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并分析以自体心包修复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方法和早期预后。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自体心包主动脉瓣成形术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儿,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术前、术中、术后和随访时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9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6例,女3例,年龄4月龄至9岁。术前超声提示,三叶式和二叶式主动脉瓣分别为3例和6例;重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例,重度狭窄伴中度返流2例。9例均以自体心包再造或扩大主动脉瓣瓣叶。术后即刻与术前超声心动图比较: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31.6±9.4)mm Hg vs(73.0±22.2)mm Hg, P=0.000]和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15.8±18.3)mmHg vs (35.8±18.3)mmHg, P= 0.004]均下降。术后随访24~48(32±8)月,无死亡和再干预病例,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未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重度反流、升主动脉狭窄或扩张、主动脉瓣瓣环狭窄与扩张、瓣膜脱垂或瓣膜赘生物病例;3例患儿分别在随访18、24和12个月时出现瓣叶活动僵硬,瓣叶开放不完全。术后左室后壁厚径均呈下降趋势;末次随访时,8例患儿左室后壁厚径Z值(Z-LVPWd)均下降至正常水平(<2)。结论:以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瓣可改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手术风险低,术后早期疗效可,避免或延缓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减少施行ROSS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Ross手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5年1月Ross手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病变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12.4±5.3)岁。主动脉瓣赘生物7例,主动脉瓣二瓣叶畸形9例,主动脉瓣叶脱垂6例,瓣叶发育不良3例,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再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所有患儿均采用自体带瓣肺动脉行主动脉根部替换,均应用同种肺动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结果本组26例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大出血而2次开胸止血。在2例12年、24例(24.5±3.8)个月的随访期间,1例术后1年同种肺动脉瓣感染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时死亡。25例血流动力学优良,23例无主动脉瓣反流,2例仅存在轻微主动脉瓣反流;4例有同种异体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从术前的(65。24±12.7)mm显著缩小到(49±8.23)mm(P〈0.05)。结论应用Ross手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较好的围术期及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小儿二尖瓣双孔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尖瓣双孔成形术治疗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16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小儿行二尖瓣双孔成形术,并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对瓣膜进行评价.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4.4±2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1.3±17.1)min.术中及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患儿二尖瓣口均无中度以上反流,无患儿须立即再次手术,术后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所有患儿均在术后24 h内脱离呼吸机.全组患儿均存活,无灌注肺、术后重度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0个月~4年,所有患儿心功能(NYHA)为Ⅰ级,超声心动图显示双孔成形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口狭窄,跨瓣压差均≤5 mmHg,术后14例无瓣膜反流、无左房增大,1例二尖瓣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无近远期死亡.术后常规行阿司匹林抗凝治疗3~6个月.结论 双孔瓣膜成形术治疗儿童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修补后瓣膜形态稳定,早中期疗效满意,双孔成形术指数是一种简便而有效实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总结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0年至2006年10月25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9例,手术平均年龄(5.4±2.4)岁,平均体重(12.6±3.5)kg.影像学检查发现22例为局限性狭窄,主动脉瓣上0.5~2.0 cm处有狭窄段,3例为弥漫性狭窄.平均压力阶差(81.7±21.5)mmHg,William's综合征12例.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补片扩大主动脉成形术,11例以"泪珠"状补片扩大成形修补,14例以"裤衩"状补片扩大加宽主动脉狭窄部.补片材料选择应用自体心包17例,Dacron涤纶补片2例,Gore-tex人工血管补片6例,其中内衬自体心包片1例.对伴发畸形同时加以纠治.结果 术后检查主动脉瓣上流速、压差均明显下降,平均(26.0±13.2)mmHg,住院死亡1例,存活24例.结论 应用"泪珠"状和"裤衩"状补片进行主动脉扩大成形术矫治儿童主动脉瓣上狭窄有效,尤以"裤衩"状补片为首选,婴幼儿补片材料以自体心包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13例主动脉瓣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12岁,年龄分布1~3岁6例,3~6岁3例,6~12岁4例;体重12~36 kg,平均24 kg.术前经心脏超声及心脏CT明确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8例,后天获得性主动脉瓣病变5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合超声、CT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式.结果 全组13例中,行改良Ross手术4例,主动脉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3例,Bentall术1例,Ross手术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采用冷血停跳液或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时,切开直接灌注,术中均应用超滤.术后有效随访患儿11例,2例患儿未规律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全部存活,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机械瓣置换的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目前无并发症出现.2例随诊过程中发现瓣膜压差大于40 mmHg,一般状况可,随访中未发现明显瓣膜严重反流.