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在不同环境中大出血死亡猪眼玻璃体液成分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放血处死家猪后取192只猪眼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在避光、温度(15±2)℃、湿度(50±5)%的空气中以及浸没于环境温度为(15±2)℃双蒸水的条件下放置2~96 h,采集玻璃体液,运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检测K+、Na+、Cl–及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浓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眼球置于空气中时,玻璃体液中K+、Hx与PMI相关性较高,回归方程为:PMI=-11.467+1.954[K+]-0.017[K+]2+0.511[Hx](R2=0.858);眼球置于双蒸水时,玻璃体液中Na+、Cl–与PMI相关性较高,回归方程为:PMI=144.439-1.636[Na+]+0.007[Na+]2-0.961[Cl-]+0.005[Cl-]2(R2=0.622)。结论 玻璃体液K+、Hx浓度变化可作为推断死后位于空气中的尸体较为稳定的指标;玻璃体液Na+、Cl–浓度变化可能对死后抛入淡水尸体的PMI推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一种准确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方法。方法将20例交通事故尸体按PMI分为13组:死后1h组(2例)、死后2h组(2例)、死后3h组(2例)、死后4h组(2例)、死后5h组(2例)、死后8h组(1例)、死后9h组(1例)、死后10h组(2例)、死后12h组(1例)、死后13h组(1例)、死后14h组(1例)、死后15h组(1例)和死后16h组(2例)。分别检测各组尸体眼玻璃体液中钾离子(K+)、钡离子(Ba2+)的浓度,并分析其与PMI的相关性。结果死后16h内尸体玻璃体液K+、Ba2+浓度与PMI相关,其中钾的回归方程为y=4.611+0.141x(R2=0.362,F=10.234),钡的回归方程为y=-0.001+0.003x-0.000 44x2+0.000 019 2x3(R2=0.498,F=5.301),其中y为K+、Ba2+浓度,x为PMI。结论尸体玻璃体液中K+、Ba2+浓度变化有望作为早期PMI推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人死后玻璃体液化学成分含量,对多种化学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各自的回归方程,使玻璃体液检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法医实践。方法用日本产OL YMPUS AU400自动生化仪对死后时间在0.5-216h的126例尸体玻璃体液中葡萄糖等11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玻璃体液中葡萄糖、钠、氯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尿素、肌酐、尿酸、钾、钙、镁、无机磷、微量蛋白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葡萄糖、钾离子和无机磷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好(r=-0.824,0.967,0.880),而尿酸和微量蛋白则不能用于推断死亡时间(r=0.350,0.153)。②死后72h内,死亡时间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35.15+6.05X,R^2=0.957,X代表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Y=-27.83+5.49X1-1.35X2,R^2=0.960,X1、X2分别代表玻璃体液钾离子、葡萄糖浓度。Y=-16.37+3.93X1-2.29X2+5.36X3,R^2=0.966,X1、X2、X3分别代表玻璃体液钾离子、葡萄糖、无机磷浓度。结论①玻璃体液中葡萄糖等11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其中钾离子在死后72h内与死亡时间最具有线性关系。②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推断死亡时间,可以提高对死亡时间估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兔急性酸中毒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Vitreoushumor,VH)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用30%磷酸二氢钠诱导酸中毒动物模型,于死后不同时间观察其眼玻璃体液的离子浓度变化。结果:家兔急性酸中毒死后72h眼玻璃体液中钾、镁、磷随死后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钙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趋势降低。钠随死亡时间延长表现不稳定,氯含量变化先下降后升高。钾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好(R2=0.9761)。结论:家兔急性酸中毒死后玻璃体液中钾的浓度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急性酸中毒死亡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死后不同温度下眼玻璃体液钾、镁、锰含量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在4~7℃和25~28℃环境下死后即刻至96h之间玻璃体液钾、镁、锰含量,探讨其与PMI的相关性。结果在4~7℃和25~28℃条件下,死后即刻至96h钾、镁离子含量均随时间推移而上升,高温组钾、镁含量回归直线斜率比低温组的回归直线斜率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玻璃体液中钾、镁离子浓度上升就越快。锰离子在高、低温组家兔眼玻璃体液死后即刻至96h均未检出。结论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死后眼玻璃体液钾、镁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高温组较低温组钾、镁离子含量上升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死后家兔玻璃体液铁、磷浓度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寻找一种精确推断PMI的方法。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铁、磷含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家兔死后54h内眼玻璃体铁、磷元素与PMI显著相关,其单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4.48-0.244x(x=PMI,y=Fe,r=-0.993)、y=-4.573+0.366x(x=PMI,y=Fe,r=0.965)、y=0.137+0.041x(x=PMI,y=P,r=0.975)。结论在54h内玻璃体液铁、磷含量变化可作为推断PMI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法医学往往根据死后尸体变化发生的规律推断死亡时间,而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在法医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迄今仍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采用较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法医学研究现状.