著减低,但高于正常的股骨头。同时,由于股骨头坏死角度的增加,其塌陷值也明显增加。结论:髓芯钻孔减压并同种异体植骨术能有效增进坏死区的骨质修复,加强减压通道所致股骨头支撑结构的改变,防止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病程各阶段的生物力学改变,探讨其生物力学发生作用的机制。方法取杂种犬24只,固定一侧前肢建立三足负重犬模型。随机取三足负重犬一侧后肢为实验侧,在股骨头内注射无水酒精,致股骨头坏死;对侧为对照侧,在股骨头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1、3、6及12周处死动物,每组6只,分别对两组股骨头行大体观察以及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3周股骨头坏死侧点压硬度及中部松质骨弹性模量相对对照侧分别下降29%和32.9%,此时仅MRI可见股骨头出现低密度坏死区,组织学主要表现为骨坏死。术后6、12周股骨头坏死侧点压硬度相对对照侧分别下降了45.5%和48.7%,中部松质骨弹性模量相对对照侧分别下降了34.1%和32.4%。6周时坏死侧X线可见股骨头内密度不均,组织学表现为坏死和修复反应并存,坏死区向软骨下骨区进展。12周时坏死侧X线可见股骨头负重区下出现局部骨密度减低区,组织学出现关节软骨面塌陷和关节间隙狭窄。结论生物力学是股骨头病程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病程进展中,特别是修复期力学性能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后期塌陷的最直接原因。治疗股骨头坏死不仅应促进骨修复,更应提供病变区一个有利、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随访研究表明阿仑膦酸钠对于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有效,但尚缺乏其预防塌陷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分析阿仑膦酸钠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治疗;阿仑膦酸钠组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药物阿仑膦酸钠治疗;假手术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治疗。造模后5周处死大鼠,取造模侧股骨标本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观察安慰剂组股骨头明显塌陷畸形,阿仑膦酸钠组股骨头轻度变形。股骨头高度与宽度的比值假手术组>阿仑膦酸钠组>安慰剂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组骨小梁平均数量多于安慰剂组,少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阿仑膦酸钠组骨小梁平均厚度小于安慰剂组,但和假手术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阿仑膦酸钠组骨小梁平均间距小于安慰剂组,但大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阿仑膦酸钠组股骨头骨组织体积、骨表面积、骨矿盐密度均大于安慰剂组,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组存在明显的死骨,破骨细胞明显受到抑制,破骨细胞数量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成骨细胞和新生血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结果表明阿仑膦酸钠可通过全面抑制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血管新生而抑制骨坏死的修复反应,减慢坏死骨的吸收,保存骨量及股骨头形态,对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塌陷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行股骨头髓芯减压骨内骨推移微创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收治入院的32例(36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按Ficat期分类法分期:Ⅱ期25髋,Ⅲ期9髋,Ⅳ期2髋,分别以髓内减压病灶清理后和髓内钻孔减压在股骨大粗隆部外侧安置ZDTQ型多功能调节外固定器,从股骨大粗隆外侧沿股骨颈向股骨头坏死区置入特制松质骨钉,体外端固定在多功能调节外固定器上,以每天0.5~1.0 mm速度把股骨颈内正常松质骨向股骨头坏死区域推移直至X线片复查将塌陷股骨头顶起为止。治疗6个月后以Merled’Aubigne评法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32例36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经治疗,塌陷部修复再塑型均良好,患者休息3个月后可扶拐行走,3~6个月开始正常从事工作,随访5~50个月,股骨头外形好,疼痛消失,关节间隙无明显变化,功能良好。Merled’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良15例,中1例。结论股骨头髓芯减压骨内骨推移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通过组合式多功能调节外固定器持续推进植骨,不仅能顶起塌陷的股骨头,而且能加速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髓芯减压异体腓骨支撑可以减少股骨头内部的应力负荷,改善股骨头的力学性能。但不能为股骨头内部坏死后5个病理分区的稳定性提供支持。 目的:以传统异体腓骨植骨做对照,观察扇形减压异体腓骨支撑内固定对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效果。 方法:纳入4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扇形减压、异体腓骨支撑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减压异体腓骨植骨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复查双髋正蛙位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片ARCO分期评估塌陷程度和坏死修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扇形减压异体腓骨支撑内固定组的修复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异体腓骨植骨组。在坏死修复方面,治疗组18髋修复良好(72%),7髋修复迟缓或失败(28%);对照组9髋修复良好(60%),6髋修复迟缓或失败(40%)。提示与传统异体腓骨植骨治疗相比,扇形减压异体腓骨支撑内固定可使减压更彻底,异体腓骨在股骨头的稳定性增加,使支撑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对不同病因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目前报道甚少。 目的:对不同病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不同病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有无差别。 方法:收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4例共计60个髋关节影像资料,根据病因将其分为特发性、酒精性、激素性、股骨颈骨折性4类,将这4类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射线、CT、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60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中特发性12个、酒精性21个、激素性15个、股骨颈骨折性12个。X射线、CT主要表现依次为:股骨头“星征”变形或 “星征”消失;“新月”征阳性,骨质轻度碎裂,关节面轻度塌陷;股骨头变形,骨质碎裂,关节面塌陷,髋关节退性行改变,并以CT更可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MRI均表现为:Ⅰ期T1WI股骨头负重区显示线样低信号、T2WI 加权呈高信号为主要改变;Ⅱ期T1WI为新月形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信号,T2WI加权呈中等稍高信号,周围不均匀稍低信号环绕,呈典型的双线征;Ⅲ期股骨头变形,软骨下骨折、塌陷、新月体形成。T1WI呈带状低信号, T2WI示中等或高信号;Ⅳ、Ⅴ期关节软骨被完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显著塌陷变形,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非特异性继发性骨关节炎。提示不同病因相同分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射线、CT、MRI表现特点及规律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IGF-1在股骨头再造关节软骨化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大转子骨瓣表面骨膜及腱膜等纤维结缔组织向关节软骨转化的规律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软骨化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液氮冷冻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的动物模型。左侧股骨头造模后即缝合关节囊,右侧股骨头根据分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A组(骨瓣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进行股骨头再造;B组(骨瓣加Ad-IGF-1基因治疗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股骨头再造,关节内注入表达IGF-1的腺病毒载体(Ad-IGF-1);两组动物分别于3,6,12,18,24周每批4只处死,对骨瓣进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所有动物左侧冷冻区组织坏死,纤维状物覆盖,碎片样组织修复。