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 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 Ⅰ型24例,Crowe Ⅱ型19例,Crowe 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9例9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男4例,女5例,年龄27~48岁,Crowe分期Ⅰ期4髋;Ⅱ期3髋;Ⅲ期1髋;Ⅳ期1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62~24分,平均42.6分。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7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2髋患肢较健侧短5~10mm。Trendlenburg征术前全部阳性,术后阴性8髋,阳性1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87分,平均85.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这一术语已经取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因为它更能准确地反映导致未成熟髋部畸形形成所有范畴。 目的:就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特性、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01/2011-09有关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临床筛查、体格检查、物理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examination, 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检查,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27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判断危险因素包括臀先露和家族史,本病诊断是建立在医生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髋关节的不稳定、双下肢不等长及大腿皮肤皱褶不对称均可出现在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例中;然而步态不稳及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在大龄儿童更为常见。超声波扫描技术检查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然而一旦诊断确立后通常可以用来验证和评估髋关节的发育情况。支具相对于6个月以下的儿童而言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手术适应于超过6个月的患儿保守治疗失败。早期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对于改善治疗结果非常重要,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西藏日喀则地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hip,DDH)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致残率。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随机抽样调查西藏日喀则不同海拔地区5900名0~14岁的儿童,筛查出191名DDH阳性病例,以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DDH与居住地海拔、生产生活方式、双下肢捆绑方式、分娩情况、遗传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西藏日喀则地区DDH平均发病率约32.4‰,单侧高于双侧,右侧:左侧=1:2.06。DDH发病率与居住地海拔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0.0460.05,R=0.8200.8;与生产生活方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0.0480.05R=0.53;与双下肢捆绑方式和臀位产相关性χ~2检验分析显示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藏高海拔地区儿童DDH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居住地海拔高度、双下肢捆绑式包裹、游牧生活方式、臀位产等环境危险因素与DDH的发生有明显关联性,尤其是双下肢捆绑式包裹方式是当地主要的环境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个家系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个DDH家系中的全部成员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运动功能评定、实验室检查及X线拍片检查。结果9代218人聚居的家系,现存145人中DDH的发生率为31.03%,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对称性疼痛,髋屈曲、内外旋、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出现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及畸形而跛行。影像学改变主要以髋臼浅平,倾斜度增加,对股骨头包容不足、股骨头形态失常、关节间隙狭窄呈退行性改变为主。DDH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因素、性别、出生的季节等,家系中双亲或一方为DDH者其子女发生DDH的危险性比非患者双亲高,有一级亲属患DDH者比二、三级亲属者患病的危险性高;女性患病高于男性,冬季出生者高于其它几个季节,但儿童青少年发病率与成人无差异,与家系无血缘关系的迁入者与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发病率也无差异。结论遗传因素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但后天的一些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三维CT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儿童髋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探讨三维CT对DDH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的DDH患儿12例,在三维重建模型上对患儿髋关节的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通过对12例患儿术前髋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观察与测量,患儿平均髋臼缺损宽度为(39.06±3.11)mm,平均髋臼缺损深度为(8.69±0.57)mm。选择缝匠肌骨瓣修补患儿髋臼缺损,术后髋臼缺损皆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三维CT能够从多个方位观察髋关节结构,更直观、更全面的观察到髋关节形态学的变化,在三维CT模型上可直接测量髋臼缺损的大小,更有效的指导手术选择及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于日常生活中步幅及髋关节外展角度大小是否会对坏死股骨头影响认识不多,也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步幅大小及髋关节外展角度对坏死股骨头应力分布的影响。 方法:选取1例男性ARCO 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股骨近段螺旋CT扫描,应用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HYPERMESH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执行计算。 结果与结论:随着步幅的加大(0~60°),外展角度增加(0~10°),股骨近段应力分布改变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提示步幅及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大小能够影响股骨头应力分布,股骨头坏死患者日常治疗生活及功能练习时应减小步幅及外展角。关键词:步幅;股骨头坏死;三维;有限元;外展角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04  相似文献   

