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昱  黄赞鸿 《现代医院》2013,13(8):78-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10例DVT可疑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对其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DVT可疑组10例及对照组5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临界值水平,上述60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排除DVT;DVT可疑组剩余100例患者D-二聚体高于临界值,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DVT患者84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38.5%、84.0%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数值的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3~4周时的D-二聚体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B组,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对三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与A组(P<0.05),C组与A组(P<0.01),C组与B组(P<0.05)三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D-二聚体数值的测定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DVT组与非DVT组,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法找出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中,18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23.08%。两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下肢运动障碍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后下肢运动障碍、D-二聚体水平高是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较高,患者卧床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后下肢运动障碍、D-二聚体水平高均为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烧伤面积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2015—202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患者烧伤面积与体表面积比例的不同,分为<10%烧伤面积占总体表面积(TBSA)、10%~49%TBSA和≥50%TBSA 3组,分析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消栓灵方合抗凝剂对急性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DV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对照两组,治疗组采用消栓灵方合抗凝剂,对照组常规抗凝剂治疗,观察2组对急性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D-dimer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灵方合抗凝剂具有激活纤溶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治疗急性DVT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急性DVT患者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情况,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院行子宫全切术的22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110例,开腹组110例。所有患者术后根据DVT风险评估表判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统计D-二聚体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腹腔镜组DVT发生率高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DVT发生危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诊断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和54.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术后DVT的发生率较开腹手术高,D-二聚体预测子宫全切术后下肢DVT的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203例烧伤创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医院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分析与创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生. 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07-2008年收治的863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构成、药敏以及烧伤面积、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63例烧伤患者发生创面感染203例,创面感染率23.5%;烧伤创面感染革兰阴性菌,334株,占54.14%;革兰阳性菌265株,占42.95%;真菌18株,占2.91%;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均为条件致病菌,耐药率高;创面感染与烧伤面积和患者年龄相关. 结论 加强烧伤创面病原菌和药敏监测,选择敏感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早清创和营养支持,是控制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抗凝因子变化.方法 110例AECOPD患者按下肢深静脉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抗凝指标.结果 110例AECOPD患者中,确诊DVT 12例(10.9%),合并肺血栓栓塞症2例(1.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卧床>3 d、吸烟、机械通气的例数增多及住院时间延长(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含量下降(P<0.05)及血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5).结论 造成AECOPD患者制动的因素如长期卧床及吸烟、机械通气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且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更容易合并DVT;AECOPD合并DVT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应监测纤溶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9.
应用间接测热仪对 42例烧伤病人进行能量消耗的连续监测 ,了解烧伤后能量代谢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营养支持。42例烧伤病人按烧伤面积分为 5组 ,进行能量消耗的实际测量。结果 :烧伤后 5~ 9(平均 6 .7)天能量消耗达峰值。且其能量消耗与烧伤面积呈弱相关 ,另外烧伤后能量消耗的变化有较大差异。同组病人早期变异程度较后期大 ,不同组间能量消耗的变异 ,大面积烧伤比小面积烧伤变异大 ,同时烧伤后能量消耗存在性别差异 ,比较性别不同的一组病人 ,尽管男性平均烧伤面积 (35 .96± 11.6 9) %明显低于女性 (48.2 7±13.2 7) % ,但能量消耗与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医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烧伤患者162例,调查烧伤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烧伤程度,是否存在吸入性损伤、是否气管切开、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均由医院相关烧伤科人员调查和统计,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2例烧伤患者中有54例患者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3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吸入性损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创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吸入性损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创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控制创面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全面掌握烧伤患者创面的感染状况,调查烧伤患者创面感染危险因素,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28例烧伤患者进行研究,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烧伤患者经创面细菌培养后,阳性患者95例,阳性率74.22%;共检出病原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6株,占43.42%,革兰阳性球菌65株,占42.76%,真菌21株,占13.82%;随着烧伤面积的不断增大,感染发生的比例逐渐升高.