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结合临床检查视力的实际情况,探索变距查视力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76例(152眼)患者,分别在5 m、2.5 m处进行视力检查.记录不同距离处的视力值及检查所用时间.在5 m处直接记录测得的视力值为5 m处视力.2.5 m处测得的视力值加上对应的校正值即得到相当于5 m处的视力值,记录为2.5 m处视力.视力记录方法采用5分记录法.应用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分别对5 m、2.5 m处的视力、检查所用时间及3个年龄组间(≤14岁组、~60岁组、>60岁组)的2个距离之间视力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 m、2.5 m处所测得的视力分别为4.50±0.34和4.5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052).2个距离检查所用时间分别为(92.9±14.3)s和(78.6±14.0)s,在2.5 m处用时较5 m处少(t=20.628,P<0.05).将3个年龄组间2个距离之间所测得的视力差异进行比较,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3,P<0.05).≤14岁组两处视力差异大于~60岁组(P<0.05)及>60岁组(P<0.05).结论 变距查视力,所得的视力结果基本与设定距离相同,且能节省检查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SITA-FAST视野阈值程序检查在可疑青光眼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Humphery视野新的SITA-Fast阈值程序与传统的Full Thfreshold全阈值程序对正常人和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检查,评价SITA-Fast阈值程序检查在可疑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例(30眼)正常者和13例(18 眼)可疑青光眼患者分别予 Humphery750型全自动视野分析仪进行30°-2中心视野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先后测试二次,每次测试程序包括SITA-Fast和Full Threshold两种,检查顺序随机。比较第二次测试两种程序的检查时间和视野指数(MD、PSD)。结果:在正常组,采用SITA-Fast阈值程序所用平均时间为Full Threshold阈值程序所用时间的32.3%;可疑青光眼组SITA-Fast所用平均时间为Fu11 Threshold所用时间的36.6%。分析视野结果,正常组SITA-Fast所得MD值比Full Threshold所得低0.05dB(P>0.05),PSD低0.12dB(P>0.05);于可疑青光眼组,SITA-Fast所得MD值比Full Threshald低0.93dB(P<0.01);PSD低0.31dB(P<0.05)。SITA-Fast阈值程序检查与Full Threshod检查所得平均缺损(MD)具有相关性(r=0.914,P<0.01);所得图形标准差(PSD)亦具有相关性(r=0.662,P<0.01)。结论:用SITA-Fast阈值程序与传统Full Threshold全阈值程序相比可明显减少视野检查的时间,但因前者所得视野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低估异常,因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3D视频技术,提供一种描绘斜视抑制暗点形态、范围、大小的双眼抑制地形图检查新方法。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6例传统检查存在抑制的内斜视儿童,平均年龄(6.81±1.68)岁,其中共同性内斜视10例,调节性内斜视3例,微小内斜3例。10例眼位及立体视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22±1.64)岁。方法  采用偏振光眼镜实现双眼分视,运用3D视频技术,以形状、对比度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两个视标检测双眼同时注视时的抑制暗点范围,通过计算机程序及检查软件绘制抑制地形图,并计算抑制暗点面积大小。主要指标  不同类型斜视抑制暗点面积像素值。结果 1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抑制暗点面积平均为(101 266±45 695)像素,3例微小内斜视患儿抑制暗点面积为(102 834±37 482)像素,3例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裸眼及戴镜检查抑制暗点面积分别为(27 206±11 108)像素和(7664±6948)像素,戴镜检查抑制暗点面积小于裸眼检查(P=0.028)。16例内斜患儿视力相对差眼注视时抑制暗点面积较对侧眼注视时更大(t=3.444,P=0.007)。正常对照儿童10例,在相同检查距离及显示范围内,未能找到相应的抑制暗点,与内斜视患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9.911,P=0.000)。结论 偏振光双眼分视技术联合双眼抑制检查程序可用于检查及描绘双眼抑制地形图及其形态,大小与患儿的斜视类型、屈光状态有关。(眼科,2015, 2 4: 320-323)  相似文献   

4.