结论 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多样性的特点,本文旨在为心外科医师在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治疗策略方面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儿童主动脉瓣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患儿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14岁以下VSD并中重度AI患儿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VSD为干下型9例,膜周部型4例;中度AI 4例,重度AI 9例。结果全组均无手术死亡。出院查体脉压差均恢复正常。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未发现有室间隔残余漏,2例有轻度AI。随访无手术死亡,患儿心功能均为纽约心脏协会(NYHA)Ⅰ或Ⅱ级。结论儿童主动脉瓣成形术效果良好,对于VSD并中重度AI患儿应首选主动脉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Doty法矫治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Doty法矫治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12例,其中合并Williams综合征5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9个月~12岁[(5.3±4.2)岁];体质量7.5~ 32.0(11.5±5.3)kg.心脏超声和增强CT明确诊断,局限型9例,弥散型3例;跨主动脉瓣上收缩压差6.86 ~16.23(11.07±3.68) kPa,压差>13.33 kPa者3例;合并左、右肺动脉分支狭窄3例,主动脉瓣二瓣化2例,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轻度狭窄1例,主动脉瓣下膈膜1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1例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2例患儿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Doty法矫治术,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8~ 129(85±2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3 ~68(51±16) min.术后早期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5例轻度ST段改变,3例偶发期前收缩;呼吸机应用7~58 h,心脏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1 ~5 d;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跨主动脉瓣上收缩压差1.01 ~3.76(2.18±1.09) kPa;有效随访患儿11例,随访6个月~3年,无死亡,无头晕、心悸.除2例患儿外,其余残余压差均低于3.33 kPa.结论 Doty法治疗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心包的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的3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临床资料,年龄1~17岁,平均年龄(8.12±7.05)岁;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8例。其中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5例,重度17例。二尖瓣脱垂2例,瓣叶裂24例,二尖瓣环扩大32例。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自体心包行改良二尖瓣成形术,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术中均采用经左心室注水试验、心脏复跳后再次检查及停体外循环后测左房压等一系列方法评价成形效果。结果全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1例,于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1例痊愈出院,完整随访28例,时间6~72个月,平均(42.10±9.50)个月。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心功能Ⅱ级,于术后1年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除2例再次手术患儿外,其余获访患儿NYHA心功能评级均保持在I级,5年生存率96.8%,再手术率6.25%。结论应用自体心包的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尖瓣关闭不全具有预防后瓣环扩张和保留前瓣叶及其瓣环部分生长潜力的优点,同时能够保证二尖瓣开口的柔软性,再手术率相对较低,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左胸肋间入路微创封堵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经验。方法2014年2月至2 015年9月我们对19例干下型VSD患儿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0.5~17岁,平均(3.2±4.3)岁;体重5.5~50.0 kg,平均(14.3±10.9)kg;缺损直径3.5~9.0 mm,平均(5.4±1.8)mm;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轻度脱垂6例,主动脉瓣局限~轻微反流3例,肺动脉瓣轻中度狭窄1例,轻度狭窄1例。均采用左胸肋间入路,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视下建立VSD输送轨道并置入封堵器,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于出院前、手术后定期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18例封堵手术获成功,因新发主动脉瓣中度反流及残余分流而中转开胸手术1例。术中新发主动脉瓣轻微反流2例,术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有2例反流加重。手术时间35~85 min,平均手术时间(55.7±15.9)min。术中出血量3~200 mL,平均(22.7±43.3)mL。围手术期输血1例。术后住院时间3~13 d,平均(4.2±2.3)d。术后出现残余分流、上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各1例。随访6~25个月,平均(14.7±7.0)个月,随访期间1例新发主动脉瓣反流,1例术中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例术后仍有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反流无明显变化,1例残余分流愈合,无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左胸肋间封堵手术治疗干下型VSD手术安全,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对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尤其主动脉瓣反流的干下型VSD需慎重施行外科徽创封堵手术。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转位术后新主肺动脉发育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应用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术后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TGA术后主、肺动脉的发育情况。方法 以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实施ASO治疗TGA术后存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9月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新主动脉根部内径、新主动脉瓣环内径、新肺动脉内径和新肺动脉瓣环内径,获取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做比较。 结果 研究期间ASO治疗TGA患儿共72例,术中死亡6/72例(8.3%),存活率为91.7%。失访10/66例,有效数据5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TGA(TGA/IVS)32例,完全性TGA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4例。