结论 对烧伤患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创面病原菌状况,同时对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从而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面积与血清皮质醇及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烧伤分度分为A组(轻度烧伤组)、B组(中度烧伤组)、C组(重度烧伤组)和D组(特重烧伤组),后将4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及肌钙蛋白T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随着烧伤分度的增加,血清皮质醇及肌钙蛋白T呈现上升趋势,D组血清皮质醇及肌钙蛋白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经比较,P<0.05或P<0.01,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烧伤分度与血清皮质醇及肌钙蛋白T呈现正相关,可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0年4月东阳市横店文荣医院产科收治的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98例,对术后患者的DVT发生情况进行检测观察,统计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对DVT组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治疗的效果。结果 98例患者中术后11例出现DVT,DVT发生率为10.78%。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文化程度、糖尿病史、ASA分级及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年龄、卧床时间、血液黏度、D-二聚体及术中失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长卧床时间、高血液黏度、高D-二聚体及高术中失血量是DVT诱发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预防性干预后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子宫内膜癌(EC)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56例老年E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0 d内有无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26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6.7%。患者血栓主要发生在术后3~8 d,57.7%的患者无明显不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雌孕激素类药物服用史、血小板(PLT)、D-二聚体、凝血反应时间(R)、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总胆固醇(TC)、手术时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是否发生DVT为因变量,以其各临床特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BMI、D-二聚体、α角、MA是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EC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对策,为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并经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患者150例,统计分析患者创面感染率、病原菌构成以及创面感染与年龄和烧伤面积的关系.结果 420例烧伤患者中,创面感染患者150例,感染率为35.71%;150例创面感染患者,经培养检出病原菌3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2株占49.59%,革兰阳性菌143株占38.96%,真菌42株占11.44%;创面感染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增高,与年龄≤2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20岁的患者创面感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感染率随烧伤面积的增大而增高,与烧伤面积≤20%的患者相比,烧伤面积>20%的患者创面感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烧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控制创面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在采取腹腔镜或开腹下脾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同时分析血栓形成与血小板上升的关联性。方法 将本院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需要采取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共18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腔镜下脾切除术6例,开腹下脾切除术12例,分析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下的手术时间,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以及DVT高危率,还需注意观察患者D-二聚体水平以及D-二聚体对患者DVT发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下可见,采取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时间相对更短,DVT高危率明显更高,但两组无差异(P>0.05),但开腹脾切除术患者的DVT发生率明显更低于腹腔下脾切除术患者(P<0.05);而在两种不同术式术后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中可见,腹腔镜手术中D-二聚体水平超过0.5μg/mL的患者为4例,但开腹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超过0.5μg/mL的患者为2例(P<0.05)。结论 在临床中需要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手术后的指标观察,通过D-二聚体观察患者血小板上升情况,对指标异常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eek皮移植技术用于大面积烧伤创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微粒皮植皮方案,观察组给予Meek皮植皮方案。评估两组患者的植皮情况、康复效果以及1%烧伤面积花费。结果观察组的植皮成活率、创面一期愈合率、愈合时间、康复效果以及1%烧伤面积花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ek皮移植技术用于大面积烧伤创面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皮移植成活率以及愈合率,缩短患者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减少住院花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严重烧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不同烧伤面积的严重烧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改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 20例男性严重烧伤患者根据烧伤面积分为30%-50%(n=11)及〉70%总体表面积(n=9)二组,分别于烧伤后第1、3、5、7、14、21、28天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在入院时记录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8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在烧伤后呈不同程度的降低,烧伤面积〉70%组瘦素水平下降幅度最大(P〈0.01);死亡患者瘦素水平下降最显著;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7568,P=0.049),烧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BMI无相关性。结论 大面积烧伤后血清瘦素水平下降,测定烧伤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对判断患者伤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清D-二聚体(D-D)、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P-selectin)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树兰(杭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89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n=62)和非DVT组(n=227), 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四肢骨折患者PT、APTT、D-D、sVCAM-1、P-selectin水平。Logistic有序逐步回归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289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血清D-D、sVCAM-1、P-selectin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DVT组与非DVT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术前、术后PT、APTT与非DVT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DV...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的病生理、烧伤后微循环障碍以及烧伤后凝血-抗凝系统紊乱的变化。严重烧伤后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完整性的破坏,使烧伤患者成为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人群。方法烧伤治疗的全过程都要预防和治疗DVT形成,早期扩容、抗凝药物应用、减少静脉反复穿刺抽血及反复深静脉置管、长期卧床患者主动及被动的局部锻炼等,减少和避免DVT的发生,早期诊断也是避免DVT脱落造成患者死亡的关键。结果应用小剂量抗凝药物或者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可以有效防治DVT,同时采取物理治疗、主动及被动锻炼、早期明确诊断等,能有效避免DVT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结论重视严重烧伤后DVT,可以减少重症烧伤致命性DVT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