8.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成人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最常见病因之一,早期干预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引起髋关节严重畸形,晚期致残率较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治疗晚期成人DDH较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髋臼和股骨近端解剖形态病理性异常使THA手术难度较大。本文就DDH的分型、手术难点及处理策略等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THA治疗成人DDH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9年7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DDH患儿66例68髋,其中男4例4髋,女62例64髋;年龄30~180(90.4±38.2)d。患儿治疗前均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确诊,依据超声检查Graf分型标准分型: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滋养动脉的X线影像学特点,为临床避免骨折误诊提供一定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成人DDH患者髋关节X线片(含下肢全长)资料,163例共244髋,男20例、女143例,年龄 20~69(42±16.14)岁, CroweⅠ型72髋、Ⅱ型58髋、Ⅲ型46髋、Ⅳ型68髋。统计存在股骨滋养动脉影像的X线片,分别在正侧位X线片上观测其在股骨干内走行的方向、长度(D)以及股骨干全长(L),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滋养动脉影与股骨长轴夹角(α),以及滋养动脉远端距离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距离(d)、进入股骨干的位置比(R=d/L),并进行D、R、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244 髋的影像学检查中,98髋(40.16%,95%置信区间33.97%~46.36%)可见滋养动脉影。D为1.22~11.08(4.75±2.21)cm;L为38.83~46.88(42.52±1.90)cm。在正位X线片上与股骨内外侧皮质不相交,侧位X线片上自股骨干后侧进入,向近端前方走行,α为8.20°(5.58°, 12.79°);d为10.82~26.82(19.13±4.09)cm;R为0.26~0.60(0.45±0.09)。 R与D、R与α、D与α之间均存在良好相关性(r=0.673,rs=-0.690、-0.680;P值均<0.01)。结论 成人DDH患者髋关节X线片中股骨滋养动脉影可见率较高,有其固有特点和规律,能为临床工作中骨折线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常见的儿童髋关节发育畸形,该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不同,早期治疗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远期的预后更好,可以减少复发率,减轻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临床上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越来越重要。目的: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解剖学改变及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DDH,Anatomy,X-ray Radiography,CT,MRI,Ultrasound"为英文检索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解剖,X线摄影,CT,MRI,超声"为中文检索词,对PubMed、Springerlink等英文数据库及万方、CNKI等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至2019年12月,排除与文章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5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影像学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已经成为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首选的检查方法,而明确其解剖学改变更有助于临床影像学诊断,常规X射线片能够进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快速筛查;MRI有助于分辨软组织结构以及骨性结构早期信号改变;三维CT能够多角度评价髋臼骨性结构改变,排除了体位因素造成的遮挡;超声同样能够进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并对关节积液更加敏感。所以,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相辅相成,提高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髋臼内陷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 获取1名成人单侧DDH患者双侧髋关节CT图像数据,进一步构建患侧半骨盆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臼杯不同内陷水平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原位组和不同水平内移组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在模拟拔出试验中,原位组最大抗拔出载荷强度为1 166 N;相比原位组,4 mm和8 mm内移组抗拔出载荷强度分别增加了45.8%和57.1%;原位组髋臼假体在步态周期站立位相载荷工况下的臼杯-骨界面最大微动为166.4 μm,内移4 mm及8 mm组相对原位组分别减少了46.2%和62.1%。对于臼杯植入后髋臼周围即刻应力分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步态周期站立位相载荷工况下,原位组髋臼周围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均最小,平均应力随内移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内移4 mm组峰值应力最高。结论 相较原位植入假体,髋臼内陷技术可以提高假体初始稳定性,稳定性和内移程度成正比。但内移程度不足导致骨覆盖面积不足时,臼杯-骨界面边缘应力显著增加,可能会导致假体相关并发症风险的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接受闭合复位术(CR)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和确定该手术的时机选择和影响治疗结局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断的108例DDH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始治疗年龄分为3组:第一组(≤12个月)、第二组(13~17个月)及第三组(≥18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染色体17q21区域的D17S1820附近定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易感基因.方法 根据等位基因的数目(≥5)、杂合度(≥0.70)及多态信息含量(≥0.5),在D17S1820附近选择了11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采用PCR-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103个DDH核心家系的309名成员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 rium test,TDT).结果 D17S810和D17S931因不能提供充足的多态信息,未进行TDT检验.其余9个STR多态位点在103个核心家系中的基因型分析结果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TDT检验结果显示,位于两端的D17S1787和D17S787与DDH不存在传递不平衡,而D17S855、D17S858、D17S806、D17S1877、D17S941、D17S752及D17S790与DDH均存在传递不平衡.将DDH易感基因的区域初步定位于D17S855~D17S790之间约11.70 cM的范围内.