随访距手术18~168(86.46±23.51)个月。新主动脉根部内径为(16.97±2.71) mm(t=6.936,P<0.001),12/56例(21.4%)>正常参考值90%CI的上限, 44/56例(78.6%)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1.10±0.70。新主动脉瓣环内径为(16.27±2.38) mm(t=4.52,P<0.001),56例均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0.66±0.65。新肺动脉内径为(14.29±1.92) mm(t=-3.2,P=0.005), 40/56例(71.4%)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6/56例(28.6%)<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95±1.33。 新肺动脉瓣环内径为(14.00±1.92) mm(t=0.132,P=0.897), 42/56例(75.0%)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4/56例(25.0%)<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05±1.85。16/56例(28.6%)存有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均为TGA/VSD病例,平均随访(46.0±22.2)个月;40/56例(71.4%)未见主动脉瓣反流,平均随访(46.8±25.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随访中未见主动脉狭窄病例。肺动脉瓣上狭窄7/56例(12.5%),2/56例(3.6%)为轻度狭窄,5/56例(8.9%)为极轻度狭窄。结论 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开展ASO治疗TGA术后新主动脉根部和瓣环内径均有所扩张,新肺动脉根部内径有所缩减,但其瓣环发育良好。主动脉瓣反流常见于TGA/VSD病例,但其反流程度较轻。肺动脉瓣上狭窄是TG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大多数病例狭窄程度极轻。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对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的167例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术后 (0.6±0.3)年~(8.6±1.5)年 ,以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跨瓣压差为随访指标。结果显示 ,167例中163例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7.6%) ,获成功者术前跨瓣压差为 (87.6±37.4)mmHg,术后立即降为 (35.9±18.5)mmHg,术后2年内跨瓣压差进一步下降 ,5年和8年随访结果表明其远期效果稳定。提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安全可靠 ,术后即刻和远期效果好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大动脉转换术后瓣膜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随访分析大动脉转换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 ASO)后的主动脉瓣反流和肺动脉瓣反流情况,以进一步评价ASO中长期疗效. 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纠治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和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术后生存288例,随访到228例,随访时间(20.4±18.6)个月.根据ASO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报告所测主、肺动脉瓣闭合情况,分析瓣膜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TGA/IVS),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TGA/VSD),Taussig-Bing和Ⅱ期大动脉转换术(Stage-Switch),四组间的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肺动脉瓣的反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主动脉瓣反流(AR)危险因素是手术时年龄(>60d),AO/PA值(>1.10),出院时主动脉瓣有反流.单因素分析提示肺动脉瓣反流(PR)危险因素与出院时肺动脉瓣是否存在反流有关.结论 主动脉瓣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反流发生率增加.ASO术毕时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的轻度反流,随访中可以消失或者减轻.ASO术后须定期随访,不但要注意吻合口的生长,还要观察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瓣整形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我院22例小主动脉瓣整形术经验。其中17例伴室缺,在修补室缺同时作主动脉瓣整形;4例为室缺修补术导致主动脉瓣损伤,1例主动脉瓣狭窄经球囊导管扩张后发生关闭不全,术中发现主动脉瓣叶缺损,采用自体心包修补。手术死亡1例,病死率4.5%。成活病例随访1-5年,效果满意。建议小儿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首选主动脉瓣整形术,以延迟置换人工瓣病变的手术方法首选主动瓣整形术,以延迟置换人工瓣膜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202例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排除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儿手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的改善情况,分析随访结果。本组患儿中男童84例,女童118例,手术年龄为(21. 2±33. 3)个月,体质量为(9. 92±6. 75) kg。瓣叶活动正常型112例,瓣叶脱垂型54例,瓣叶活动异常型36例。所有患儿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瓣叶修补、瓣环扩大、二尖瓣双孔成形等),体外循环时间(75. 89±51. 36)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5. 65±17. 89) min,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者行同期矫治术。结果所有患儿中,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术后晚期死亡3例;术后多次行二尖瓣成形术15例,其中死亡1例。平均随访时间(19. 49±17. 48个)月。所有患儿行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前后左心室以及二尖瓣功能,其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主肺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 dimension,MPA)与术前相比改善明显(P 0. 05)。术后1年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与术前相比亦有明显改善(P 0. 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一门综合技术,根据病情不同选择的不同方法可以很好纠正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患儿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VP)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VSD并轻度AVP患儿43例,均行经皮VSD堵闭术,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位置及内径,左心室造影均显示VSD并AVP,造影显示VSD大小为2.6~8.3 mm。其中19例为嵴内型(又称膜周流出道型),15例为隔瓣后型,9例为膜周部。右冠瓣脱垂27例,无冠瓣脱垂12例,右冠瓣并无冠瓣脱垂4例,并局限主动脉瓣返流8例。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的随访观察。