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身体缺陷与骨性关节炎发展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调查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膝关节不稳定性,探讨二者间的关系。 方法:纳入诊断性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104例,采用膝关节日常生活活动评估量表衡量膝关节不稳,功能的自我评估采用膝伤和骨性关节炎结果评分,应用计时爬梯试验评估基于体能的身体功能,并进行放射影像学评估。 结果与结论:不同程度膝关节不稳患者的内侧松弛度、外侧松弛度、对线角度、标准化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及爬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不同程度膝关节不稳患者在疼痛、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和膝关节相关生活质量子集得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中,自报膝关节不稳与内侧松弛度、股四头肌无力、内翻对线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经历着慢性疼痛的折磨,寻找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围术期疼痛是以往研究的重点,然而与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肌肉因素,却鲜有研究报道。目的:评估置换前股四头肌超声定量分析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8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麻下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250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相同。于置换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使用超声测量患者术侧股四头肌的厚度和回声强度,以此量化肌肉萎缩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置换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1)250例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其中91例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6.4%;(2)慢性疼痛组及非慢性疼痛组患者的置换前运动时疼痛评分、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股四头肌厚度、回声强度及置换后急性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置换前股四头肌厚度是置换后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软无力,综合治疗辅助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目的:用等速肌力测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变化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康复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筛选Ⅱ期及Ⅲ期3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判定膝关节的功能情况,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测定治疗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状况;对Ⅱ期及Ⅲ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最少1个月的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性肌肉收缩运动及口服塞来昔布并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综合治疗,测定治疗后的膝关节肌肉功能状况,随访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与健侧相比,Ⅱ期及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峰力矩与作功量在60 (°)/s测试及180 (°)/s测试时,患侧肌力明显下降(P < 0.05)。经综合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明显增加(P < 0.05),而标准目测类比量表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 < 0.05),患侧肌力明显增强(P < 0.05);且治疗后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肌力与健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综合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膝腘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在60 (°)/s测试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180 (°)/s测试测试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通过肌肉功能锻练配合有效的止痛、营养关节药物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肌肉力量,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 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症状及病变阶段与膝关节伸、屈肌群肌力的相关性,探讨KOA患者肌力训练的关键肌群。方法社区募集健康老年人、单膝KOA患者、双膝KOA患者共99位志愿者,应用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WOMAC评分、6 min步行测试、CS-30测试,分析志愿者膝关节伸、屈肌群峰力矩与KOA症状、全身有氧运动能力、关节功能等的相关性。结果单膝KOA组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显著低于健侧。双膝KOA组患者症状严重侧和症状较轻侧膝关节伸、屈肌群等速峰力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膝KOA组患者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显著低于健康组。KOA患者膝关节伸、屈肌群等速峰力矩与CS-30测试、6 min步行测试均呈正相关,均与年龄呈负相关;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与WOMAC评分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项呈负相关。结论膝关节伸、屈肌群均与KOA相关,KOA康复过程中不仅需重视股四头肌等伸肌群的训练,而且要兼顾腘绳肌、腓肠肌等屈肌群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 方法:应用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伸膝装置应用解剖及其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髌骨软组织平衡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2例新鲜、80例固定成人膝关节标本伸膝装置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髌前三层不同走向的纤维膜性结构包被伸膝装置。股外侧肌腱、股内侧肌、股最内侧肌与股直肌腱分别成33.50°±6.19°、54.5°±8.20°、78.60°±8.52°角。矢状面股直肌腱与髌腱成12°(3°~20°)夹角。股四头肌腱扩张部向下扩展形成髌内、外侧支持带(MPR、LPR)。内侧髌股韧带(MPFL)长(47.60±5.59)mm,宽(19.70±6.13)mm。膝关节肌为独立肌肉,是膝关节重要的滑移装置并维持髌骨内侧稳定结构。结论:TKA术中髌骨软组织平衡,关键在于准确分层缝合股最内侧肌止点和MPFL,必要时松解髌骨外上角股外侧肌腱或LPR。术中防止膝关节肌内侧束撕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膝周脉冲射频联合醋氯芬酸分散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是否使用膝周脉冲射频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比两组的膝关节功能、疼痛递质介质、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esterm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膝部评分系统(Lyshom Knee Rsting System,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递质介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膝周脉冲射频联合醋氯芬酸分散片能有效降低膝骨关节炎疼痛,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 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 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时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VMO时域指标有统计学差异,伴髋内收时RMS、IEMG指标值较高,说明伴髋内收时VMO的肌肉募集增强。结论 坐位伸膝动作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VMO肌电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VL、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背景: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在解放军第306医院推广应用2年,积累了一些临床数据。 目的:通过分析证实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的稳定性及适合临床医疗实践的可能性。 方法:纳入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5例,患者分为治疗前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组和随访6个月组3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将应用该量表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与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相比较,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膝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进行拟合优度分析。 结果与结论:量表对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与患者关节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随访6个月时患者总体经该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患者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结果与HSS评分相当。该量表评分在治疗后3,6个月时患者总体评估均Ⅰ级以上改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下降超过30%。在WOMAC疼痛评估项及生理功能评估项中,随访6个月时显著优于治疗前(P < 0.05);随访3个月时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与相关疼痛程度减轻相关;且伴有功能和关节僵硬的评分显著改善。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最终获得4个维度22个评估项目,拟和优度分析证明,该量表的拟和优度良好,具有科学性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均可重建交叉韧带和膝关节后外侧角。 目的:分析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的效果。 