庄京京  卢海 《眼科》2009,18(4):279-28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眼科查眼底距离确诊糖尿病的时间及当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病情状况。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56例(1905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根据患者的初次眼底检查距确诊糖尿病的时间、眼科初诊时DR病情、糖尿病病程、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域进行分组分析。主要指标初次眼底检查距离确诊糖尿病的时间、DR病情状况。结果初次眼底检查距离确诊糖尿病的时间,糖尿病病程越长者相对越晚(P均〈0.05);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组未见明显差异;城镇患者相对早于农村患者(P均〈0.05)。糖尿病病程越长组患者发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需要眼底激光治疗的比例也相对越高(P均〈0.05)。小学文化组糖尿病患者建议眼底激光治疗和发现玻璃体积血的比例均高于中学及大专文化组(P均〈0.05)。初诊时糖尿病患者发生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的比例在北京与外地患者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DR病情在城镇患者比农村患者相对轻(P均〈0.05)。结论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的时间较晚,低文化程度及偏远地域的患者往往就诊更晚、病情更重。(眼科,2009,18:279-282)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150例。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Ⅱ)黄斑模块检查30例,部分眼作了荧光造影,部分眼做了玻璃体切除术和视网膜前膜剥离术,术前术后均做了OCT检查观察手术效果。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1.150例中男性56例,女性94例.年龄27~85岁,平均(65.76±9.46)岁。右眼65例,左眼85例。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几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有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形成大小不同的液腔。②视网膜表面可清晰看见膜的反射面,有的局限增厚呈块状突起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受牵拉弥漫增厚。视网膜内囊腔形成。③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或板层孔,孔的边缘锐利,孔的底部尚有部分神经组织残留或孔的表面被膜掩盖。④因膜的牵拉视网膜内形成大的解离腔。⑤视网膜厚度没有明显变化,仅见视网膜表面不平呈锯齿样改变,中心凹曲线变平。2.150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269μm,最薄的膜为46μm。平均膜厚度为(84.40±41.42)μm。3.前膜黄斑中心增厚,150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07~780μm。平均(341.08±137.15)μm。正常黄斑中心厚度为(155±28.21)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作为术前预测手术效果和观察术后黄斑组织恢复情况的手段。通过OCT及HRT-Ⅱ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目的观察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及OCT检查对先天性黄斑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经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及散瞳后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黄斑缺损的患者7例9只眼进行OCT以及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对比分析OCT图像特征。结果患眼OCT图像表现为黄斑病灶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随巩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的范围水平径为668~4 339 μm,垂直径为668~4 531 μm, 凹陷的深度为230~2 146 μm。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越向凹陷中央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越薄;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29、35 μm;7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缺失,其范围为61~807 μm;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不均,并见间断现象;脉络膜暗腔扩大。结论先天性黄斑缺损患眼OCT检查图像特征为病灶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层均出现结构异常。OCT对先天性黄斑缺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97-99)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中倍频视野检查与Octopus视野检查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青光眼中倍频视野计(Frequency Doubling Technique FDT)与传统自动视野计Octopus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35例正常对照,27例可疑青光眼患者,3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50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进行FDT和Octopus检查。记录FDT视野检查的平均缺损(MeanDefect,MD)、图形标准偏差(Pattem Standard Deviation,PSI)),Octopus视野检查中的平均缺损、丢失方差(Loss Variance,LV)。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结果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FDT-MD与Octopus-MD,FDT-PSD与Octopus-LV均显著相关(r=0.828,r=0.758,P均<0.001)。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中,FDT-MD与Octopus-MD,PDT-PSI)与Octopus-LV均显著相关(r=0.827,r=0.783,P均<0.001)。结论 FDT检查的各指标无论在POAG还是NTG中均与传统自动视野计Octopus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9年7-12月门诊白内障术前检查患者1000例为试验组,采用PACS系统进行眼科术前检查,以抽样法选取2018年7-12月门诊白内障术前传统方法检查的100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运用PACS系统进行眼科检查平均时间显著降低(t=737.75,P<0.001),报告单合格率提高(χ2=78.23,P<0.001),患者满意度提高(χ2 =217.8,P<0.001)。(眼科, 2021,30: 394-396)  相似文献   

9.
