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估多沙唑嗪在治疗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时的尿动力学变化以及其与排尿症状的相关性。Gerber GS等筛选了50位有LUTS的患者,应用多沙唑嗪4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IPSS评分、尿流率和综合的尿动力学参数(Urology 47(6):840—844)。结果,44位患者(88%)完成治疗前后的评估,平均LPSS评分从20.6降为10.5(P〈0.001),平均最大尿流率从11.7mL/s增加到13.2mL/s(P=0.20),最大尿流率时的平均逼尿肌压力从93.6cmH2O降到83.0cmH2O(P=0.15)。平均膀胱顺应容量从266mL增加到304mL(P=0.07)。应用A-G列线图,超过58%的患者在用多沙唑嗪治疗3个月后仍存在梗阻。但是无论有无膀胱出口道梗阻的客观证据,所有的患者最后在排尿症状方面均有相似的改善。大多数患者在完成实验后继续选择多沙唑嗪治疗(41/44,93%)。由此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中同时行榜胱颈电切术。对照组仅行绎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后两组均以盐酸毗柔比星行膀胱药物灌注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_F尿路症状(LUTS)评分、最大尿流牢(Qmax)测定并比较,另行膀胱镜检企及病理活检,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I.UT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O.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LUT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示研究组下尿路症状改善更明屁。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Qmax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Qmax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Qmax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H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均未见腺性膀胱炎复发,均无尿失禁、排尿冈难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膀胱颈电切术较单纯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腺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采用尿动力学方法评估腺性膀胱炎患者下尿路功能,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复发率。方法:腺性膀胱炎组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常规方法行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结果。治疗分单纯电灼膀胱内病变和同期行膀胱尿道病变电灼、膀胱颈切开及应用α-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累:腺性膀胱炎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P<0.05),排尿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感觉、膀胱容量、顺应性、通尿肌收缩力、排尿时括约肌电活动有不同程度改变。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关闭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示:同时进行膀胱尿道病变处理并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症状改善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结论:腺性膀胱炎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下尿路排尿功能紊乱可能是一部分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因。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治疗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多沙唑嗪联合托特罗定与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下尿路症状(LUTS)的尿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BPH患者50例,采用随机非双盲方法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服用多沙唑嗪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B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联合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对潴尿期与排尿期的相关尿流动力学指标,如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剩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服药治疗12周后,两组Qmax、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剩余尿量和最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组Qmax、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均优于B组(P0.05),而两治疗组之间的剩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治疗BPH能明显提高Qmax,降低排尿开始时膀胱压力,改善膀胱顺应性,且多沙唑嗪联合应用M受体阻滞剂优于坦索罗辛联合应用M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2代骶神经调节(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治疗难治性下尿路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7年11月我科应用第2代SNM治疗难治性下尿路症状45例,治疗包括Ⅰ、Ⅱ期手术两部分。Ⅰ期手术测试并选择应答良好的骶神经,连接临时刺激器,采用24 h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夜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1 h尿垫试验、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进行评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程度达到或超过50%且疗效达到患者预期,判定为治疗有效,行Ⅱ期手术,植入永久性刺激器,Ⅱ期术后采用上述指标定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22例因Ⅰ期测试效果不佳或疗效未达到患者预期,术后4~5周在局麻下实施电极拔除。23例接受Ⅱ期永久刺激器植入,Ⅰ、Ⅱ期转换率为51.1%。尿频尿急17例,10例有效;尿失禁14例,7例有效;尿潴留14例,6例有效。Ⅱ期术后随访6~9个月,平均7个月,23例均无局部感染及刺激感消失、非预期性刺激、突发电击感、刺激器自发关机或其他不可逆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第2代SNM治疗部分难治性下尿路症状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期随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对下尿路症状的影响,了解其尿动力学及相关参数特点。