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 通过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查找RA和OP的疾病基因,对两组疾病的基因取交集,将共同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图,使用R软件筛选出PPI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出RA相关基因5 388个、OP相关基因4 587个,取交集后获得共同靶点基因1 899个,PPI网络图显示IL-6、INS、AKT1、TNF、TP53、VEGFA、EGFR等为RA与OP的共同关键基因,GO富集主要与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囊泡、T细胞活化、肽分泌的调节等相关,KEGG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凋亡、Th17细胞分化等。结论 所获得RA与OP的共同关键基因和涉及的信号通路,有助于理解两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相关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颈椎类风湿关节炎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颈椎类风湿关节炎累及枕颈部或寰枢椎的患者行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法 对本组17例颈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按Ranawat分级:Ⅱ级5例、ⅢA级10例、ⅢB级2例),行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4例垂直半脱位(VS)患者和4例难复性寰枢椎半脱位(AAS)患者行枕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9例可复性或复位效果较好的AAS患者行钛缆寰枢椎融合固定术。结果 随访1.5~7.5年(平均3.5年),17例均获骨性融合,1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2例虽无改善但亦无神经损伤加重。结论 早期寰枢椎或枕颈部稳定手术,似可有效减缓颈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炎症破坏过程;同时发现RA病程仍呈进行性,但术后17例患者的齿突周围血管翳较术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患者(均有3~8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史),其中2例拇长伸肌腱断裂,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3例环、小指指伸肌腱断裂,采用环指指伸肌腱与中指指伸肌腱端侧编织缝合,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小指固有伸肌腱;2例中、环、小指指伸肌腱断裂,采用冷冻异体指伸肌腱移植修复。1例拇长屈肌腱断裂,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转位修复。结果术后局部滑膜和肌腱组织送病理检查均显示为慢性炎症伴局灶性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见肌腱再次断裂,优良率为100%。结论多根肌腱同时断裂是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常见特点,手术采用肌腱转位或异体肌腱移植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5.
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在我国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二者之间又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个广泛应用的药物可以同时对两者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将来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药物,笔者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修复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7月的17例(20肩)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病例资料,均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其中肩袖部分撕裂6例(7肩),完全撕裂11例(13肩)。收集并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分析病人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肩关节评分。分析病人术前、术后1年的外展、外旋、内旋等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17例病人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本组术后6个月和1年的UCLA评分分别为(27.15±2.85)分、(30.55±2.11)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3.20±4.07)分、(83.35±3.84)分,与术前相比逐步提升,各个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由术前的(5.95±2.37)分、(7.35±2.13)分改善至术后的(2.20±1.23)分和(2.40±1.43)分,术前肩关节外展、外旋及内旋活动度由术前的77.30°±18.20°、37.25°±10.03°、35.25°±12.74°改善至术后的131.80°±20.22°、47.85°±7.66°和59.40°±1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论是肩袖完全撕裂还是部分撕裂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通过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病人动、静态疼痛及内旋活动度恢复良好;但在肩袖完全撕裂的病人中,术后外展活动度及病人满意度均未见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修复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肩袖损伤能较好地缓解病人疼痛,对于肩袖部分撕裂的病人也能较好地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9.
10.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始终为研究热点.近年许多研究试图从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寻找治疗契机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发现,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口服药物托法替尼(tofacitinib)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内JAK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CD4+T细胞增殖,进一步阻断白细胞介素(IL)-17、干扰素-γ、IL-6、IL-8等细胞因子合成和分泌,抑制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已损伤的软骨组织进一步破坏.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托法替尼能够明显减少RA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尚未发现明显的毒性不良反应.该文就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对RA作用机制、托法替尼治疗机制和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105例RA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矿含量,并同时测定关节功能、X线分期、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抗瓜氨酸肽抗体(CCP)、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105例RA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47%,RA患者中OP组与非OP组比较在年龄(P0.001),病程(P0.01),ESR(P0.05),Ca(P0.05),AKP(P0.01),关节功能(P0.05)均具有显著差异,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及RF、CRP、CCP、P、ASO、X线分期等指标比较无差异。RA患者中激素组与非激素组间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021,OR=4.189,P=0.001)。股骨颈与腰椎BMD比较显示激素组与非激素组间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激素使用小剂量组OP发生较非小剂量组多(P0.01),激素长时间用药组较短时间用药组的OP发生多(P0.01)。RA患者中免疫抑制剂组与非免疫抑制剂组间引起OP的比较无差异(X2=0.536 OR=1.333,P=0.464)。