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保和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muciniphila)变化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40只SPF级6周龄KM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保和丸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参照文献方法,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UC小鼠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美沙拉嗪组和保和丸组小鼠分别按0.1mL/10g鼠重给药,每次给予0.2mL美沙拉嗪溶液(0.065g/kg,每天3次)和保和丸溶液(0.78g/kg,每天2次)灌胃,连续给药7天。计算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RI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粪便菌群多样性,半定量PCR检测各组A.muciniphila细菌变化,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结果药物干预前,各实验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药物干预后,美沙拉嗪组和保和丸组小鼠DAI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和模型组[干预3天:(0.61±0.39)分比(1.33±0.47)分、(1.19±0.41)分,(0.69±0.42)分比(1.31±0.40)分、(1.19±0.41)分,P0.01或P0.05;干预7天:(0.36±0.24)分比(1.33±0.47)分、(0.84±0.31)分,(0.38±0.26)分比(1.31±0.40)分、(0.84±0.31)分,P0.01或P0.05],美沙拉嗪组和保和丸组药物干预后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IC-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条带数量无明显减少,但条带位置变化较明显,保和丸组和美沙拉嗪组带数量明显减少,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半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条带稍明显减少,美沙拉嗪组稍暗,保和丸组亮度明显升高,即A.muciniphila丰度升高,基因全长329bp;病理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隐窝和腺体正常结构被破坏,发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到黏膜层,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保和丸组黏膜损伤程度小,腺体结构破坏较轻,炎性细胞的数量和浸润深度都显著减少。结论保和丸能调节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提高A.muciniphila菌群丰度,可改善UC模型小鼠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木香烃内酯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木香烃内酯低剂量、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DSS法建立UC模型,SASP组及木香烃内酯低、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相应药物7 d,观察小鼠一般状况、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和结肠长度变化;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细菌培养鉴定法比较粪便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ELISA测定血清IL-6、TNF-α、IL-10水平,RT-qPCR检测结肠组织IL-6、TNF-α、IL-10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TLR-4、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结肠黏膜结构损伤严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粪便中大肠杆菌数值明显增多,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IL-6、TNF-α血清和结肠组织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TLR-4、NF-κBp65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木香烃内酯灌胃干预显著降低了UC小鼠DAI评分,明显增长了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效改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值减少,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增加,降低了IL-6、TNF-α的血清水平和结肠组织mRNA表达,升高IL-10水平和mRNA表达,同时降低了结肠组织TLR-4、NF-κB p65的蛋白表达(P<0.01或P<0.05).结论:木香烃内酯对UC小鼠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状态,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抑制TLR4/NF-κB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连提取物小檗碱(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BBR治疗UC的可能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BR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复制UC模型,灌胃给药7 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并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ISCs)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药物治疗后小鼠的DAI评分均下降(P<0.01),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BBR组的D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BBR低、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LGR-5和TERT的含量均升高(P<0.05)。 结论 BBR通过抑制ISCs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维持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稳态,从而有效抑制UC小鼠的结肠炎症,对UC的发生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并探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可能机制。方法 6周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和酒精组(EtOH组)。EtOH组使用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喂养11 d后再给予单次酒精灌胃建立慢性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Ctrl组使用液体对照饲料喂养,并给予等热量糊精灌胃。灌胃后9 h收集血清、肝脏和肠道组织以及粪便样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水平;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βmRNA水平;观察肝脏和肠道HE染色病理改变;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门、属水平物种构成变化。结果 与Ctrl组相比,酒精暴露导致小鼠血清ALT、AST上升(P<0.01),肝脏IL-6、IL-8、IL-1βmRNA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显示酒精暴露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有散在细胞坏死以及炎性浸润;肠道结构欠清晰、腺体萎缩,有炎症浸润。EtOH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单独及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DPP-4抑制剂和SASP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灌胃,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格列汀、SASP、西格列汀和SASP两者联合灌胃治疗,1次/d,连续6d。每天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称量小鼠体质量,观察大便形状,检测大便隐血,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6d后处死小鼠,分离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明显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肠病理损伤明显缓解;DPP-4抑制剂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GLP-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PP-4抑制剂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DPP-4抑制剂对UC小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与SASP联合用药可达到协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补肾化痰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PCOS的相关机制。方法:2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使用来曲唑联合高脂饲料诱导)、中药治疗组(造模结束后连续灌服补肾化痰方混悬液3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性激素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卵巢形态;收集各组小鼠结肠内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肠道上皮黏蛋白2、闭合蛋白1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PPARγ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PARγ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体重、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均升高,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均P<0.01),光镜下卵巢结构符合PCOS病理特征;中药治疗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卵巢结构较模型对照组改善。