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强大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是导致其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表皮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表皮干细胞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羊膜组创面移植羊膜;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组治疗后7d创面缩小明显,治疗后14d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P0.01)。表皮干细胞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而另两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但表皮干细胞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证实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与创缘表皮移行、创面的上皮化有直接关联,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针对糖尿病患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活性不足的机制进行干预,是有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重要前提。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选用相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分析两组细胞凋亡、迁移情况,ELISA检测两组细胞培养上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制备糖尿病裸鼠创面模型,以皮内注射的方式将不同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移植到糖尿病裸鼠创面皮肤边缘,移植后0,12,24 h通过LB983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细胞存活情况,移植后7,14 d观察裸鼠背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0.05),24 h迁移距离显著减小(P <0.05);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显著降低(P <0.05);(2)移植后24 h观察到糖尿病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活细胞数量较正常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显著减少(P <0.05),14 d后正常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糖尿病性难愈创面: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体内高糖环境和多种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创面形成,大多难以治愈,以糖尿病足为代表,多数患者面临着截肢风险,其主要机制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相关学说、炎性浸润、外周神经功能障碍等。 血管生成: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主要包括: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的多种分子的复杂过程。 背景:糖尿病性创面愈合障碍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电刺激疗法是临床治疗创面损伤的常用手段之一,能有效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联合背部皮肤创伤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性难愈创面大鼠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刺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为正常大鼠造成背部创面,治疗组予以电刺激治疗21 d,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于治疗第3,7,14,21天分别评价创面愈合情况。治疗完成后,取大鼠血清和创面组织用于指标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法定位定量观察创面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的表达。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经电刺激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率于第14天时即接近90%,而模型组不到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②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创面新生血管多,血管管腔较大,血管周围及创面组织的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③电刺激疗法能明显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新血管生成,其机制与升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水平有关。 ORCID: 0000-0001-9624-6694(耿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皮肤组织损伤愈合的作用,但其对口腔溃疡是否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尚未见明确报道。目的:探讨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在创伤性口腔溃疡愈合中的治疗潜力。方法:21只SD大鼠采用机械联合化学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溃疡组和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组,溃疡组11只,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组10只,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组于造模第2天在溃疡中心及周围局部注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每只大鼠注射细胞总量为1×106个,溃疡组注射等量PBS,溃疡组造模后1 d取1只大鼠验证溃疡造模是否成功,其余溃疡组及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于造模后3,7 d采用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方法观察溃疡愈合情况,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结果与结论:(1)体外培养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纺锤样结构,似成纤维细胞,胞体饱满,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2)采用机械联合化学法可成功进行口腔溃疡造模,溃疡组自然愈合过程中可见第3天溃疡炎症反应最重,第7天可见溃疡面积缩小呈现愈合趋势,但大体观察仍然可见溃疡创面,尚未完全愈合;(3)造模后第3天,大体观察溃疡组的炎症反应强于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后第7天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组溃疡...  相似文献   

5.
背景: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伤口愈合相关因子。 目的:总结并分析干细胞分泌的创面愈合相关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调控及修复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Google、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hronic wound,refractory wound,cutaneous,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diabetic wound,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cellular cytokine solution”。中文检索词为“创面修复,创伤修复”。选择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的与干细胞分泌的促进伤口愈合因子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内容重复文献,最终纳入34篇文献进行总结综述。 结果与结论:多种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富含创面愈合相关因子,可作为细胞因子制剂治疗难愈性创面。然而由于干细胞来源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不同,其因子分泌状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应用何种来源的干细胞分泌因子,如何在体外最大限度地刺激干细胞产生创面愈合相关因子以及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时机、频次和剂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然而有关两者与皮肤创伤愈合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及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背部制作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1,2,10,50 μg/L)。注射14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皮肤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的数量最多,创伤修复效果最好。同样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能够调节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在创面的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最高。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10 μg/L)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从而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体外震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刺激近年来发现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 目的:观察体外震波对创面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新血管形成的影响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治疗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和糖尿病组制作糖尿病慢性创面模型。建模后1 d治疗组创面用体外震波处理,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仅涂抹耦合液。观察创面的肉芽组织和新血管形成情况,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糖尿病组比较,治疗组创面的闭合率增加。治疗后3 d开始,治疗组创面内毛细血管数量比糖尿病组增多,肉芽组织相应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在3 d和7 d均降低,在7 d出现下降。经体外震波治疗后,各时间段表达均增高,在14 d出现下降。说明糖尿病创面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量降低和高表达时段缩短是其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外震波治疗可增加糖尿病创面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强度,延长其高表达的时间,从而促进创面内新血管形成,最终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关键词:体外震波;糖尿病创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新生;愈合 缩略语注释: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5.019  相似文献   

8.