邓秀静  赵世强  王小兵  翟宁 《眼科》2013,22(5):335-339
目的 用客观检测方法检查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的眼调节功能。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58例。方法 除视力检查、显然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眼镜度数检查、主观调节幅度检查外,使用Nidek AA-1人眼调节分析仪客观检测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的眼调节功能。主要指标 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和调节微波动的高频成分(HFC)。结果 调节幅度检查显示24例(41.38%)调节幅度降低。客观调节功能检查显示41例(70.69%)存在调节功能异常,其中10例(17.24%)调节滞后;14例(24.14%)调节微波动HFC增加,包括调节紧张11例(18.97%)、调节痉挛3例(5.17%); 17例(29.31%)调节滞后和调节微波动HFC增加同时存在,包括调节滞后伴调节紧张14例(24.14%),调节滞后伴调节痉挛3例(5.17%)。结论 本小样本的回顾性病例系列显示,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多数存在调节功能异常,其异常类型以调节滞后和调节紧张为主。(眼科, 2013, 22: 335-3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选择对象和评价疗效方面的作用。方法32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按照UBM检查分2组:A组14例22眼,均为虹膜膨隆型,做Q开关Nd: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B组18例26眼均为虹膜高坪型,做倍频Nd:YAG激光虹膜周边成形术。结果术后3个月32例患者的平均眼压从术前的(22.2±3.4)mmHg(1kPa=7.5mmHg)降到(17.5±1.8)mmHg;平均用药指数从(2.5±1.5)分降到(1.1±0.8)分。激光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小梁虹膜夹角分别增加了7°和9°,房角开放距离(ADD500)分别增加了130μm和155μm,晶状体虹膜角分别减少了9°和6°,虹膜悬韧带距离分别减少了24μm和13μm,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用UBM为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和激光虹膜周边成形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选择对象和评价疗效是准确可靠的。[眼科新进展2007;27(3):221.2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视野检查联合周边视野检查是否能减少青光眼诊断的漏诊率。方法病例组(青光眼患者)84例(165只眼)与对照组(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病例组相配比的正常人群)110例(220只眼)分别使用Octopus101自动电脑视野计进行中心视野检查和周边视野检查,将中心视野检查及中心与周边视野检查的联合结果请三位医生在盲法的情况下独立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出漏诊率。结果病例组中中心视野检查结果异常的有129只眼,而中心视野检查联合周边视野检查结果异常的有153只眼;对照组中中心视野检查结果异常的有17只眼,而中心视野检查联合周边视野检查结果异常的有36只眼。将其中的中心视野检查结果与联合视野检查结果相比较,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可知:中心视野检查联合周边视野检查漏诊率为7.3%,单独的中心视野检查的漏诊率为21.8%,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Oc-topus101自动电脑视野计中心视野检查联合周边视野检查能减少青光眼诊断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的意义。方法100例(100眼)术前行常规B超检查后,再行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结果术前B超检查视网膜无异常,眼底镜检查发现视神经萎缩1例,高度近视黄斑板层孔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陈旧性视网膜病变I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例,术后检查与术前检查结果完全相同。结论白内障术前行眼底镜检查,可以为手术医师提供正确诊断,预测术后视力提高的程度,大大减少医患之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对于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对1000例2000眼行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角膜后Diff≥50μm25例,眼底病变46例,角膜中央平均屈光度>47.50D者17例,薄角膜(中央厚度<450μm)13例,青光眼4例,角膜炎2例。结论:全面细致术前检查是准分子激光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无孔(V4)和有孔(V4c)型眼内镜(ICL)植入术后房角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4年2月到2015年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V4或V4c型ICL植入术,且术后3个月接受Visante前节OCT检查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60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V4植入组(40例)和V4c植入组(20例)患者右眼的术前眼压、等效球镜、突到突距离、中央前房深度、房角数据以及术后3个月时眼压、房角数据、角膜内皮到ICL距离和拱高。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房角数据以及两组患者术前的前节及房角数据和术后房角数据分别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指标 眼压和房角数据,包括:500 μm和75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 μm和750 μm小梁虹膜面积(TISA)和巩膜突角度(SSA)。结果  V4组和V4c组患者术前的眼压、等效球镜、突到突距离、中央前房深度、房角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角膜内皮到ICL距离、拱高和房角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术前相比,V4组和V4c组术后房角均显著变窄(P均<0.01),SSA分别减少了43%~47%和39%~40%,但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同术前相比均无差异(P均>0.05)。结论 V4和V4c型ICL植入术后,患者的前房角均显著变窄,且房角狭窄程度相似。由于V4植入术前的预防性虹膜周切和V4c的中央圆孔设计,两种ICL植入术后均未引起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近视人群脉络膜厚度(CT)与屈光度数及眼压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使用频域OCT测量118例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0.5、1.0、2.5 mm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CT,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记录等效球镜度,取右眼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距离中心凹1.0、2.5 mm的鼻侧脉络膜显著薄于黄斑中心凹及其余3个方位(P<0.01)。黄斑中心凹、距离中心凹0.5 mm和1.0 mm的4个方位CT与等效球镜度均呈负相关(r=-0.330、-0.207、-0.205、-0.272、-0.317、-0.283、-0.269、-0.212、-0.252,P<0.05);距离黄斑中心凹2.5 mm的4个方位CT与等效球镜度不相关。距离黄斑中心凹2.5 mm的鼻侧CT与眼压不相关,其余各位点的CT均与眼压呈负相关(r=-0.295、-0.358、-0.459、-0.675、-0.315、-0.285、-0.314、-0.322、-0.295、-0.392、-0.336、-0.317,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如下方程:黄斑中心凹下CT(μm)=345.22-4.54×眼压(mmHg)-7.57×等效球镜度数(D)(F=12.51,P<0.01)。