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不同年龄骨性Ⅲ类错患者在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面的改变有显著不同;但是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异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对颞下颌关节改变的影响。方法:将58例8-14岁的骨性Ⅲ类错患儿分成2组,8-11岁组29例,类型为替牙晚期;12-14岁组29例,类型为恒牙早期。在矫治前、矫治后分别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颌面的头影测量分析以及颞下颌关节在坐标系统位置的定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独立t检验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改变量的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对两组分别进行颌面改变与颞下颌关节改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2个年龄组矫治后均发生了显著的颌面及颞下颌关节变化;颌面矢状方向上,8-11岁组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增加了4.76°,颌突角(NA-PA)增加了9.02°,显著大于12-14岁组的改变3.97°及6.88°(P<0.05);颌面垂直方向上,8-11岁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MP-SN)、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FH-MP)分别增加了...  相似文献   

2.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Ⅲ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牙合。 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 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 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牙齿、颌骨及面部的发育。目前对自锁托槽的研究多是围绕骨性Ⅰ类错牙合进行,自锁矫治系统专门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Clippy自锁系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测量结果,从而确定该系统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 方法:选取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2.8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为-2.1°。应用Clippy自锁系统矫治,矫治期间未使用前牵引、扩弓矫治器等活动及辅助矫治措施,矫治疗程平均23.7个月。拍摄和测量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①34例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均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下第一磨牙都达到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②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增加了1.56°,面角、AB平面角和腭平面角之和(APDI)减小了-2.22°,Ⅲ类骨型向Ⅰ类发展。③患者面型得到一定的改善。④上、下牙弓的横向宽度均有扩大,上牙弓的矢状向长度增长。结果可见Clippy自锁矫治系统对恒牙早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矫治作用,能够改善软组织侧貌,对上、下颌牙弓横向有扩大作用,对上颌牙弓矢状向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闫晓晨  赵麒麟  奥小莹 《医学信息》2007,20(12):1061-1063,1093
目的研究拔除77固定矫正技术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14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12.0~17.1岁,平均(13.3±0.8)岁。全部患者均被视为手术适应证,但患者均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故采用拔除77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手术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方法及Pancher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中切牙角减少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Su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减数77结合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性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的形态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27例骨性Ⅰ类错牙合、3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及27例个别正常牙合于正畸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得下颌虚拟模型,分别测量牙弓、基骨弓的长、宽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并拟合牙弓、基骨弓的形态曲线。结果Ⅲ类错牙合的基骨弓长、宽度显著大于其余三组,牙弓宽度显著大于Ⅱ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的前牙牙弓长度显著大于其余三组。牙弓、基骨弓在尖牙间、磨牙间宽度及全牙段长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8、0.836、0.818,前牙长度r为0.395。结论Ⅲ类错牙合基骨发育过度,Ⅱ类错牙合前牙弓最长以弥补其基骨发育不足;牙弓与基骨弓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勤  陈曦  祝军  刘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2):2207-2211
背景: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低摩擦轻力矫治技术,其无需结扎的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带来了临床的高效矫治和固定正畸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Roth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3例,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Damon-Ⅲ自锁组和Roth直丝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增大,下牙槽座点角减小,说明治疗后上下颌矢状向的不调得到了纠正;治疗后与自锁组比较,直丝组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下后牙升高量不明显(P < 0.05),下前牙唇倾较明显(P < 0.05)。提示Damon-Ⅲ自锁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引起下颌及面部比例的改变比直丝弓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更明显,在下前牙唇倾度上有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是因为这类错牙合类型的患者颅面部结构生长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治疗决策及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未来的生长潜力.目的:综述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和基骨弓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Medline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背景: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骨性错牙合,其主要因素是下颌后缩,对于此类患者,多进行早期矫治,以纠正骨性畸形,明显改善颜面外观。 目的:对比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早期矫治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用Twin-Block矫治器及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治疗。对比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矫治结束后,所有患者磨牙和尖牙均达到或接近中性关系,上下齿槽座角(ANB角)减少至正常范围。Twin-Block矫治器的骨效应明显大于直丝弓矫治器,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患儿下颌骨体长度及下面高增加更显著。提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可在生物力学的作用下,改变不协调的颌骨关系,实现组织重建,获得理想软组织侧貌。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功能矫治器的观察对象都是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在研究功能矫治是否有效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儿童本身的生长发育条件。 目的:排除自然生长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学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7例,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分别在治疗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两组数学对比模型。 结果与结论:通过数学对比模型发现,在Twin-block矫治后软组织测量项目Ls-EP、Pn-HP、NB-Pg’-Ls与硬组织测量项目ANB之间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方程为:NB-Pg’ -Ls=-0.119 1(ANB)2 +3.002 9(ANB)+ 6.148 5,Pn-HP=0.021 4(ANB)2 -1.026 7(ANB)+ 0.347 4,Ls-EP =0.132 4(ANB)2 -0.536 4(ANB)+1.553 7。