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在心脏外科进行手术干预的49例PDA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27例, 女22例;均为胎龄<28周的早产儿, 平均出生胎龄为26+5周, 胎龄范围为24+5~27+6周;多胎妊娠占38.8%(19/49);出生体重为(930±148) g;术前超声评估PDA直径为(4.0±0.8) mm;术前约有1.6次药物治疗疗程。观察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的早期预后、住院期间病死率、手术相关并发症, 比较术前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脱离氧疗的时间等, 总结PDA结扎术治疗超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的手术时间为(52±16) min, 手术时平均日龄为42.4 d, 手术时平均体重为1.68 kg, 术前PDA直径的中位数为3.8 mm, 出院时平均纠正年龄为42+6周, 出院时平均体重为3.47 kg。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所有患儿术后无残瘘, 均达到即刻闭合。2例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减少早产儿PDA 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住院治疗的136 例诊断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的早期早产儿(胎龄≤ 32 周)设为病例组,按1:1 的比例从同期住院的早期早产儿中按匹配病例对照原则抽取136 例无hs-PDA 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及胎龄。收集可能与PDA 发生有关的新生儿基本情况、母亲孕期及围产期情况等资料,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PDA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及低出生体重与hs-PDA 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OR=2.368)及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OR=0.996)是hs-PDA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及生后24 h 内血小板计数减低会增加早期早产儿hs-PDA 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陈丹  毛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32-1038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手术治疗PDA 的经验。方法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断为PDA 并行手术治疗的早产儿19 例为手术组,同期未行手术治疗的19 例PDA 早产儿为非手术组。分析两组在病史因素、临床因素、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从术前准备及手术结果方面分析手术治疗的特点及临床效果。结果 非手术组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大于手术组(PP1.3 及导管直径的平方/出生体重(d2/BW)比值>9 mm2/kg 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手术组(PPP>0.05)。结论 对有临床症状且内科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无好转的早产儿PDA,外科结扎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出生48h后进行超声检查诊断PDA的患儿为病例组,按2.5∶1的比例从动脉导管关闭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对照组。将两组早产儿的产科合并症、宫内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生后干预及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组96例,对照组25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用药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及生后干预与PDA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等级效应分析显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PDA发生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感染和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是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为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2.183、2.935和0.806),P均<0.05。结论本研究中,早产儿PDA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合并感染及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物实验表明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舒张动脉导管的作用。研究假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可能与需手术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比例较高有关。方法分析62个德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收治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g或胎龄<29周)。患儿按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组。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提供监测及干预治疗的建议。方法  86例胎龄 2 8~ 3 6周、无呼吸机治疗 (未用或已停用 )的早产儿 ,出生 2~ 5d行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诊断为PDA的早产儿动态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生后 3~ 4d超声心动图诊断PDA 2 2例 ,胎龄 (3 3 .1± 2 .0 )周。生后 8.5d 2 0例复查 ,16例动脉导管自行关闭 ;4例PDA早产儿经治疗 ,动脉导管关闭 2例 (1例吲哚美辛 ;1例动脉导管再开放 )。最终遗留PDA 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出生体质量越低 ,PDA发生机率越高 (χ2 =2 .890 7 P =0 .0 891) ;生后窒息及严重疾病增加PDA发生的危险性 (χ2 =4.3 72 9 P =0 .0 3 65 ;χ2 =11.65 90 P =0 .0 0 0 6)。PDA存在使早产儿左心房 /主动脉根内径比值增高 (1.0 8± 0 .18vs 1.0 0± 0 .0 7 P =0 .0 48) ,心功能良好。结论 平均胎龄 3 3周、平均日龄 3d、一般状况较好的早产儿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机率 2 5 .6% ,85 %早产儿PDA可自行关闭。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严重疾病及症状性PDA发生或持续均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不同类型新生儿肺动脉闭锁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共19例为研究对象, 分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两组。采用不同血管途径置入动脉导管支架, 术后1、3、6和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随访患儿基本情况和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9例患儿中12例为PA-IVS, 7例为PA-VSD。两组患儿均为足月儿, PA-IVS组和PA-VSD组患儿出生胎龄分别为(38.8±1.1)和(37.7±1.8)周, 出生体重分别为(3.2±0.4)和(3.4±1.1)kg, 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0±9)和(12±7)日龄,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PA-IVS患儿中, 9例经股动脉途径, 3例经股静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7例PA-VSD患儿中, 2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置入, 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失败, 3例经左颈动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所有患儿术后无血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72例进行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生后第4~5天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将符合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诊断标准的早产儿纳入hsPDA组,按照1∶2匹配非hsPDA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记录早产儿基本特征,检测血常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数据的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和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hsPDA组24例(男16例),匹配对照组48例(男30例)。