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变成可供晚期死亡时间推断精确量化的标准与指标,还有待于今后国内外法医学者进一步的努力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大鼠死后心肌肌红蛋白m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Mb)mRNA的降解规律,探讨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在25℃±1℃,65%~70%温湿度控制系统下,通过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死后心肌MbmRNA在体保存和离体保存条件下各相应时间段的含量变化,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鼠死后心肌MbmRNA随死亡(离体)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且与死亡(离体)时间呈线性关系,但在体保存要比离体保存降解慢。结论:MbmRNA的降解呈时间相关性,在体与离体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并不完全一致;MbmRNA有望用于推断较早期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看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mRNA上不同位点降解速率的规律性及其用于晚期死亡时间推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在死后较长时间内仍能检测出扩增产物的大鼠脑顶叶皮质,对GAPDH mRNA的6个不同位点进行不同时间点(死后即刻、1 d、5 d、9 d、12 d)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监测,这些位点依次分布于GAPDH mRNA的5′~ 3′端.结果 用Ct值表示,并将所得数据及其比值(GAPDH mRNA 1~GAPDH mRNA 5与GAPDH mRNA 6的比值)与死亡时间(PM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各位点GAPDH mRNA均与死后经过时间有相关性,但不同位点的mRNA降解速率不同.GAPDH mRNA 1~GAPDH mRNA 3的斜率为1.577、1.596、1.553,这3个位点的降解速率基本相同.GAPDH mRNA 4~GAPDH mRNA 6的斜率为0.936、0.892、0.829,这3个位点的降解速率基本相同.但后3个位点mRNA的降解速率要慢于前3个位点(P<0 05).以GAPDH mRNA 6作为外标,GAPDH mRNA 1~GAPDH mRNA 3与其的比值同PMI之间有相关性(R2=0 898,0 871,0 879),而GAPDH mRNA 4和GAPDH mRNA 5与其的比值同PMI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同一组织中看家基因GAPDH的不同位点存在降解速率的差异性.选取降解速率慢的靠近3′端的位点作为引物,可能更适于研究晚期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死后家兔玻璃体碱性磷酸酶(AKP)和γ一谷氨酰转肽酶(γ一GT)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PMI)的相关性,寻找一种推断PMI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酶动力学比色法检测在25~30℃和10~15℃下死后即刻至54h之间玻璃体液AKP和γ一G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从死后即刻至54h之间发现,死后一定时间内,两种酶活性降解均存在平台期,平台期后AKP、γ一GT活性迅速下降,并逐步降解趋于零。经统计学分析,家兔死后两种酶活性与PMI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在0h~54h内两种酶活性的降解规律可作为推断PMI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血钾水平对大鼠窒息后死亡时间的影响,探讨血钾在心搏骤停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3组,采用速尿腹腔注射致低钾为低钾组和腹腔注射氯化钾致高钾为高钾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监测各组实验前、窒息前、死亡时刻的血钾水平,记录死亡时间,比较各组大鼠死亡时间的差异。结果低钾组在速尿注射后40min血钾水平明显下降,高钾组在腹腔注射氯化钾后40min血钾显著升高。低钾组死亡时间较高钾组显著延长(P〈0.05),而低钾组与对照组间及高钾组与对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钾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的负面影响要高于低血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鼠死亡后不同时间胃和阑尾组织中h-CD含量的变化,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h-CD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其组织差异性。方法:选取72只健康成年昆明小鼠,采用机械性窒息致死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置于4℃冰箱和25℃人工气候箱中,并于死后0、24、48、72、96、120 h提取胃及阑尾组织,采用免疫印记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h-CD的含量,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h-CD的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②不同温度条件下,胃和阑尾组织中h-CD的降解速度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h-CD在25℃组降解速度快于4℃组(P〈0.05);③h-CD的降解速度在胃和阑尾组织中存在组织差异性,在阑尾组织中的降解速度较快(P〈0.05)。结论:h-CD的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而降低,其降解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温度升高,降解速度加快,且胃和阑尾组织中h-CD的降解速度具有组织差异性,其在阑尾组织中的降解速度快于胃组织中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肾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mRNA降解情况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40只Wistar大鼠断颈处死,置于20℃温控系统内,利用一步法荧光标记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肾管家基因HGPRTmRNA在死后即刻至36 h降解情况。结果:在死后即刻至32 h大鼠肾组织均可检测到HGPRTmR-NA,且其扩增产物呈规律性下降趋势。结论:大鼠死亡后肾HGPRTmRNA降解与PMI负相关,可为PMI推断提供一种新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特定条件下,利用彗星试验测定SD大鼠死后6 ~ 48 h肾脏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65377;【方法】 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65377;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置于25.1 ℃(广州地区近5年10月份平均气温)培养箱中,分别于065380;665380;1265380;2465380;3665380;4865380;60 h取大鼠肾脏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彗星试验,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采集相关参数(Comet 4.0)并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65377; 【结果】 死后6 ~ 48 h, SD大鼠肾脏细胞DNA碎片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增加,尾长在死后各时间点依次呈明显的增长趋势,Oliver尾矩和尾DNA随死亡时间的延长,亦有一定的增长趋势,60 h未能测出65377;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各时间点彗星尾长均数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 