结论黄斑中心凹及靠近中心凹的各位点的CT随着屈光度数增加而变薄,远离中心凹的CT未受影响。大部分位点的CT随着眼压降低而增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虹膜不完整及虹膜存在其他视觉标志物的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采用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进行眼底检查的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2020年3月27日─8月1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术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其中虹膜小梁切除术后患者8例(8眼),虹膜根切激光术后患者10例(10眼),眼底玻璃体切割术行Ando孔患者7例(7眼),虹膜色素痣患者4例 (4眼)。结果:调整患者眼位,使虹膜再造结构的孔窗方向处于检查面的一侧,而瞳孔位于检查面的主体后,纳入研究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均能够顺利采集到眼底影像,且全部4种疾病 的眼底采集的图像范围可达的平均象限数为2.93,达到近似于广角的范围(60°~100°眼底范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眼底检查的需要。结论: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可以对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超广角眼底检查,且获得的眼底图像范围要高于普通眼底检查,扩大了超广角眼底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和评估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法对婴幼儿视力检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法(COPL)视力检测系统对不会主观视力检查的598例婴幼儿进行常规视力检查。最后确定样本量为468例,分四组:正常足月儿360例、有全身疾病组25例、早产儿组69例、有眼部疾病组14例。结果不同组别视力检测成功率和不同组检测所需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足月产儿的平均视力为4.64,而早产儿的平均视力为4.54,早产儿的视力低于足月产儿。正常婴幼儿的条栅视力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m、4m、6m、8m、10m、12m、16m、20m、24m、28m、32m、36m的平均视力分别为3.6、3.9、4.2、4.3、4.3、4.4、4.5、4.6、4.7、4.8、4.9、4.9,但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增长速率。结论COPL视力检测系统可以用于无法进行主观视力检查者的临床视力常规检查,并且有效、可靠和快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8例(1136只眼)婴幼儿患者,进行眼底筛查,将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的眼底检查结果与间接检眼镜确诊结果相比较。结果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检查发现有较大临床意义的眼底病变56例(98只眼),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眼底病变56例(96只眼)。1例患者,RetCamⅡ诊断为2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被间接检眼镜证实为3期ROP。RetCamⅡ对眼底疾病筛查的敏感度达到100%,特异度达97.9%。结论RetCamⅡ为婴幼儿眼底疾病的筛查提供了一条简便、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伟  魏文斌  杨文利  史雪辉 《眼科》2010,19(5):349-353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磁共振成像及眼底血管造影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方法,提高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确诊率。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26例(28眼)患者。方法对26例(28眼)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术前进行眼B超和(或)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磁共振成像(M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合病理诊断,应用SPSS12.0软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眼部超声、MRI、眼底血管造影的表现及肿瘤病理诊断。结果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MRI(r=0.494,P=0.010)、超声检查(k=0.348,P=0.050)、眼底血管造影(k=0.140,P=0.463);超声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33.3%,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66.7%,眼底血管造影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40.0%。联合MRI和眼底血管造影或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最好(k=0.886,P=0.000),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3.3%。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联合是目前除病理外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的诊断方法,优于单独应用以及其他两两组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共聚焦激光检眼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cSLO)眼底成像对脉络膜破裂伤患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脉络膜破裂伤患者12例12眼的资料。应用cSLO和OCTA对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成像,获取图像后重点分析视网膜无血流层(avascular complex,AC)、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horiocapillaris,CC)及脉络膜层,以AC、CC层出现异常血管影像为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依据。结果 分析收集的图像可以发现脉络膜破裂伤多呈现与视盘平行的条形病灶(10眼);部分病例伴有新生血管(7眼),多位于AC层,CC层少见。在OCTA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断裂最大直径为(1158.8±364.0)μm,cSLO红光眼底成像处相应位置病变边缘距离为(1184.3±350.2)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05),OCTA与cSLO眼底成像对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的检查结果一致。cSLO红光眼底成像中标识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面积为(2.83±0.77)mm2,OCTA显示的CC层中标识出脉络膜毛细血管缺损面积为(3.63±1.02)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5)。7例患者损伤区内AC层出现异常血管影像,其中6例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明显消退,但患者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 OCTA与cSLO眼底成像可以准确地反映外伤致脉络膜破裂伤情况,能够指导治疗,由于是无创检查,在随访过程中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