结果36例成功封堵VSD,封堵成功率83.7%;7例试封堵后再次行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下有明显切迹,瓣膜返流加重而放弃堵闭术,择期进行外科手术。采用偏心封堵器15例(5~12 mm),大边小腰封堵器(4~14 mm)16例,普通对称型封堵器(5~10 mm)5例。术后即刻造影有微量残余分流4例,原有的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加重;随诊3~18个月,超声心动图示4例残余分流,分别在术后3~6个月消失,主动脉瓣局限返流无进一步增加,其中6例返流减少,未出现三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心电图示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二尖瓣疾病外科手术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患儿92例。其中,二尖瓣狭窄患儿26例(二尖瓣狭窄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6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组);男44例,女48例;手术年龄为(42.55±40.57)个月,范围为1个月至14岁,22.8%(21/92)患儿的年龄<1岁。结果 4.3%(4/92)的患儿于手术早期死亡,3.3%(3/92)的患儿在随访期间死亡,总病死率为7.6%。术后所有患儿的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Ⅲ级3例,余均在Ⅱ级及以上,随访时间为(42.72±29.66)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3~104个月。随访期间11例患儿共接受了17次再手术,所有患儿的再手术率为12.0%(11/92)。二尖瓣狭窄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组在生存率及免除再手术率的Log Rank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中<1岁的患儿较>1岁的患儿具有更高的病死率(P=0.045)及再手术率(P=0.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尖瓣成形手术对于治疗先天性二尖瓣疾病的效果显...  相似文献   

17.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对6例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ABV)。年龄4~8岁(平均4.9岁)。结果:主动脉瓣环发育良好组4例,左室至升主动脉跨瓣压差8.8±1.7kPa,术后降至1.7±1.2kPa,Doppler超声随访跨瓣压差稳定下降;主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组2例,治疗效果不明显,非PABV首选指征。6例均无并发症。1例有轻度主动脉瓣返流。作者认为选用球囊应略小于瓣环或不超过瓣环的100~110%,双球囊扩张术对重症者及年长儿主动脉瓣环大于20mm时可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纯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镶嵌治疗婴幼儿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18)个月,平均7.5个月,体重(5.5~11.4)kg,平均8.2 kg.术前经胸超声检查及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均为中央型,直径(9.6±1.4)mm,所选择封堵伞的型号为大于房缺最大径2~4mm的封堵伞.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其跨瓣压差(78.6±9.4)mmHg,肺动脉瓣瓣环直径(11.1±1.6)mm,所选择球囊直径为肺动脉瓣环直径1.2~1.4倍,反复扩张2~3次.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经胸剑突小切口,单纯食管超声引导下同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及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3个月门诊经胸超声随访.结果 全组29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及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均成功,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即刻测压(18.3±9.3)mmHg,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术后即刻超声提示房间隔水平未见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房间隔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9.9±5.8)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9例病例随访3~33个月,所有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房间隔水平无分流,肺动脉瓣跨瓣压差平均为(17.4±6.9)mmHg,均在40mmHg以内,封堵器位置良好,其中微小量反流7例,少中量反流1例,余21例患儿未见肺动脉瓣反流.结论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剑突微创小切口镶嵌治疗婴幼儿心脏复合畸形近期安全有效,可达到传统体外循环手术的治疗效果,避免体外循环带来的创伤,但对其远期疗效的评估仍需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术的21例(男14例、女7例)PA-IVS新生儿的治疗及随访情况。所有患儿均采用经Simmons导管推送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技术,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及右心室发育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共纳入21例PA-IVS新生儿,其中产前诊断13例,中位手术年龄6日龄,体重(3.2±0.5)kg,球囊与瓣环比值1.19±0.12,术前经导管测量右心室收缩压(121±3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即刻压力为(47±13)mmHg。入组患儿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所有入组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及以上的患儿16例,末次随访肺动脉跨瓣压差(29±15)mmHg,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明显高于术前(0.86±0.10比0.73±0.13,t=-2.96,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儿童肺动脉分支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40例18岁以下肺动脉分支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 40例患儿中,男28例、女12例,中位年龄3.5岁(2.0~6.8岁)。6例行经皮球囊成形术,32例行经皮支架置入。无论支架置入还是球囊成形术后,患儿收缩压压差均明显下降,狭窄段的最小直径均明显增加,右心室收缩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支架置入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范围1~60个月),没有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支架断裂或移位的迹象;超声心动图测术后即刻跨支架压差为16.50(9.75~25.50)mmHg,随访时为23.5(16.8~3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P0.001)。6例球囊成形患儿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范围1~36个月);超声心动图测术后即刻狭窄处压差为33.0(15.5~45.5)mmHg,随访时为36.0(16.0~58.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3,P=0.068)。所有患儿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经皮支架置入术和球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肺动脉分支狭窄的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