hsPDA组≥Ⅱ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7%(16/24)比27%(13/48),χ2=10.422,P=0.001]。hsPDA组血小板压积和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0.0021±0.0009比0.0028±0.0009、0.21±0.10比0.32±0.07,t=-3.043、-5.093,P=0.004、<0.01),血小板平均体积大于对照组[(10.3±2.4)比(9.2±2.0)fl,t=2.713,P=0.033]。其他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及诱导剂(胶原、肾上腺素和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低和血小板压积低是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25、3.994,95%CI:1.305~15.689、1.143~13.958)。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具有预测早产儿发生hsPDA的中等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9,最佳预测界值为0.245,敏感度为0.67,特异度为0.86)。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和血小板压积低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聚集功能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价值中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行床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结扎术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地点分为NICU组(8例)和OR(operating room,普通手术室)组(6例),对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情况、术后相关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生,但NICU组术后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O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ICU床旁PDA结扎术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手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具备一定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及消炎痛治疗10年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及消炎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早产儿及患动脉导管未闭例数计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与早产儿体重及胎龄的关系,探讨消炎痛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为5.06%(60/1185),出生体重≤1500克者,其发病率为6.54%(10/155),~2000克者为5.25%(27/514),~2500克者为4.88%(19/389),≥2500克者为3.15%(4/127),各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x2=64.85,P<0.01)。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闻发病率与胎龄无关(x2=0.344,P>0.05)。消炎痛治疗41例,痊愈31例(75.81%)。≤1500克、2000克、2500克及≥2500克等组消炎病治愈率分别100%、90.91%、53.84%和0(x2=13.62,P<0.05),治愈率与胎龄无关。结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闻的发病率及消炎痛对其治愈率随出生体重增加而降低,两者与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胆汁淤积症的112例早产儿(病例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相同数量、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其相近的非胆汁淤积症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了解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结果病例组112例,男女比例2.02∶1;胎龄25~36周,中位胎龄(四分位间距)30(28,31)周,胎龄<32周者占78%。出生体重440~3840 g,中位出生体重(四分位间距)1142(979,1300)g,出生体重<1500 g者占83%。病例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37 d、62 d、5 d、37 d,对照组分别为23 d、45 d、4 d、2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6.1%、15.2%、91.2%,对照组相应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5%、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生胆汁淤积后体重增长速度8 g/(kg·d),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13 g/(k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多见于超早和极早产儿或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胆汁淤积症促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并延长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在动脉导管依赖性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RHS)患儿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伴HRHS,3例为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伴HRHS。以同医院同期行外科Blalock-Taussig(B-T)分流术的9例PA-IVS伴HRHS患儿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U检验。结果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年龄和体重与B-T分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00)]比17(1~142)日龄,U=31.000,P>0.05;(3.8±1.1)比(3.7±1.3)kg,t=0.272,P>0.05]。动脉导管支架组手术时间[(108±7)比(160±49)min]、重症监护时间[(3.4±1.0)比(6.3±4.5)d]、总住院时间[(10.3±1.0)比(26.3±1.0)d]均明显低于B-T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8.692、-7.822,P均<0.05)。动脉导管支架置入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改善(0.723±0.125比0.926±0.005,t=-6.044,P<0.05)。动脉导管支架直径为3.5~4.0 mm,支架长度为16~21 mm。动脉导管支架组患儿无血管损伤、急性血栓、导管痉挛及死亡,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狭窄发生。9例B-T分流组患儿围术期死亡3例。动脉导管支架组3例肺动脉闭锁患儿分别在术后6、9、9个月时行肺动脉瓣切开术及双向Glenn手术。结论对于动脉导管依赖性HRHS患儿,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早期外科B-T分流术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能量管理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生后24 h内收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且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939例, 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BPD组, 计算倾向性评分后按照匹配度优先顺序选择未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计算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总能量、肠内能量、肠外能量、液体总量及单位液体能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进行连续变量、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 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能量、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的关系,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肠外能量与BPD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 并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肠外能量对BPD发生的阈值效应。