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器械升级时原起搏导线及囊袋处理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组共11例患者,根据升级后所应用器械分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组及植入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组。CRT组5例患者,其中4例升级前为单腔起搏器(VVI),1例为双腔起搏器(DDD);CRT—D组6例,升级前分别为1例VVI、2例DDD、2例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1例CRT。起搏器囊袋依患者情况而定,但CRT—D囊袋须往左侧胸部。结果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者,除1例原双极心室导线各参数均符合更换时要求外,弃用其他单极心房、心室导线,重新植入新的双极导线。升级为CRT—D者,1例VVI起搏器,弃用原单极心室导线,植入ICD心室导线,同时植入双极心房起搏导线和左心室导线;2例双腔起搏器原心房导线均为单极,予弃用,重新植入双极心房导线,心室新植入ICD导线;2例原ICD导线均能续用;1例CRT升级仪需新债入ICD导线。起搏器衰袋除1例存右侧胸部外,余10例均在左侧胸部。结论器械的升级是安仝、可行的,对原起搏导线需评估后依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acing 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起搏器植入且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204例,根据术后随访心脏超声结果分为PICM组和非PICM组,比较两...  相似文献   

3.
常规起搏器治疗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大量研究显示,高比例的右室起搏可导致心室结构重构、心功能恶化,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常规起搏治疗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的升级应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探究及升级疗效难以预测,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了关于心衰治疗的临床指南,其中对于常规起搏器升级治疗指征的把握仍较为严格。为探究关于起搏器升级的指征和时机、升级治疗的疗效和预测,本综述分析了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更好地指导常规起搏器的升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纳入2005年8月~2013年3月植入心脏起搏器[包括双腔及三腔起博器(CRT)]后发生感染的患者12例,分析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同时比较不同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生素+局部换药;抗生素+原囊袋清创消毒+起搏器原侧换位植入;起搏器及导线拔除+抗生素+起搏器对侧植入)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12例患者中植入双腔起搏器11例(91.6%),CRT 1例(8.3%),感染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平均随访(33.0±19.0)个月。12例患者中有10例(83.3%)患者合并1种或以上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结缔组织病等),4例(33.3%)患者体内有2根以上的电极导线。10例首选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或抗生素+原囊袋清创消毒+起搏器原侧换位置入)中有8例感染复发,其中6例通过去除整个起搏系统治愈,1例起搏器消毒后重新置入治愈,1例形成窦道持续换药;2例首选去除起搏系统的患者均痊愈。结论起搏器感染多发生在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一旦感染累及起搏系统,去除整个起搏系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RT)和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2±9.4)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6例置入CRT,9例置入CRT—D,观察起搏器伤口及临床症状、体征,随访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结果置入CRT患者中1例8个月后猝死;1例术后1个月出现膈肌跳动,再次手术1个月后仍有膈肌跳动,关闭左室电极,之后失访。置入CRT—D患者中2例发生持续性室速,自动除颤成功;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术后14个月出现囊袋皮肤发黑,清创后在同侧胸大肌下方置入原起搏器;1例术后19个月出现囊袋破溃,取出起搏器后5d死于室颤。剔除失访1例,术后6个月10例患者临床指标、超声测定指标好转,心功能改善,有效率71.4%。结论CRT能改善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CRT—D对预防猝死有效。再同步化治疗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不同步的Ⅰ类适应证,临床上 CRT 起搏心电图大量增加。在 CRT 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诊断中,必须掌握以下特点:①左右心室单独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②窦性心律下,房室顺序和心室顺序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③异位心律下 CRT 起搏心电图的特点;④ CRT 起搏器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96例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患者,50例[年龄(72±177;6.2)岁,起搏器植入时间(8.3±177;2.6)年]在原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传统囊袋组),46例[年龄(71±177;10.4)岁,起搏器植入时间(8.7±177;2.2)年]切除原囊袋,充分止血后在新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新囊袋组)。观察术中两组的起搏囊袋处理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并对患者行舒适度评估。结果传统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2.6±177;1.6)min,血肿发生率12.0%(6/50),囊袋感染率4.0%(2/50),体温增高发生比例20.0%(10/50),患者满意度72.0%(36/50)。