方法采集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以LUTS为主要症状的174例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问卷、测定尿动力检查参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合并有下尿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79±1.29、4.21±1.02、4.33±1.56、4.81±1.67 vs.1.12±0.27,P0.05);以储尿期症状为主的患者,其膀胱过度活动评分(12.5±2.7 vs.2.5±1.8)、逼尿肌不稳定性(45 vs.0)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排尿期症状为主的患者,其最大尿流率(5.7±6.2 vs.27.7±11.5)mL/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65.8±13.2 vs.40.3±18.8)cmH2O、残余尿(86.4±106.1vs.7.2±3.2)mL、膀胱容量(398.4±135.4 vs.318.2±94.1)mL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对下尿路症状的储尿期、排尿期及排尿后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尿动力学检查在盆腔脏器脱垂合并下尿路症状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合并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检查、相关问卷评分可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在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病因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对324例不同年龄的LUTS患者行尿流率、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行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比较治疗前后IPSS、QOL的变化。结果:根据尿动力学结果提示LUTS病因有5种,膀胱出口梗阻55.9%、逼尿肌受损、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不稳定膀胱、膀胱容量减少。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揭示LUTS的深层次病因,在LUTS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骶神经调控术(SNM)对神经源性膀胱(NB)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关于NB治疗选择的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及知网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10年1月—2022年12月有关SNM治疗NB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炼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6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SNM对NB患者的排尿次数(WMD=4.30,95%CI:2.84~5.77,P<0.01)、每日尿失禁发作次数(WMD=2.92,95%CI:2.76~3.07,P<0.01)、单次排尿量(WMD=-113.93,95%CI:-159.91~-67.98,P<0.01)、最大尿流率(WMD=-3.23,95%CI:-4.04~-2.42,P<0.01)、残余尿(WMD=111.79,95%CI:79.93~143.64,P<0.01)、最大膀胱容量(WMD=-65.63,95%CI:-84.38~-46.88,P<0.01)以及膀胱顺应性(WMD=-4.65,95%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早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加,初始尿意、剩余尿量正常;晚期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下降明显,初始尿意、剩余尿、膀胱容量显著增加。结论:女性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随着病程延长,膀胱功能改变明显。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功能,对合并糖尿病的LUTS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下尿路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92例,均给予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合并下尿路症状分为对照组60例(未合并)及观察组(合并)32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手术时间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下尿路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患者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术前,最大尿流率明显高于术前(P<0.01)。观察组患者病程、术前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程、术前IPSS评分、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为影响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大尿流率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仍有部分患者下尿路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盆腔肿瘤放疗后患者下尿路功能,分析排尿功能障碍类型.方法:对放疗组21例患者:子宫颈癌15例,骶髓肿瘤2例,直肠癌4例;正常对照组17例,采用常规方法行尿动力学测定,按照美国泌尿协会症状评分(AU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析评分与放疗剂量关系,以及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三类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结果: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收缩强度、残余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组尿失禁患者6例(28.6%),排尿困难11例(52.3%),尿频尿急4例(14.0%).放疗后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放疗剂量有一定相关性(r=0.43,P<0.05).结论:盆腔肿瘤放疗对膀胱尿道功能有明显影响,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放疗后复杂排尿功能障碍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术后下尿路症状(LUT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10例,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出现LUTS分为LUTS组12例,未发生LUTS为正常组98例。调查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增生患者TUPKP术后LUT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TUPKP术后平均IPSS评分为(5.68±0.15)分,发生LUTS 12例,发生率为10.91%。LUTS组患者是否锻炼身体比例、憋尿习惯比例、病程、TC、LDL、术前IPSS评分、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残余尿量、术前最大尿流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憋尿习惯、病程、TC、术前IPSS评分、术前前列腺体积为影响前列腺增生患者TUPKP术后LUTS发生的危险因素,锻炼身体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TUPKP术后LUTS发生较为常见,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尿流动力学在女性下尿路症候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尿流动力学在女性下尿路症候群(LUTS)分类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尿动力测定仪对127例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及相关治疗,治疗后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并复查尿流动力学各项参数进行对照。结栗不稳定膀胱30例(26.8%),低顺应性膀胱10例(8.9%),逼尿肌无力12例(10.7%),尿道压增高89例(79.5%),尿动力学无明显异常15例(11.8%)。112例尿动力学异常患者经相应治疗后有效97例,有效率为86.6%。