结论 确诊为RA的患者应进行BMD检测,以了解骨矿含量,在RA治疗过程中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45例女性RA患者和45例女性正常人的前臂、腰椎2~4以及股骨颈、Ward区和大转子的骨矿含量,并同时测定握力、关节功能、X线分期、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以健康评估表HAQ积分表示)和血沉、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女性RA患者中除股骨Ward区骨量丢失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测定部位的BMD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5例女性RA患者中发生骨质疏松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更大(P<0.005),关节功能更差(P<0.01),HAQ积分更高(P<0.05),握力更低(P<0.05),CRP更高(P<0.05).女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间BMD及OP发生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骨量丢失较绝经前明显(P<0.05);除桡骨远端外,绝经后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绝经前患者(P<0.05).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年龄:OR=1.085[(1.019-1.156),P=0.011]和关节功能:OR=4.828[(1.368-17.039),P=0.014]为RA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女性RA患者的总体骨量变化与正常人相近,但股骨Ward区的骨量丢失明显高于正常人.其BMD的降低和OP的发生与年龄、绝经和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检测汉族、哈萨克族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Wnt信号通路基因,以期发现不同民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Wnt信号通路上的表现机制是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PCR Array技术对4例哈萨克族和4例汉族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Wnt基因进行检测,筛选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的基因,再选取哈萨克族(试验组)与汉族(对照组)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每组30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外周血进行检测,进一步验证所筛选出的Wnt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21个Wnt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2,P<0.05)。从中选出FZD9、MMP7、Wnt8A、Wnt1和Axin2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验证,发现这5个基因在试验组中均呈现高表达,2组间Wnt8A、Axin2和Wn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萨克族与汉族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比,Wnt8A、Axin2和Wnt1基因存在显著差异,且呈正向倍数变化,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与关节骨质的损坏密切相关,以关节痛、肿、僵、畸形及运动障碍等为表现,是导致身体残疾的关键因素。尽管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原因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还未完全清楚。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是一条经典的信号转导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存在一定关系。现就PI3K/Ak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和以PI3K/Akt为作用靶点的创新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为早期预防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86例RA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两年后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并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6个部位的骨密度。结果22例患者(25.6%)有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质疏松;34例患者(39.5%)表现为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量低下。在随访两年中,桡尺骨远端及前臂的BMD明显下降(P〈0.005);代表局部骨量变化的桡尺骨远端、前臂及手的BMD与代表全身骨量变化的股骨颈、腰椎和全身的BMD有很好的相关性(r:0.599-0.806,P〈0.001)。BMD与疾病活动指标(包括ESR、CRP、HAQ、RAI、DAS、28个关节肿胀指数及ACR功能分级)均无相关性;但多元回归分析示基线RF升高为观察两年后各检测部位骨密度Z值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RF阳性的患者其两年后各部位的Z值均显著低于RF阴性的患者(P〈0.05)。女性在手、桡尺骨远端、前臂的BMD值均低于男性(adjusted R2=0.256-0.398,P〈0.001)。增龄为除了前臂外所有部位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000)。小剂量强的松龙(≤5mg/d)与本组患者的BMD变化无相关。结论骨量丢失为RA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见于女性及高龄患者;前臂局部的骨量丢失高于全身的骨量丢失。RF升高为引起BMD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lis,RA)继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 选取RA患者和正常人群各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检测两组的骨密度值,同时观察RA继发OP组及非OP组的临床症状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60例RA患者腰椎L1-4、髋部的骨密度检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例RA继发OP患者较非OP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42例RA患者HAQ积分更高(P <0.01),关节功能更差(P <0.01),炎症指标更高(P <0.01)。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较正常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RA继发OP患者的HAQ评分、关节功能、炎症指标等较RA骨量正常者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19.
对48例住院期间服用来氟米特(LEF)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良反应的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结果48例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用药,学会自我保健,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提示通过护理干预可使服用LEF的RA患者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多个关节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小关节,病变呈对称性、侵袭性和致残性,发病后期常易造成不可逆转的软骨、骨和其他邻近组织的破坏,最终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甚至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迄今为止,虽然治疗RA的药物很多,但RA仍然无法完全得到彻底根治,究其原因在于RA及其骨破坏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对于RA骨破坏的发病机制及如何治疗显得格外重要。RA骨破坏的发病机制总的来说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失衡导致的,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参与RA关节软骨破坏及骨侵蚀病程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讨论,分别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非编码RNA、信号通路等三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作用造成RA骨破坏的发病机制,以期为RA骨破坏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中医药在预防RA骨破坏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还能保证其安全性。因此,对于RA骨破坏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及研究中医药在其治疗中的作用,为其治疗能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