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纯中医规范化综合治疗短病程突发性聋(简称突聋)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516例采用纯中医 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短病程突聋住院患者(中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 《中国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多中心临床 研究》的1 024例患者(西医组)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患者性别、耳别、年龄、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伴随症状(耳鸣、 眩晕、耳闷)及中医证型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与西医组相比,中医组低频下降型占比较低,全聋型占 比较高,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而疗程缩短近 2/3(12.60 d vs 30.00 d)。(2)疗效分析:中医组 516 例患者中,痊愈 175 例,显 效 121 例,有效 90 例,无效130例,总有效率为74.80%,与西医组1 024例相比,无论总体疗效还是按听力曲线分类统计疗 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听力曲线类型与突聋疗效关系密切(P<0.001),低频下降型疗 效最好,全聋型疗效最差;耳聋程度越轻,痊愈可能性越大(P<0.001);无眩晕者疗效优于伴眩晕者(P<0.001);青少年患 者疗效较中老年好(P<0.05);中医证型与疗效无关(P>0.05)。【结论】 纯中医规范化综合治疗短病程突聋疗效较好,与西医 常规治疗相比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听力曲线类型、耳聋程度、是否伴随眩晕及年龄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暴聋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暴聋(突发性聋)患者治疗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暴聋患者,共642例(660耳)。其中,纳入暴聋临床路径的543例(556耳)患者为路径组,未纳入暴聋临床路径的99例(104耳)患者为非路径组。比较路径组与非路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和住院满意度,评价2组患者的不同听力曲线分型(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聋型)疗效及其整体疗效,观察听力曲线分型、听力损失程度、发病后干预天数及发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结果】(1)整体疗效:路径组的总有效率为46.58%(259/556),非路径组为49.04%(51/10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听力曲线分型疗效:路径组的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68%(84/114)、35.48%(11/31)、40.74%(110/270)、38.30%(54/141),非路径组分别为56.25%(9/16)、75.00%(3/4)、42.00%(21/50)、52.94%(18/34);组间各听力曲线分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路径组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非路径组,住院满意度明显高于非路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不同听力曲线分型的疗效存在不同(P<0.01),其中以低频下降型的疗效为最好,总有效率达71.54%(93/130);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疗效存在不同(P<0.01),随着听力损失增加,总有效率逐渐下降;不同发病年龄段的疗效存在不同(P<0.01),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总有效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发病后干预时间的疗效存在不同(P<0.01),随着发病后干预时间的延长,总有效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暴聋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可以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质量,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住院满意度,但在疗效上路径组与非路径组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期接受西药治疗对中医规范化治疗突发性聋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71例(371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入院前在外院接受过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溶栓剂、神经营养药等西药治疗者归入A组(181例),未接受过西药治疗者归入B组(190例)。2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中医规范化治疗,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及疗效的差异。【结果】(1)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听力下降曲线类型分布、耳聋程度、眩晕伴发率和疗程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经过中医规范化治疗后,B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6.32%(50/190)、64.21%(122/190),A组分别为14.92%(27/181)、45.30%(82/181);组间比较,B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期接受过西药治疗无效者,使用中医规范化治疗仍有一定疗效,但西药的使用可能降低中医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易损伤脾胃、加重失眠,改善微循环类药易致出血及耗气伤血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耳三针联合鼓膜按摩治疗突发性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耳三针针刺联合鼓膜按摩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2周后,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程度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3%(28/30),对照组为76.67%(23/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TH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TH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耳鸣程度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耳鸣程度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三针联合鼓膜按摩治疗突发性聋伴耳鸣,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听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冯毅  裴音  盖建青 《北京中医药》2005,24(6):365-367
目的观察针刺"通窍聪耳法"治疗病程在60 d以上的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疗效.方法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针刺治疗前后不同病程的患者听力损失及临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初诊时听力曲线及病情等级对疗效的影响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听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88.46%,愈显率43.00%;病程在3年以内者与3年以上者比较,P<0.05;风邪外犯、肝火上炎、肝阳上亢3型与气血亏虚、肾精亏损2型比较,P<0.05;轻中度与重度、极重度比较,P<0.05;平坦型、上升型、其它型与全聋型下降型比较,P<0.01.结论针刺治疗病程在60 d以上的神经性耳聋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引气归元针法联合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引气归元针法联合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连续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的变化情况,包括症状指数(NDSI)及生活质量指数(NDLQI)两个方面,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NDS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NDS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NDS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NDLQI 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NDLQI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NDS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NDLQI总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NDLQI总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NDLQI总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73.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气归元针法联合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相关伴随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饮食及睡眠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医证型与血小板、血脂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73例DME患者(观察组)和3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记录每位患者性别、年龄,同时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阴虚夹瘀证、痰瘀阻滞证4型,记录病程及伴随疾病,检测每位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和血脂参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析2组患者及观察组不同证型患者 PLT、MPV、PDW、PCT、TG、TC、HDL-C、LDL-C 的差异。【结果】(1)73 例 DME 患者中,气阴两虚证 11 例,占15.1%;脾肾两虚证24例,占32.9%;阴虚夹瘀证和痰瘀阻滞证各19例,各占26.0%。(2)不同中医证型的DME患者的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组患者间比较,观察组的 PLT、HDL-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V、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2组的PDW、PCT、T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的各证型患者比较,PLT、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PV、PDW、PCT、TG、T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证的PLT水平和痰瘀阻滞证的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血脂的异常改变与DME的发生发展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血小板、血脂与中医证型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深圳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6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 4 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2.7%(24/33),对照组为46.7%(14/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痛泻要方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具有较好疗效,其疗效优于参苓白术散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治疗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 70.0%(21/3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AMA-14 评分和 PSQ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HAMA-14评分和PSQI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未见异常波动,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的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理焦虑状态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2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36/41)和75.6%(31/41),对照组分别为69.2%(27/39)和53.8%(21/39),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积分和心理焦虑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对心绞痛症状积分和心理焦虑状态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各项实验室安全性指标也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 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性冠心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