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 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Robert Guthrie医师成功对干血滤纸血片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筛查苯丙酮尿症, 开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 串联质谱开始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 实现了"一种实验检测一种疾病, 到一种实验检测多种疾病"的转变, 增加了检测疾病的种类。近10余年来得益于筛查技术的进步, 新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 治疗方法的持续更新。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既可从分子水平明确突变来源, 又可将新生儿筛查的范围扩大到那些不适合进行串联质谱的患者, 很多基因相关疾病被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有效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筛查质量和保证筛查准确性的前提。二级和多级检测策略, 结合不同的生化以及生化联合基因检测的方法,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 无论靶向还是非靶向, 都具有巨大且广泛的临床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类由于单基因突变导致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数量异常和/或功能缺陷的疾病。PID患者易反复感染, 伴过敏、自身免疫、自身炎症和恶性肿瘤性疾病, 疾病的致死、致残率极高,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目前已知的PID筛查技术包括T淋巴细胞受体剪切环筛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Kappa重排剪切环筛查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串联质谱法筛查腺苷脱氨酶缺陷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 蛋白组学筛查特定的蛋白缺陷以及二代测序技术筛查基因变异。现就目前PID的早期筛查技术进行简要总结, 为日后我国筛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菌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分为慢性胃炎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 提取胃黏膜菌群DNA, 行高通量测序分析, 比较分析两组间α多样性差异和β多样性差异, 比较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57例患儿中慢性胃炎组42例[年龄(9.3±2.8)岁, 男22例、女2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5例[年龄(11.1±3.3)岁, 男9例、女6例]。慢性胃炎组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中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217±50比183±64, t=2.088, P=0.009;218±47比192±76, t=1.566, P=0.016), β多样性指数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相似比分析R=0.304, P=0.028)。主要的菌属中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6个菌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是普雷沃菌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遗传代谢相关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 为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ICH的住院患儿80例的临床资料, 并随访患儿出院后的临床转归。80例患儿中, 女27例, 男53例;发病年龄(39±18) d。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明确病因的患儿为遗传代谢组(44例), 未能明确病因的36例特发性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INC)患儿为INC组。采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生化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结果 1.共纳入80例, 通过高通量测序明确诊断44例, 阳性率为55.0%, 其中希特林蛋白缺陷病(CD)23例, Alagille综合征(ALGS)10例,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 6例,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例, 尼曼匹克病2例, 囊性纤维化1例。2.遗传代谢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180.6(115.5, 271.6)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0.6(37.1, 45.2) s]较INC组[123.3(98.8,...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危害严重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期诊治, 从而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危害。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筛查和相关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 新生儿疾病基因筛查已为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展现了良好前景。本文就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异戊酰基肉碱(C5)代谢异常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串联质谱法筛查为C5增高的3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筛查与临床随访资料。采集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静脉血,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液相捕获技术靶向捕获ACADSB、IVD、ACADM等79个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 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基因的变异信息, 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分类标准进行分级。依据基因检测情况, 将C5增高新生儿分为未检出变异组(11例)、ACADSB变异组(16例)、IVD变异组(7例), 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34例新生儿中16例检出ACADSB变异, 涉及6种变异型, 其中c.461G>A(p.G154E)、c.746delC(p.P249Lfs*15)为新发现的变异型;7例检出IVD变异, 涉及11种变异型, 其中c.118A>G(p.N40D)、c.296-10C>G、c.302A>G(p.Y101C)、c.537G>A(p.M179I)、c....  相似文献   

7.
尿道下裂的全球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二, 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复杂先天性疾病之一。尿道下裂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遗传是尿道下裂的主要病因, 其遗传度约为57%~77%, 但仅约30%的患儿获得了明确的遗传分子诊断。目前, 已知数十个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尿道下裂风险相关, 同时针对部分候选基因进行了小鼠模型研究, 但尿道下裂的遗传病因仍不清楚。本研究就尿道下裂的遗传风险基因、动物模型、分子调控机制以及最新的技术进展进行总结和概述, 以加深对尿道下裂发病机制的认识, 从而为尿道下裂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 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与代谢科4 261 036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 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OTC基因检测确诊。确诊患儿进行饮食和生活管理, 补充瓜氨酸、精氨酸治疗, 长期进行随访观察并评估患儿的生长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确诊OTCD 7例, 均为男性, 2例为新生儿期发病型, 5例为迟发型, 患病率为1.6/100万。除1例无异常临床表现外, 余6例均数次发病, 伴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 其中1例新生儿期发病死亡。患儿新生儿筛查血瓜氨酸不同程度降低, 4例尿嘧啶升高, 其中1例合并乳清酸升高。7例患儿携带OTC基因半合子突变, 6例为错义突变(c.604C>T、c.386G>A、c.779T>C、c.1019C>T、c.594C>G、c.931G>A), 1例为内含子突变(c.514-35C>G), 其中c.594C>G、c.514-35C>G为新发变异。结论浙江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济南地区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生化筛查与基因筛查的发病率及基因变异情况, 调查济南地区人群中MMA相关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统计2011年5月至2022年5月济南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通过串联质谱筛查确诊MMA的患儿, 并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收集6 800例新生儿的足跟血滤纸干血斑完成新生儿基因筛查, 其中4 800例用高通量测序+目标区域捕获技术检测MMAA、MMAB、MMACHC及MMUT基因, 2 000例采用超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目标基因位点捕获技术检测MMA相关8个基因174个目标基因位点。