方法:将2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加强重建后外侧角韧带;对照组仅采用自体组半腱肌、股薄肌一期重建前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Lysom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实验组患者在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时无与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相关的过伸位膝关节不稳感,未发现行走时膝关节内甩;关节活动度屈曲100°~135°,伸直0°~10°。对照组中3例在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时无与膝关节后外侧不稳相关的过伸位膝关节不稳感,4例行走时出现轻微膝关节内甩;关节活动度屈曲104°~130°,伸直0°~10°。说明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后外侧结构损伤,能够恢复膝关节后外侧与前后方的稳定性,较单纯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强度聚焦超声波(Focused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FLIPUS)与微波对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膝关节结构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3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所有患者均接受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联合微波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FLIPUS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膝关节结构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第3 d、第6 d及第10 d后,观察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0 d后,观察组膝关节结构功能中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奎森功能演算指数(Lequesne index,LI)量表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LIPUS与微波应用于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患者可有效缓解其疼痛症状,提高膝关节结构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治疗膝关节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分析两种术式治疗膝关节炎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治疗优良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评分(VAS)均显著降低,髌股关节功能评分(Kujala)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WOMAC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Kujal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以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以上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前其应用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内侧髌旁和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82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1膝)和对照组(39例41膝),治疗组采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其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直腿抬高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的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1周、6周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下肢股四头肌存在变异现象,为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常规下肢股前区行层次解剖,在分离股四头肌各肌腹时,其间发现1块羽状肌。该肌具备肌的一般形态,由肌腹和肌腱构成。近侧的肌腹位于股中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其外侧为股外侧肌,内侧为股中间肌;肌腹呈羽毛状,肌腹上部与股外侧肌肌腹融合,肌腹下部与股外侧肌肌腹分离;肌腱走行于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肌腱下端到达髌骨上方时与股四头肌肌腱融合。该肌肌腱长19.58 cm,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下肢髋膝周肌力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通常是针对髌股关节痛较为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但其所起的干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明确肌力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髌股关节痛患者疼痛、下肢功能和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37例髌股关节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肌力训练结合电刺激组(试验组)19例,单纯肌力训练组(对照组)18例,进行为期6周、每周3次的干预训练。干预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和膝前痛量表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等级和功能水平,应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跑步测试时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以重复测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组别*时间)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较干预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减小(P <0.001),膝前痛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P试验组<0.001,P对照组=0.001);且试验组膝前痛量表评分在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跑步测试中的膝最大屈曲角度(P=0.011)、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P <0.001)、内旋力矩峰值(P=...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倒走:又称倒行、倒退走、退步走。同正走相反,倒走是一种反序运动,是康复训练和疾病辅助治疗的一种常见方法。研究表明,倒走可以通过影响股内侧肌斜/股外侧肌的活动率而减轻女性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症状。同时,倒走对提高下肢本体感觉、步态协同作用和改善肢体平衡有很好的作用。异质性评价:由于纳入同一个Meta分析的所有研究都存在差异,这种不同研究间的各种变异,称之为异质性。这些变异主要是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干预措施、结果测量上的变异。异质性评价是Meta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Meta分析结论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背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倒走可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被用来进行膝骨关节炎的康复及辅助治疗,但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系统地回顾和量化倒走对膝骨关节炎影响的科学证据,明确倒走对膝骨关节炎的作用。 方法:在中英文电子数据库(PubMed、CINAHL、Embase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进行倒走相关文献的检索,筛选随机对照实验,采用Meta分析来评估倒走对膝骨关节炎的影响。共有7篇文献,231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与结论:①Meta分析发现:倒走配合传统治疗较单纯传统治疗可更好地减轻疼痛[MD=-1.05,95%CI(-1.46,-0.63),P=0.000 1]、改善膝关节功能[SMD=-0.98,95%CI(-1.33,-0.64),P < 0.000 01]、增强股四头肌肌力[SMD=1.07,95%CI(0.52,1.63),P=0.000 2]和提高活动能力[MD=-0.41,95%CI(-0.67,0.16), P=0.001];②倒走与正走对膝骨关节炎WOMAC评分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SMD=-0.43,95%CI (-0.94,-0.08),P=0.10];③Meta分析表明,倒走配合传统治疗比单纯传统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而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配合倒走和正走对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评分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这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ORCID: 0000-0002-1204-679X(陈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标准等长收缩(standard isometric contraction, SIC)与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aximum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应用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肌电标准化的重测信度。方法 采用无线肌电测试系统收集KOA患者患侧腿在慢跑、SIC测试和MVIC测试时臀大肌、半腱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电数据。使用组内相关系数和95%置信区间评估重测信度。结果 KOA患者执行SIC测试时7块肌肉的重测信度均较好,执行MVIC测试时5块肌肉重测信度一般,2块肌肉重测信度较好,7块肌肉在SIC测试中的重测信度均高于MVIC测试;KOA患者慢跑时7块肌肉经SIC标准化后的重测信度均高于经MVIC标准化的重测信度,且股直肌经SIC标准化后的重测信度显著高于经MVIC标准化的重测信度。结论 对于KOA患者,SIC是一种比MVIC更为可靠的表面肌电标准化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在膝关节镜下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半腱肌与股薄肌肌腱重建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1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半腱肌与股薄肌肌腱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治疗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膝关节镜下半腱肌与股薄肌肌腱重建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切开术治疗,可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