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LUTS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汉民族前列腺增生患前列腺的体积、症状积分和膀胱排尿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71例住院手术的维汉不同民族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BPSS),生活质量评分(L),前列腺体积(V),重量(M),患年龄(age),尿流动力学指标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40例汉族及31例维族BPH患的前列腺体积与膀胱颈压,膀胱颈压与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与膀胱顺应性均呈正相关。结论 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膀胱顺应性、膀胱颈压四个参数不但能了解膀胱排尿功能和形态改变,也可做为临床上手术切除增生前列腺组织,解除梗阻,缓解症状,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排尿障碍性疾病,也是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主要包括储尿期症状(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夜尿增多等)、排尿期症状(排尿等待、排尿困难及排尿间断等)以及排尿后症状(尿不尽感、尿后滴沥等)。导致LUTS的原因除了BPH以外,还包括膀胱功能障碍、尿道及周围组织异常等。随着对BPH及LUTS的深入研究,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各国泌尿外科学会BPH诊治指南的重心,从过去以BPH产生梗阻的解剖结构及病理诊治为主,转向了以LUTS症状学诊治为主。2022年4月由ELTERMAN等发表在C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的“加拿大泌尿外科学会男性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增生指南更新”一文,通过对2018版加拿大泌尿外科学会BPH诊治指南的更新,总结了继发于BPH的男性LUTS的最新诊治策略。本文对该指南更新内容进行介绍及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一组以排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LUTS包括的症状有储尿、排尿和排尿后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等待、尿流间断、排尿无力、尿后滴沥、尿不尽感等。很多泌尿系疾病会导致出现LUTS,比如尿路感染、急慢性尿潴留、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良性前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69.3±7.0)岁的尿动力学资料,同时选取40例排尿异常的非糖尿病患者(68.8±6.1)岁和20例正常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68.3±4.2)岁.全部患者均行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并比较各组间相关参数异同.结果:排尿异常的糖尿病患者38.6%(22/57)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19.3%(11/57)逼尿肌过度活动、24.6%(14/57)膀胱出口梗阻和17.5%(10/57)尿动力学表现正常;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592.1±165.2)ml vs.(468.8±101.3)ml(P<0.05),其他各项尿动力学参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6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尿动力学表现异常同样多见,但是前者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提示膀胱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6例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及腰骶MRI检查,均行解栓术,术后排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再依尿动力学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5例,间歇性清洁导尿2例,膀胱扩大术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行尿动力学随访。结果:26例获3个月至3年的随访,其中24例膀胱、尿道功能明显改善,2例需一直行间歇性清洁导尿,但无上尿路恶化。结论:对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无论早晚解栓术都是十分必要的,再根据术后排尿症状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储尿期症状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下尿路症状(LUTS),尤其是储尿期症状的改变状况分析,提高TRUP术后管理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86例(年龄56~85岁)因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行TURP者拔除尿管后第1、3、7、15天及第30天进行排尿症状的直接或电话随访,并按术前有和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和/或膀胱顺应性差,分为A组和B组。了解两组患者拔管后IPSS评分及储尿期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86例患者中有15例失访,在有效的71例患者中,其中有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和/或膀胱顺应性差者28例(A组),不伴有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和/或膀胱顺应性差者43例(B组)。71例患者拔除尿管后IPSS评分,第1、3、7、15天分别为(8.1±2.5)分、(7.2±3.1)分、(5.3±4.2)分、(6.3±3.8)分、(5.3±4.2)分、(2.4±3.4)分,第1天与第3天比较,以及第15天与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与第1天比较,以及第30天与第15天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除尿管后第1天LUTS表现以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储尿期症状为主,A组IPSS评分(10.4±3.3)分,储尿期症状评分(9.3±3.8)分;B组IPSS评分(6.2±2.8)分,储尿期症状评分(5.2±2.7)分,两组IPSS评分比较及储尿期症状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舍尼亭及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拔管后第15天与拔管后第30天两组IPSS评分及储尿期症状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URP术后排尿症状特别是储尿期症状与术前膀胱功能密切相关且随术后时间推移而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20.
手术是盆腔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随着手术技术和辅助治疗的完善, 盆腔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明显改善, 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 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盆腔肿瘤手术和辅助治疗可能造成邻近泌尿系统器官结构或盆腔神经丛损伤, 引起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LUTD), 从而导致反复尿路感染和肾功能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LUTD相关症状是指一类与下尿路有关的症状群, 它可能来源于膀胱、前列腺、尿道和/或邻近的盆腔器官的异常, 也可能来自于受相应神经支配的解剖组织结构改变[3], 包含3组症状:储尿期症状(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等), 排尿期症状(排尿等待、排尿费力、排尿缓慢或间断排尿、尿线变细、尿流分叉、终末尿滴沥、尿潴留等)和排尿后症状(尿不尽、尿后滴沥等)[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