新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3.4±177;1.3)min,血肿发生率6.5%(3/50),囊袋感染率0,体温增高发生率8.7%(4/46),患者满意度93.5%(43/46)。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体温增高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新囊袋组优于传统囊袋组(均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常规切除原起搏器囊袋有利于降低血肿及囊袋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由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升级为三腔起搏器后患者的预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至2015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植入CRT(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起搏器的患者。初次植入CRT组共108例,升级为CRT组共106例。其中升级为CRT-D组43例,升级为CRT-P组63例。随访三年。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二级终点事件为因心衰加重而导致的住院,MACE事件(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冠脉综合征、室速或室颤、房颤)。结果和初次植入CRT组比较,升级组全因死亡率更高(HR:1.835,95%CI:1.053-3.198,p=0.032),心衰住院率更高(HR:1.637,95%CI:1.131-2.370,p=0.009),MACE事件没有统计学差异(p=0.923)。升级为CRT-D组和升级为CRT-P组比较,全因死亡率更低(HR:0.361,95%CI:0.162-0.801,p=0.012),心衰住院率更低(HR:0.462,95%CI:0.271-0.790,p=0.005),MACE事件更低(HR:0.480,95%CI:0.261-0.886,p=0.019)。结论和初次植入CRT组比较,升级组全因死亡率更高,因心衰导致的住院率也更高,但MACE事件没有统计学差异。升级为CRT-D组和升级为CRT-P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心衰住院率和MACE事件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中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计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8岁,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其中双腔起搏器5例,单腔起搏器1例,植入起搏器导线4个月到13年不等,共拔除11根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起搏器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均植入右室间隔部。术中起搏器参数为:阈值(0.46±0.12)V/0.24ms,感知(8.48±2.46)m V,阻抗(753.3±131.4)Ω,随访3个月起搏器各项参数稳定。拔除及重新植入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脏穿孔、静脉血栓、血管损伤、装置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后拔除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植入传统起搏器后升级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入选条件升级时机、临床疗效等相关问题。方法选择已植入起搏器患者,根据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情况,心衰程度,电池电量等因素,适时升级到CRT,并比较升级前后LVDd大小,心脏射血分数(EF)变化的差异。结果升级CRT后LVDd减小,t=3.78,p0.01。EF升高,t=8.89,p0.01。与升级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起搏器依赖患者伴有心脏LVDd扩大、心功能减退均应及时升级到CRT,有利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起搏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不同疗效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探究不同因素对升级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自2010年6月至2018年4月行常规起搏治疗(VVI、DDD、双腔ICD)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根据其升级CRT术后6个月的反应情况将其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影响。结果共纳入56例行常规起搏治疗升级为CRT的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2.3±6.7)岁。升级CRT术后6个月,有反应者43例(76.8%),无反应13例(2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升级治疗前后QRS时限变化、升级前常规起搏时间是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反应组患者QRS时限变化更小(p0.01)、升级前常规起搏时间更短(p0.05)。结论升级CRT前后的QRS时限变化、升级前的常规起搏置入时间是影响升级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或减少起搏器非正常更换,使患者获得安全和可靠的起搏治疗. 方法:1977-01-01至2006-12-31间我院共计791例患者更换1 023台起搏器.在1976~1985年、1986~1995年及1996~2005年更换起搏器的台数分别为297台、489台及237台.根据病史、体检,心电图、起搏器程控检查和术中测试等,判断起搏器更换原因.正常更换定义为:电池耗竭和(或)达厂家建议且使用5年及以上. 结果:正常更换共计757台,占74.0%;其它非正常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起搏系统感染、厂家召回、提前"升级"更换分别占18.8%、3.8%、2.3%、及1.1%.在1976~1985年、1986~1995年及1996~2005年置入的起搏器中,非正常更换占总例数的比例分别为56.9%;10.4%和19.4%;在较早前10年间(1976~1985年)非正常更换率比1986~1995年、1996~2005年明显高(P<0.001).在近10年间置入的起搏器中,厂家召回、电池提前耗竭、起搏系统感染、提前"升级"更换分别占10.1%、5.1%、3.4%和0.8%. 结论:起搏器更换最常见原因为正常电池耗竭,其他非正常原因依次为电池提早耗竭,厂家召回,起搏系统感染和提前升级.  相似文献   

13.