结果 BP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8.4±1.9)周, 出生体重(1 107±258)g, 男140例(56.0%);对照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9.5±1.3)周, 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出生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PDA如持续存在,不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还是早产儿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早产儿PDA的管理一直是新生儿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湿肺[又称暂时性呼吸困难(TTN)]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99例在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RDS或TTN早产儿病例资料,其中RDS 30例,TTN 69例.99例中男54例,女45例.观察RDS组和TTN组围生期危险因素、呼吸支持、并发症等.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99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1.9±2.2)周;出生体重(1 661 501)g.RDS组和TTN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5±2.5)比(32.0±3.2)周,(1 115 ±415)比(1 660±531)g,t=6.046、5.916,P=0.002、0.001].生后0~2 h内,RDS组和TTN组pH分别是7.25±0.09和7.30±0.01(t=-2.144,P=0.046),氧分压(PaO2)分别为(55±20)和(41 ±2)mmHg(1 mmHg=0.133 kPa,t=2.863,P=0.001),氧合指数分别为(149±58)和(100±9)mmHg(t =3.379,P=0.003).RDS组和TTN组分别有30例和12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0.01).RDS组25例应用有创机械通气,5例应用无创机械通气,TTN组44例应用无创机械通气,25例应用鼻导管吸氧.RDS组和TTN组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分别是14例(46.7%)和4例(5.8%)(P=0.038),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例数分别为19例(63.3%)和9例(13.0%)(P=0.025),发生3度或4度脑室内出血的例数分别为9例(30.0%)和2例(2.9%)(P=0.041),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例数分别为12例(40.0%)和5例(7.2%)(P=0.019).结论 RDS和TTN是早产儿生后早期呼吸困难的主要病因.早产儿RDS的特点是多见于胎龄<30周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酸中毒程度重,有创机械通气应用比例高,并发症多.早产儿TTN的特点是多见于胎龄30 ~34周的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低氧血症程度重,无创机械通气比例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2019—2021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各单位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的出院预后和治疗现状以及3年变化趋势。方法基于CHNN极早产儿队列的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9—2021年CHNN各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63例出生胎龄22~25周的超早产儿。排除出生24 h后入院及转运至非CHNN医院治疗的超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年份分组, 描述不同组超早产儿围生期救治、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治疗情况。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chran-Armitage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进行不同年份间趋势分析。结果 963例超早产儿中男588例(61.1%), 出生胎龄25.0(24.4, 25.6)周, 出生体重770(680, 840)g。出生胎龄22、23、24、25周的超早产儿分别有29例(3.0%)、88例(9.1%)、264例(27.4%)、582例(60.4%)。2019—2021年3年间超早产儿病例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285、312、366例)。母亲产前激素和硫...  相似文献   

17.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生症状性PDA的早产儿22例,出生体质量(1426.59±355.74)g,胎龄(29.95±2.53)周。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 mg/kg,共3次,间隔24 h。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血糖、尿量、胆红素、电解质。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头颅B超。结果经治疗14例(63.63%)PDA关闭,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出生体质量≥1500 g疗效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 g(P<0.05)。3例(13.64%)在PDA关闭后发生再开放。13例(59.10%)患儿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少尿[尿量<1 mL/(kg.h)],均发生于第1次给药后;治疗前肌酐和尿素水平与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45.56%)发生喂养不耐受,经减少喂养量或暂停喂养后均好转。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有一定疗效,且安全,使用方便,但尚需进行早产儿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预测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出生、胎龄≤32周、48 h内超声心动图确定存在动脉导管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监测其临床表现,于生后3 d及5 d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sPDA组及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asPDA)组,分析血清NT-proBNP水平与超声指标的关系,比较两组间相同日龄血清NT-proBNP水平,ROC曲线确定血清NT-proBNP水平预测sPD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共69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其中sPDA组13例,asPDA组56例。血清NT-proBNP水平与动脉导管管径、左房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LA/AO)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0.856、0.713,均 PPCI:0.892~1.000,PCI:0.848~1.000,P结论 NT-proBNP可能是动脉导管分流量的量化指标;生后3 d 及5 d血清NT-proBNP水平的检测均有助于早期预测sPDA。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P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 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 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 d、7 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出生胎龄≤25+6周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主要并发症及转归。方法横断面研究,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出生胎龄≤25+6周的233例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围生期因素、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根据出生胎龄、入院年份分组, 分析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主要并发症、死因及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33例出生胎龄≤25+6周的超早产儿中男134例(57.5%)、女99例(42.5%), 出生胎龄为(24.6±0.9)周, 出生体重为710.0(605.0, 784.5)g。总存活率61.8%(144/233), 存活超早产儿中出生胎龄最小为22+2周, 出生体重最低为390 g。因不积极治疗自动出院41例(17.6%);住院积极治疗的192例超早产儿中死亡14例(7.3%), 因合并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34例(17.7%), 存活出院144例(75.0%)。7年间超早产儿存活率逐年增高(χ2=26.28, P<0.001), 积极治疗后自动出院和死亡逐年下降(χ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