结论 17号染色体D17S855~D17S790之间约11.70 cM的区域与DDH有关联,在该区域可能存在DDH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67.88%的DDH与遗传因素有关,32.12%的DDH与环境因素有关.目前有关该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不断发展,但在遗传病因学方面仍未有明确结论.本文就髋关节发育不良候选基因及其定位研究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髋臼中心定位工具在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华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7例(44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24髋),参考定位工具,B组17例(20髋),参考髋臼横韧带,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双侧肢体长度差,术后臼杯外展角、前倾角,以及术后假体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的水平、垂直距离差值。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未出现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下地时间、Harris评分、双侧肢体长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臼杯外展角、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中心垂直距离A组为(21.54±2.32) mm、B组为(22.40±2.23) mm,水平距离A组为(29.42±2.45) mm、B组为(29.85±2.92) mm,重建髋臼的旋转中心距离及其与解剖旋转中心距离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中心定位工具可以在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给术者提供髋臼中心点的参考标志,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选择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时,髋臼侧的处理对假体安放极为重要,髋臼外上方植骨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而如何进行植骨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54-65岁,按Crowe分型2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髋臼侧采用外上方植骨处理缺损增加覆盖,移植骨块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研究经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批件号:2013-006)。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2-4.5年,患肢短缩由术前的(2.43±0.78) cm下降至术后(0.57±0.56) cm,未见切口感染及不愈合发生,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出现;(2)7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P <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术前(P <0.05);(3)影像学检查显示,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在术后三四年间全部降解,移植骨块均与髋臼骨性愈合,未见移植骨块脱落及假体松动,所有病例术后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4)结果表明,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时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和大小,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髋臼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行THR的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45髋);以同期行THR的38例(45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组,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和螺旋CT扫描片上观察髋臼骨囊性变的位置,测量骨囊性变的大小。结果DDH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1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扫描片发现21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髋臼冠状面测定囊变面积为(4.7±5.1)mm2。对照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6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螺旋CT片发现10侧髋臼存在骨囊性变,囊变区面积为(1.3±2.4)mm2,两组间骨囊性变的发生率和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存在高发的骨囊性变。在THR髋臼重建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刮除植骨,否则可能影响到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 PAO)手术同期进行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术的可行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因确诊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行髋关节镜下盂唇修补和PAO术的患者。共纳入157例,男17例,女140例;左髋60例,右髋97例;平均年龄(26.86±7.25)岁。术前及末次复查骨盆平片测量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 LCEA),髋臼指数(acetabulum index, AI),前壁指数(anterior wall index, AWI),后壁指数(posterior wall index, PWI),挤出指数(extrusion index, EI)。术前评估及术后末次复查分别进行i-HOT33评分,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 mHHS)记录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16.99±3.41)个月。盂唇损伤于9:00,10:00,11:00,12:00,1:00,2:00,3:00分别为2例(1.27%),12例(9.45%),80例(51%),135例(86%),152例(96.82%),145例(92.36%)和1例(0.63%)。2例伤口愈合不良,3例会阴部水肿,27例术后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痹,无其他严重并发症。LCEA、AI、AWI、PWI、EI、i-HOT33、mHHS评分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PAO手术同期进行关节镜下盂唇修补可以改善短期内关节功能,并未额外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角度钢板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组48例(52髋)采用角度钢板行开放复位,股骨短缩内翻去旋转截骨术加Salter或Pemberton截骨术式治疗的DDH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2例;左侧26例,右侧18例,双侧4例。患儿手术年龄为2~9岁,平均3.5岁。按Tonnis系统分级:Ⅲ度10例,Ⅳ度38例。结果患儿随访1~4年,平均2.4年,股骨颈前倾角术前测量30°~50°,术中皆矫正至20°左右。股骨颈干角术前140°~160°,术后矫正至125°左右。术前髋臼指数35°~55°,术后矫正至18°~35°。术中行短缩截骨长度0.8~3.0 cm,平均2.0 cm。McKay评分,优35例,良13例。结论角度钢板应用于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