分析MMA的热点突变及相关基因携带率。结果共367 452名新生儿完成串联质谱筛查, 筛查确诊MMA患儿103例(男56例, 女47例), MMA生物化学筛查的发病率为1∶3 567。其中76例获得基因确诊, 检出4种MMA相关基因(MMACHC、MMUT、MMAA、MMADHC)变异。6 800例新生儿完成了新生儿基因筛查, 共3例患儿确诊MMA, 318例患儿携带甲基丙二酸的致病变异, 总携带率为4.68%, 其中MMACHC基因变异的携带率为3.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科诊治的6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资料、基因测序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发育评估。结果 6例患儿中男2例、女4例。4例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Ⅰ型,2例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Ⅵ型伴感音性神经耳聋、脑病及Leigh样综合征。5例患儿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1例为发病后临床诊断。4例患儿尚未发病,2例已发病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和2日龄,均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及呼吸异常等症状。6例患儿尿3-甲基戊烯二酸浓度为22.38~77.09 mmol/molCr,均高于正常切值。检测到2种基因11种变异,其中10种变异未被报道。4例患儿检测到7种AHU基因变异,分别为c.656-2delA、EX5-EX6 Del、c.942+3A>G、c.373C>T p.(R125W)、c.895-3C>G、c.667C>T p.(R223X)和c.894+5G>A,均未报道;2例患儿检测到4种SERAC1基因变异,包括c.54...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分子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是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作用于特定遗传背景下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儿童IBD, 尤其是早发、极早发IBD的发病与单基因缺陷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这类患儿, 及时完善基因检测, 不仅可以明确基因缺陷类型, 而且可以揭示其炎症信号传导通路, 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IBD治疗药物相关的药物遗传学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应答率, 从而影响临床缓解及肠黏膜修复, 因此尽快了解与揭示亚裔人口的自身药物免疫原性, 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患儿在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期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及复发十分重要。总之, 分子诊断在儿童IBD诊治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病因诊断, 对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肺结核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往往同时合并肺外结核, 病原学诊断困难。我国儿童结核病存在诊断和报告不足问题, 缺乏儿童肺结核诊断的最新指南和共识。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和管理, 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儿童结核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核病学专业委员会、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牵头, 在参考国外儿童结核病诊断指南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儿童肺结核的诊断进展和临床经验, 组织国内专家编写了本共识。该共识重点介绍了儿童肺结核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等相关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和流程, 旨在提高儿科医师和结核病诊疗人员对儿童肺结核的认识, 规范儿童肺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部分新生儿黄疸患儿可出现迁延性黄疸, 黄疸消退延迟, 可持续2~3个月。其严重并发症为核黄疸, 表现为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故新生儿黄疸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目前新生儿迁延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来研究发现, 遗传因素与新生儿迁延性黄疸密切相关, 该文就常见的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迁延性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Drav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发育性癫痫脑病, 临床表型多变, 诊断、治疗困难, 相关共患病对患儿及家长的长期生活质量有深远的影响。SCN1A是Dravet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 超过85%的患儿存在SCN1A基因突变。近年来,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病例的积累, 对Dravet综合征的癫痫发作特点、共患病和SCN1A基因突变特点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除常规抗癫痫药物外, 新型抗癫痫药物(大麻二酚、芬氟拉明)亦显示出良好的抗癫痫作用, 有望成为治疗Dravet综合征癫痫发作的二线药物。该文主要对Dravet综合征较为独特的临床表型、SCN1A基因突变特点和新型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法瓦病(fibro-adipose vascular anomaly, FAVA)是一种复杂的良性脉管类疾病,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受累肢体的持续性疼痛和痉挛。由于既往对FAVA的认识不足, 造成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存在较多困惑。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FAVA的认识, 本文对FAVA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为FAVA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更正题录     
中华儿科杂志2024年第62卷第1期刊登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相关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一文, 第57页, "小型冠状动脉瘤(Z 值2.5~<5 mm)12例"更正为"小型冠状动脉瘤(Z 值2.5~<5 mm)1例"。  相似文献   

18.
19.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儿童最常见的重症肺外结核病类型, 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病原检出率低, 早期诊断困难, 且病死率高、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比例高。在参考国内外儿童结核病和TBM相关文献、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儿童TBM的诊断进展和临床经验, 编写了本专家共识。该共识重点介绍了儿童TB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临床分级、诊断标准及流程等, 旨在提高儿科医师和结核病诊疗人员对儿童TBM的早期识别, 加强儿童TBM诊断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GLA基因IVS4+919G>A变异致法布雷病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前瞻性筛查研究。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对宁海县102例法布雷病高危患儿进行筛查, 采用干纸血片试验法, α-半乳糖苷酶活性<2.40 μmol/(L·h)或脱乙酰基三己糖酰基鞘脂醇浓度>1.10 μg/L的患儿接受GLA基因变异检测进一步确诊, 并通过先证者进行家系筛查。以成功确诊的1例法布雷病先证者及家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GLA基因IVS4+919G>A变异致法布雷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儿中共确诊1例罕见的以双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 携带GLA基因IVS4+919G>A变异的9.8岁女性法布雷病先证者。通过家系筛查发现该家系中4例成员(先证者父亲、姐姐、姑表姐、姑表兄)可确诊为法布雷病, 1例成员(五姑母)为变异基因携带者, 其中先证者姑表兄13.2岁, 携带GLA基因IVS4+919G>A变异, 以间歇性双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先证者父亲有膝关节疼痛;先证者姐姐及五姑母有视力下降;先证者姑表姐无明显症状。结论儿童高危筛查及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