在自然生长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Twin-block矫治后ANB的角度是改善Ⅱ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 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 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 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疾病,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此疾病的病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咬合的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咬合异常有多种形式,其中深覆(牙合)及过度超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征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深覆(牙合)合是一种常见的上下颌牙弓垂直关系异常,一般指在正中合位时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1/3以上者,深覆(牙合)常伴有过度超合,重度深覆(牙合)限制前后牙齿及牙槽高度的生长,形成异常的(牙合)曲线进而导致下颌运动障碍,影响咀嚼功能,深覆(牙合)者的咀嚼效率(84.07%)明显低于正常者(97.95%);有学者发现重度深覆(牙合)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几率为70%~82.8%.1 深覆(牙合)对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影响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主要由颞骨的关节窝和下颌骨的髁状突构成,这两者之间有关节盘,深覆(牙合)者的髁状突及关节窝形态与正常(牙合)者是否有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对安氏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合患者,拔除前磨牙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气道骨性鼻咽、鼻咽、腭咽段矢状径增加,舌骨向后下旋转。结论拔牙矫治对Ⅲ类错合患者上气道上段矢状径以及舌骨位置有影响,上气道下段大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有关探讨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颌面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 目的:观察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结构特征。 方法:选取符合骨面型Ⅲ类,ANB <0°,同时符合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畸形48例青少年,对矫治前、后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性Ⅲ类治疗后患者颏唇沟深度增加(P < 0.01),颏部长度、颏唇沟弧度、颏部弧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 (P < 0.01),而反映颏部突度的各项测量值如下唇突点、颏部软组织之凹点、软组织颏下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均比治疗前有所减小(P < 0.01或P < 0.05)。证实安氏Ⅲ类错牙合在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颏部形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计算机分析统计了118例(236侧)颞下颌关节的12项骨性指标及10项颅面指标的正常值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颞下颌关节各项指标之间、颞下颌关节与颅面各主要指标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说明颞下颌关节,特别是关节窝和髁突的形态大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颅面诸指标与颞下颌关节主要指标之间高度相关,因而本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由颅面特征指标推算髁突形态的回归方程。本文的结果可为该关节的形态研究及人工关节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段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牙列牙弓内所有牙齿(除第三磨牙)的轴倾角和转矩角,评价牙冠、牙根及全牙位置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拍摄CBCT并收集其Dicom数据,利用Invivo5.1软件对上、下颌各牙的牙冠、牙根、全牙的转矩角和轴倾角进行测量。结果 (1)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牙列冠、根及全牙轴倾角一致性较好,两两比较,P0.05。(2)骨性III类错牙合,在全牙列的转矩角中,上牙列冠、根及全牙的一致性较好,两两比较,P0.05,而下牙列除磨牙外所有牙齿冠、根倾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牙根与牙体长轴方向及程度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冠的倾斜角度与牙根或全牙的倾斜角度的一致性不高,可能存在牙体位置判别误差;(2)牙根倾斜程度与全牙倾斜程度较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治疗的96例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和调查患者满意度,探讨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后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矫治前后错牙合畸形严重程度评分差值均明显低于牙弓拥挤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中线关系矫治前后错牙合畸形严重程度差值与后牙咬合关系差异无显著性(P〉0.05),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总值与医患关系、医师处理、推荐他人治疗、综合满意、牙齿现状、再次治疗、矫正时间、矫正费用呈现正相关(r=0~1)。结论口腔固定正畸治疗是治疗错颌畸形的重要措施之一,错颌畸形患者满意度较高,患者矫治前后错牙合畸形严重程度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并评估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治疗前收集104名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的CBCT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测量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Ⅲ类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小于其余3组,牙弓、基骨弓长度大于其余3组;Ⅱ类错(牙合)的下切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大于其余3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与相应基骨弓长度呈中度负相关(中切牙区至尖牙区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7、-0.554和-0.489,P<0.001),而与牙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存在差异。通过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的大小可以评估相应基骨的矢状向发育情况,但改变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不足以影响牙弓长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对颅-舌骨的平面位置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共计186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影像数据,利用winceph8.0软件进行舌骨的相关数据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错牙合畸形舌骨水平距离:低角均角高角;Ⅲ类错牙合畸形舌骨垂直距离:高角均角低角;横纵斜率高角明显小于均角和低角,且后二者相近。垂直距离中,12岁以下组与其他年龄组的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大,12岁以后舌骨水平和垂直位置均趋于恒定。4个年龄组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斜率的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4岁以后人群,未表现舌骨的水平距离差异。垂直距离有少许生长变化,高峰期前逐渐增加至12岁左右,以后也不再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化。(2)当垂直骨面型为高角时,舌骨的垂直距离较高,下颌平面越低,水平距离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拔牙与否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恒牙早期120例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其中未拔牙组42例,拔牙组78例,对其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硬组织和牙牙合模型的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两组矫治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硬组织:SNB、ANB、NA-PA、Npg-FH、Go-Pog、Ptm-s、FMIA、U1-L1、U1-Apgmm。②软组织:上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厚度。③牙牙合模型:上下颌拥挤度、Spee氏曲线曲度、覆盖、上颌中后段宽、下颌中后段宽、上颌中段长。结论下颌的后缩程度、上前牙的突度、上唇厚度及牙列的拥挤度是决定拔牙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一种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以模拟正畸不对称牵引治疗和关节外因素造成的颞下颌关节病,并研究其颞下颌关节盘和髁状突受力后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在24只SD大鼠左侧下颌角与同侧颧弓前区置入镍钛拉簧,手术不破坏关节区。对照组8只,在下颌角和颧弓区分别用钢丝结扎,但不放置弹簧。弹簧施加的牵引力分别为120g和40g,使下颌骨受到前上方向的持续牵引力,在手术后3、7、14、28d安乐死法处死动物。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下颌骨偏移导致颞下颌关节改变的大鼠动物模型。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加力侧和对照侧颞下颌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关节盘病变较轻,髁状突病变以轻力组对照侧为重。结论下颌骨单侧前上牵引的大鼠动物模型可以部分模拟关节外不对称因素造成的颞下颌关节改建和病变:包括嚼肌功能紊乱、单侧的颌面肌肉挛缩、疤痕收缩以及正畸不对称牵引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