刘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8):4549-4554
背景:胰腺或胰岛细胞移植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为根治糖尿病带来了希望,但是胰腺或胰岛移植会出现供者缺乏和免疫排异反应问题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发展,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SD大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反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介导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36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6只作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0只注射链脲霉素(按4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后,随机等分为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和糖尿病组。造模后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入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1010 L-1)和1 mL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1010 L-1)。结果与结论:注射链脲霉素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增加,且高于正常值       (6.7 mmol/L);移植后15 d,与糖尿病组相比,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体质量显著增加(P < 0.05),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较干细胞组更为明显;移植后45 d,干细胞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与体质量接近对照组(P > 0.05),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干细胞组优于干细胞组,而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维持较高水平,且体质量持续下降。上述结果提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治疗大鼠糖尿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①选用SD雌性大鼠3只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生长至第5代,DAPI标记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②选3月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4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应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5 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 mm×30 mm,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创面出现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创面皮下及真皮层;对照组β射线照射同治疗组,创面出现后注射安慰剂,用法同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大鼠。光镜下观察治疗后1,2,3,4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P < 0.05)。治疗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后1-4周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PBS、丹红注射液组尾静脉注射2 mL/kg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组联合注射2 mL/kg丹红注射液+2.0×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连续5 d,1次/d。 结果与结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及丹红注射液组(P < 0.05);移植后3周联合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和丹红注射液组(P < 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也可见联合治疗组的组织损伤减轻程度大于丹红注射液组和模型组。结果可见丹红注射液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外诱导下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还可向神经元方向转化,从而促进创伤脑组织再生修复,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又存在生存周期短的问题而影响其发挥对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颅脑创伤的效果。方法:60只Wistar大鼠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制备大鼠重型颅脑创伤模型,建模24 h后按照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 DMEM培养液,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1×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联合组经尾静脉注入1 mL(1×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以及经腹腔注射神经节苷脂水溶液(30 mg/kg),1次/d,共3 d。伤后24 h,细胞移植后3 d及1,2,3,4 周依据Longa 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移植后3 d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创伤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移植后1周,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伤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 d及1,2,3,4 周,联合组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低于移植组(P < 0.05),移植组低于模型组(P < 0.05);移植后3 d,模型组创伤脑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于移植组(P < 0.05),移植组高于联合组(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到联合组脑组织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和移植组(P < 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节苷脂可以明显改善颅脑创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ED红光照射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将3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创面组、糖尿病创面组、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每组10只。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及糖尿病创面组大鼠高脂饮食4周,正常创面组大鼠正常饮食。饲养4周后对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及糖尿病创面组大鼠按50 mg/kg的量腹腔注射10 mg/mL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2组大鼠均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在3组大鼠的背部两侧各制造2个1.5 cm×1.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2 d对大鼠创面进行酒精消毒1次,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每次消毒后对创面进行LED红光照射5 min,能量密度为20 J/cm2,另外2组大鼠不进行LED红光照射。在观察第7、10、14、21天,观察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创面有无出现皮疹、红肿、水疱、烫伤等光照不良反应;肉眼观察3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统计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观察第10天从各组随机取2只大鼠,处死后取背部创面组织,固定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新生血管情况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观察第7、10、14、21天,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经LED红光照射后皮肤未见皮疹、红肿、水疱、烫伤等光照不良反应。在各个观察时间点,肉眼观察正常创面组及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情况均优于糖尿病创面组,且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情况略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观察第7、10、14、21天,正常创面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4.62±2.116)%、(53.83±7.92)%、(70.20±5.41)%、(95.65±2.58)%,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76±2.44)%、(50.48±4.54)%、(66.26±11.35)%、(93.96±2.80)%,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3.67±4.18)%、(42.71±3.40)%、(53.77±7.74)%、(84.07±4.43)%,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9、10.35、10.32、34.40,P<0.05);观察第7、10、14、21天,正常创面组及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始终高于糖尿病创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第7、10天,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3.26,P<0.05),观察第14、21天,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率仍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1.40,P>0.05)。观察第10天,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正常创面组内含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内胶原及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见较多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内胶原及细胞较多,但少于正常创面组;而糖尿病创面组新生血管最少,肉芽组织内细胞及胶原稀疏。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可见,正常创面组CD34、VEGF表达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而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表达高于糖尿病创面组。 