0.01);彗星尾矩均数在死后6 h和1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4 h和36 h彗星尾矩均数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尾DNA均数在6 h,12 h,24 h三个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但与36 h,48 h尾DNA均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65377;【结论】 SD大鼠肾脏细胞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增加,彗星试验技术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6537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大鼠死后脾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一般规律,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建立大鼠死亡模型,在死后27h内,每隔3h取脾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用共聚焦显微镜摄取彗星图像,应用彗星图像分析软件(IMI1.0)进行图像分析,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死后,脾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了明显的彗星形拖尾,其尾长(TL)、尾矩(TM)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0~15h)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二者均与死亡时间(PMI)呈现一定的相关回归关系。结果: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彗星图像分析软件为SCGE的结果分析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在电击伤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含量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法医学上电击伤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电击损伤模型,电击伤组于电击后0、1、2、4、8、12 h和1、2、3、d麻醉抽取5 ml心室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CK和LDH酶活性.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击伤后大鼠血清中LDH和CK酶活性出现动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反映出电击损伤发生的时间,LDH活性在电击损伤早期(电击伤后4、8、12 h)明显升高,CK活性在电击伤后8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结论:电击伤后血清中CK和LDH含量变化,可以为电击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不同氧浓度下吸氧时间长短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263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吸氧的早产儿进行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出生体重等指标的检测和记录,定期进行详细眼底检查。对病变程度进行分级,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氧浓度吸氧时间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平均氧浓度在30%情况下,吸氧时间7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3%,7d为20%。平均吸氧浓度40%情况下,吸氧时间7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11%,7d为35%。平均吸氧浓度大于50%,吸氧时间7d视网膜病变发病率52%,7d为65%,吸氧浓度及吸氧时间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正相关。结论在相同吸氧浓度下,吸氧时间长短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吸氧浓度越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在体和离体两种情况下的降解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异同,探讨死后经过时间的推断方法. 方法 以大鼠心肌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不同死亡(离体)时间内大鼠cTnI的含量,观察其与死亡(离体)时间的关系并比较这两种关系间的异同. 结果 大鼠cTnI的含量随死亡(离体)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与死亡(离体)时间的对数值均呈近似的线性关系,但在体情况下要比离体情况下降解慢. 结论 cTnI有望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cTnI在体与离体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大鼠蛛网膜下腔内注入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其行为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内间断注射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12 h对其神经行为学和脊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讨罗哌卡因的神经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改良Yaksh法蛛网膜下腔内置入microspinal导管至脊髓腰段后,随机分为5组(n=6):N组(对照组)经microspinal导管注入0.9%氯化钠0.12 mL/kg,每间隔1.5 h 1次,共8次;A,B,C和D组4组注药方式和体积同N组,注入药物分别为0.25%,0.5%,0.75% 和1.0%罗哌卡因。注药前和第1 次注药后12 h测定双后肢热刺激回缩阈值 (poster paw withdrawal latency to heat stimulation,PWHL)、机械刺激回缩阈值(poster paw withdrawal latency to mechanical stimulation,PWML),并进行运动功能 (motor function,MF )评分。测定神经行为学的各项指标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A,B,C,D 4组注药后30 s内双后肢麻痹;10~60 min双后肢肌张力恢复,其中A组大鼠在注药后10,20 min的MF评分与B,C,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大鼠双后肢肌张力恢复最快;而B,C组大鼠在注药后20 min的MF评分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D组大鼠双后肢及张力恢复最慢,B和C组介于A和D组之间。实验组各组(A,B,C,D组)与对照(N)组比较,双后肢PWHL和PWML的最大效应百分比(percent maximum possible effect, %MPE)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镜结果显示,N组和A组脊髓超微结构正常;B组线粒体、内质网轻度水肿;C组脊髓髓鞘纤维板层结构疏松,轴索肿胀,局灶变性;D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核膜皱缩,线粒体空泡样变,内质网肿胀严重,局灶性脱髓鞘改变。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内间断注射0.5%,0.75%,1.0%罗哌卡因12 h可使其脊髓超微结构产生浓度依赖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