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飞翔  李响  张洪蕊  杨帅 《中国康复》2022,37(8):477-481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肌抗阻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 每日治疗2次, 每周治疗6 d, 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肌厚度(IDT)、呼气末膈肌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 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 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 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共39例)及对照组(共38例)。2组患者均给予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床上被动关节训练、吸气肌训练及床边主动训练等。对比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及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病率,并于拔管前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膈肌厚度分数(DTF)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16.58±5.78)d]、机械通气时间[(201.57±26.67)h]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2.54±6.21)d和(261.12±37.43)h]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ICU-AW发病率(28.2%)较对照组发病率(44.7%)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脱机成功率(87.2%)较对照组成功率(68.4%)明显提高(P<0.05);拔管前观察组患者DTF[(39.38±5.29)% ]较对照组[(26.95±8.69)%)]明显提高(P<0.05)。 结论 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能显著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改善膈肌功能,提高脱机成功率,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超声检测膈肌增厚率对预测机械通气(MV)患者拔管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取重症医学科(ICU)行MV>48 h且准备拔管的54例患者,于自主呼吸试验(SBT)期间以床旁超声测量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和膈肌增厚浅快呼吸指数(DTF-RSBI),同时记录浅快呼吸指数(RSBI)及其他生理指标。采用ROC曲线评价DTF和DTF-RSBI预测拔管成败的价值。结果 36例拔管成功(成功组),18例失败(失败组),成功组患者DTF明显高于失败组,RBSI及DTF-RBSI明显低于失败组(P均<0.05)。取28.50%为截断值,DTF预测拔管的AUC为0.70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80%和61.10%;DTF-RBSI取72.6次/(min·mm)为截断值,预测拔管的AUC为0.90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72.20%。结论 DTF-RSBI预测拔管结果比DTF及传统RSBI更准确,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叩背,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包括咳嗽训练、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体位引流等)。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排痰量、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以及临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训练6周结束后,试验组在训练期间的平均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训练第1周时,两组患者在日均排痰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2、4、6周时,试验组的日均排痰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1、3、6周后,试验组的CP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常规治疗和护理+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和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和护理+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肺功能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膈肌移动度均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呼气峰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均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肺功能指标,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SF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膈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Fugl9-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各组患者呼吸功能、疲劳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MVV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FSS评分[(3.39±0.53)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FSS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FMA评分[(41.82±10.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膈肌训练可明显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疲劳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康复病房患者气管切开状态进行呼吸训练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在某两家医院重症康复病房住院的气管切开患者115例,采取抛硬币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干预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管切开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方法,包括堵管训练、缩唇呼吸、呼吸控制、呼吸训练器训练及咳嗽训练5项。通过呼吸训练器记录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统计两组患者成功拔管例数;观察两组患者堵管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状况。 结果:干预组经过呼吸训练,较对照组拔管例数增加、肺部感染例数减少,干预组康复训练后FVC及IC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在常规人工气道康复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能改善促进患者肺康复,加快患者拔除气管套管、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共60例,每组30例,收集所有受试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数据,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使用膈肌超声评估患者平静呼吸及深呼吸膈肌厚度、膈肌活动度,并计算膈肌增厚率;行吸气肌压力检测:评估患者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结果:脑卒中组及健康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受累侧深吸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率显著下降(P<0.01),非受累侧深吸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率明显下降(P<0.05);受累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