动态心电图在评估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SEERMC型三导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对48例(64例次)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共检测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2例(39例次),检出率为45.83%。有7例(11例次)合并两项感知功能异常,所有感知功能异常除2例经常规心电图检出外,其余20例在动态心电图中被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14例。经临床处理后,大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而动态心电图对其检出率高,是起搏器随访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入选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将其升级为CRT。观察手术前后患者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与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短,由术前的155.2±27.1ms缩短至130±15.0ms,p0.01。随访至术后6月,CRT有效率为68%(18/25例),LVEDD[(64.6±8.5)vs(57.56±9.5),p0.01]显著缩小,LVEF[(29.4±3.8)vs(32.5±4.1),p0.01]显著增加,SPAP[(46.6±12.8)vs(44.5±13.1),p0.01]也较前下降。结论对于起搏依赖、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随访,了解术后心房高频事件发生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的128例患者,收集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指征、合并疾病、既往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病史、心房起搏比例(AP%)、心室起搏比例(VP%)、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心房高频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为24.2%,阳性组中年龄、左心房前后径(LAD)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比例71%明显高于阴性组43%,(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 P=0.024)、LAD(OR=3.329, P=0.001)、SSS(OR=3.823, P=0.006)是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起搏器患者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较高,高龄、左心房增大、SSS患者更易发生心房高频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分析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并首次置入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置入术中、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的起搏电学参数,记录与起搏器相关的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惠普43400B型DCG分析系统,对95例年龄在50岁以上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共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23例,其中间歇性起搏功能障碍2例(占2%),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21例(占22%)。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17例(18%)。而常规心电图仅发现感知功能障碍2例。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测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检出起搏功能异常的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DCG对3种类型(AAI、VVI、DDD)之间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DCG结果,进行临床相应处理后,起搏器的起搏及部分感知功能障碍消失,相关心律失常引起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结论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并可系统了解起博器工作状态及各种心律失常,是对起博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DDD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由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并非少见,亦属心脏急症范畴之列,需紧急处理。为此,对我院近5年来7例PMT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及其临床处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监测植入起搏器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单腔、双腔和三腔(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对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影响程度,以减少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患者80例,根据起搏模式分为VVI、DDD、CRT起搏器3组,分别于术前2d,术后24 h、7d监测D-二聚体水平.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随访期间定期监测D-二聚体水平.结果 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26,0.003);术后7d,DDD、CRT起搏器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20);CRT起搏器组患者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VVI、DDD起搏器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2.68) μg/ml对(2.59±2.13) μg/ml,P=0.028;(3.76±2.68) μg/ml对(1.46±0.74)μg/ml,P=0.010].随访期间共发生2例血栓事件.结论 起搏器植入可以导致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发现CRT植入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起搏器.能否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判断患者凝血状态、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  相似文献   

20.
68例永久起搏器动态心电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了解永久起搏器工作状态和发现各种可能的心律失常。方法:记录和分析68例起搏器动态心电图(DCG),结果:(1)94%的起搏器功能良好,但存在TI皮误感知,肌电干扰误感知及室性融合搏动和伪室性融合波等心电现象;(2)52%存在起搏器引起或作为媒介的各种心律失常,部分患出现室房传导及起搏器介入心动过速等起搏器综合征;(3)47%检出与起博无关的自身心律失常。结论:植入永久型起搏器的患,定期的DCG检测,可系统的了解起博器工作状态及各种心律失常,为临床恰当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