结论LED红光可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中CD34、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成肝样细胞,故认为其可能具有肝脏修复功能。 目的:进行动物体内实验,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效果。 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模,细胞移植组和PBS组腹腔注射体积分数10%CCl4橄榄油溶液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后24 h,分别经腹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5 mL和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CCl4腹腔注射24 h后大鼠肝脏出现急性肝损伤的病理变化,细胞移植后7 d时肝脏结构完全恢复正常,PBS组14 d才恢复正常肝脏组织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2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升高(P < 0.05-0.0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 d,大鼠血清2种转氨酶水平较PBS组明显降低(P < 0.05-0.01);7 d后均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第3天肝脏组织内可见抗人核蛋白抗体阳性细胞分布于汇管区,第7天抗人白蛋白抗体的阳性表达。提示经鼠腹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及修复受损的肝组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移植治疗组24只。后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又分为缺血2 h再灌注7,14,21,28 d组,每个时点各6只。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 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9 L-1;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缺血2 h再灌注7,14,21,28 d的微血管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提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葡萄糖调节蛋白78(C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通路研究温阳生肌膏对内质网应激(ERS)的调控,以探讨温阳生肌膏促进糖尿病难愈合创面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脲霉素腹腔注射后手术制备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建立大鼠糖尿病难愈合创面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阳生肌膏组和贝复新(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组;正常组及模型组消毒后予以生理盐水涂抹,温阳生肌膏组及贝复新组分别以温阳生肌膏、贝复新涂抹创面,每日换药1次;处理14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显微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GRP78、CHOP和caspase-1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GRP78、CHOP和caspase-12表达及分布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创面内质网数量及肿胀情况;ELISA检测创面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各组相应干预14 d后检测各项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降低(P<0.01),炎症渗出较多,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差,GRP78、CHOP和ca...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肾脏组织固有细胞、修复损伤肾组织。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干细胞数目较少,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干细胞数目。 目的:观察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修复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影响,分析骨髓干细胞修复损伤肾脏的机制。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作处置;模型组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给予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皮下注射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干细胞因子200 μg/(kg•d)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 μg/(kg•d),治疗对照组给予正常大鼠皮下注射与治疗组相同的药物,连续5 d。于术后5,10,17,24,31 d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骨髓干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34+细胞表达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能明显增加损伤肾组织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轻肾组织损伤程度。②骨髓干细胞能促进肾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及其靶基因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增加是骨髓干细胞促进急性肾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难愈性皮肤创面是指在期望的时间内不能正常愈合的皮肤组织创面。本文以表皮干细胞(ESC)为靶点,对其在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首先介绍ESC的解剖位置和对创面愈合的调节作用。其次,总结难愈性皮肤创面的特点及共同的病理学机制。最后,归纳ESC在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直接修复损伤皮肤组织;作为组织工程学构建人工皮肤的种子细胞;以及其基因修饰治疗用于皮肤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糖尿病足溃疡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目前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而干细胞疗法在组织再生和创面修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及潜力。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创缘皮下移植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经DAPI标记。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正常足溃疡对照组、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大鼠糖尿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所有大鼠在双后足背上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足溃疡模型。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5,8,11天评估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及相关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正常足溃疡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但后2组之间无差异。冰冻切片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荧光强度和区域在第5天达到高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第5天正常足溃疡对照组肉芽组织最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厚。免疫组化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CD31平均小血管数目在第8天和第11天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多(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Ki-67阳性细胞数在各时间点均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多(P < 0.01)。ELISA和RT-PCR结果均显示,正常足溃疡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高。第5天和第8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P < 0.01)。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创缘皮下移植明显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此疗效可能是通过促进创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仿生双层敷料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大鼠难愈性皮肤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SIS修复组(SIS组)、PRP修复组(PRP组)、SIS复合PRP修复组(SIS+PRP组),对大鼠背部直径3 cm的区域进行25 Gy的辐照后,于辐照区制作1 cm×1 cm全层皮肤缺损,SIS+PRP组创面予以滴加了0. 2 m L PRP的SIS仿生双层敷料覆盖后外贴手术贴巾,SIS组创面予以滴加了0. 2 m L PBS的SIS仿生双层敷料覆盖后外贴手术贴巾,PRP组创面予以滴加0. 2 m L PRP后外贴手术贴巾,对照组创面予以滴加0. 2 m L PBS后外贴手术贴巾。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第3,7,11,15天的创面愈合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术后15 d时大鼠难愈性皮肤创面的MDA含量及SOD活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IS+PRP组在术后第3,7,11,15天的愈合率均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5 d,SIS+PRP组皮肤创面的MDA含量(5. 58±0. 86)μmol/g显著低于对照组(13. 71±2. 04)μmol/g、SIS组(11. 26±1. 79)μmol/g、PRP组(10. 18±1. 73)μmol/g,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1); SIS+PRP组皮肤创面的SOD含量(17. 60±3. 89) U/m L显著高于对照组(5. 02±2. 05) U/m L、SIS组(7. 10±2. 41) U/m L、PRP组(11. 37±2. 96) U/m L,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1)。与对照组、SIS组和PRP组相比较,SIS+PRP组皮肤创面Nrf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 01),p-AKT及p-GSK-3β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 01),而Fyn的表达量则下降(P 0. 05)。结论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促进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修复,可能与Akt/GSK-3β/Fyn信号通路介导的Nrf2/ARE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