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证实A组右侧骨瓣区自6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右侧骨瓣区自3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较A组修复效果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能够向关节软骨化生,IGF-1对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向关节软骨化生有促进作用,为ONFH的外科治疗及生长因子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愿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全部患者均使用rhG-CSF(吉粒芬,杭州九源药业公司)300ug进行干细胞动员,第2d行骨髓采集术,局部麻醉下从髂后上嵴处抽取自体骨髓血200~400ml,在实验室将骨髓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制备20~40ml干细胞悬浊液.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行走距离、髋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移植后平均随访6个月,18例患者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8例患者的髋关节活动明显改善.2例患者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右在股骨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1例股骨头区新骨再生影像学变化约在干细胞移植后18~24个月可以观察到.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多模态MRI技术检测塌陷前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患者的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脂肪化的情况,并探讨二者与SIONFH疾病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确诊的SIONFH塌陷前期患者(即ARCO I期~Ⅲ期早期),运用多模态MRI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T1WI和T2WI/fs]进行诊断研究。具体流程包括在采用T1WI和T2WI/fs实现原发灶结构定位的基础上,运用IVIM-DWI和IDEAL-IQ分别测量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的局部微循环(f)和脂肪含量(FF)。重点分析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脂肪化情况与ARCO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2种病理机制之间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SIONFH不同区域的局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其中,在IDEAL-IQ序列中,坏死区FF值最高,硬化区FF值最低。在IVIM-DWI中,坏死区f值最低,硬化区其次,正常区最高。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r=-0.37,P值均小于0.05)。ARCO Ⅲ期早期的f值最小,而FF值最小(P值均小于0.05),并且FF值与ARCO分期呈正相关(r=0.72,P值均小于0.01),但f值与ARCO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多模态MRI技术(IDEAL-IQ、IVIM-DWI、T1WI和T2WI/fs)定量测量得出,SIONFH在塌陷前期中局部微循环进行性障碍和组织脂肪化增加会关联性出现,并随ARCO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从儿童到老年均有发病,虽然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如何根据患者年龄和分期进行治疗尚无定论。 目的:根据不同年龄和分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对获得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自1998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202例(242髋),根据年龄分组,儿童组(4-14岁)45例47髋,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膜瓣移位术式;青壮年组(15-45岁)100例125髋,采用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瓣移位术式;中老年组(46-81岁)57例70髋,采用混合型或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20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3年。儿童组、青壮年组、中老年组优良率分别为87%,89%,86%,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青壮年组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88.1±0.9)分,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至(0.9±0.4)分;中老年组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91.5±1.0)分,目测类比评分降低至(0.60±0.07)分。结果显示: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膜瓣移位术较适用于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带血管蒂大转子或髂骨骨瓣移位术较适用于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尤其是15-45岁Ficat Ⅱ、Ⅲ期患者;混合型或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及保头治疗失败患者。  相似文献   

17.
成人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病机理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刘朋 《医学信息》2000,13(12):696-698
成人股骨头坏死 (ANFH)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是骨科的棘手难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本文就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机理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1 发病机理成人股骨头坏死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见于股骨颈囊内骨折 ,髋关节脱位等 ;后者为滥用激素、长期大量饮酒等所致。尽管引起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众多 ,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但其共同特征都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以及随之出现的修复反应 ,进而发生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退引性关节炎。缺血、坏死、塌陷是股骨头坏死的不同病理阶段 ,缺血是可逆的 ,…  相似文献   

18.
安向红  姜金凯 《医学信息》2009,22(4):310-312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川芎嗪组方经动脉给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随访观察治愈过程股骨头的影像变化。方法对6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应用复方丹参、川芎嗪等组方介入治疗,经1-7年的随访,观察股骨头坏死区的影像变化并评价治愈标准。结果应用后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关节活动及行走有明显的改善,影像学表现为股骨头供血动脉分支增多、增粗,部分血管溶通;股骨头骨质破坏区边缘由模糊变清晰、硬化,破坏区内出现不规则的硬化至整个坏死区硬化,再出现骨质吸收,骨小梁塑型,呈现应力近正常骨纹理。结论复方丹参、川芎嗪等组方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确切,经随访股骨头破坏区完全修复需5~7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猪股骨头标本离体后支持带动脉显微灌注技术方法。 方法 显微镜下对12例离体猪股骨头标本显微灌注,显微CT扫描;血管三维重建。 结果 通过下支持带动脉对离体猪股骨头显微灌注及骨内血管三维重建。构建离体股骨头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精确、清晰呈现股骨头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形态结构。 结论 离体猪股骨头动脉显微灌注及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猪股骨头骨内的血管。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总结用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对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手术.结果:28例成功完成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移植+钽棒内固定术.平均切口长度9.3 cm,平均手术时间6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0ml,术中输血3例,均为200 ml.结论: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行股骨头坏死修复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显露良好、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