模型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空白对照组发生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2,KGF-2)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和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C57BL/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中剂量KGF-2(5 mg/kg)组和高剂量KGF-2(10 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小鼠饮用水中均添加3.5%DSS,KGF-2组同时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KGF-2。检测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缩短、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评价KGF-2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肠道渗透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ELISA分析结肠组织匀浆的TNF-α、IL-6、IL-10、TGF-1β、IFN-γ、IL-1β浓度,以探讨KGF-2对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机制。结果  与DSS模型组相比,高剂量KGF-2组结肠DAI显著下降(P=0.021 1),体重减轻明显改善(P=0.017 6),HE评分显著降低(12.17±1.222 vs.7.000±0.632 5,P=0.001 1),FITC-D渗透率显著降低(168.5±27.01 vs.14.62±1.812,P=0.004 7),结肠较长(4.956±0.2583 vs.6.289±0.2157,P=0.001 1);ZO-1 (0.158 6±0.010 51 vs.0.387 9±0.028 64,P<0.000 1)和occludin (0.300 5±0.026 56 vs. 0.445 0±0.056 62,P=0.043 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肠道组织TNF-α表达显著降低(68.93±3.379 vs.40.41±1.576,P<0.000 1),而IL-10 (304.0±21.47 vs. 521.2±49.40,P=0.002 4)和IL-6 (3755±309.8 vs.5 640±418.0,P=0.004 7)的表达显著升高,疗效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KGF-2能够减轻DSS导致的肠道黏膜损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KGF-2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ZO-1和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抑制TNF-α及促进IL-6和IL-10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结肠张力测定,观察水溶性蜂胶(WSP)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损伤的缓解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F级C57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CTRL组)、模型组(DSS组)、蜂胶干预组(WSP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每组6只。除CTRL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自由饮用2.5%DSS 7 d复制急性UC小鼠模型。对各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量结肠长度,HE法检测结肠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经Power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各组小鼠结肠张力及其Ca2+量效收缩度。结果:与CTRL组相比较,DSS组小鼠体质量降低,DAI评分升高,结肠明显缩短,结肠黏膜损伤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较多,血清中IL-6、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P<0.05),结肠平滑肌收缩力下降、频率加快(P<0.01),对ACh和KCl刺激的敏感性降低,Ca2+量效收缩度降低(P<...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牛初乳(BC)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肠炎模型,监测小鼠体重、肠炎评分;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牛初乳对小鼠肠炎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监测肠道菌群中常见微生物的含量。结果显示DSS组小鼠体重降低,肠炎评分升高,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明显,肠道内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与DSS组比较,BC+DSS组小鼠体重上升(P<0.01),肠炎评分降低(P<0.01),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显著缓解,三种微生物含量均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这表明牛初乳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全肠道菌群移植,是否对正常小鼠回肠肠道微环境的影响更显著。【方法】将14只6月龄无特定病原体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全肠道菌群,移植至6只混合抗生素处理过的同月龄同背景正常C57BL/6J小鼠肠道内,移植14 d后再定殖14 d,观察小鼠回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回肠和结肠菌群。【结果】AD小鼠全肠道菌群移植到正常小鼠后,病理分析表明仅回肠组织出现粘膜层破坏和隐窝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测序分析发现,仅回肠菌群的种类数量(P<0.01)、Chao1指数(P<0.01)和Simpson指数(P<0.01)降低且菌群组成和AD模型小鼠更相似。【结论】AD模型小鼠全肠道菌群移植对正常小鼠回肠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显著高于结肠菌群,同时导致回肠粘膜的病理损伤,表明回肠肠道微环境可能和AD的发生发展关系更加密切,与“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高度切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恒古骨伤愈合剂对db/db小鼠血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组;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含量,使用16S rDNA技术分析小鼠肠内容物菌群变化及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恒古骨伤愈合剂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P<0.01)、血清糖化血红蛋白(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P<0.01),升高胰岛素含量(P<0.01);恒古骨伤愈合剂增加db/db小鼠盲结肠有益菌丰度,降低害菌丰度,其中马文氏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P<0.01);恒古骨伤愈合剂抑制了db/db小鼠菌群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鞘脂代谢、半乳糖代谢的降低及赖氨酸降解、硫中继系统、丙酸代谢的升高(P<0.05)。结论 恒古骨伤愈合剂具有降血糖功效和调节db/db小鼠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PMPs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PMPs)、DSS模型组(n=10,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n=15,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PMPs)。收集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制备PMPs悬液。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构建结肠炎模型,连续7 d腹腔注射PMPs,每天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标本,HE染色计算小鼠病理组织学评分(HI)评估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结肠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citH3)及游离DN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Ps组小鼠结肠黏膜水肿、上皮结构破坏严重、炎细胞广泛聚集,总体HI升高(P<0.01);PMPs组小鼠结肠组织匀浆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络通经”针法调节痴呆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肠道SCFA代谢的机制研究。方法 SAMP8小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对照组、原络通经组、百会针刺组,每组6只;以SAMR1同品系正常小鼠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治疗后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β1-42和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表达情况,16S rRAN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时间显著增加,原络通经组和百会针刺组逃避潜伏时间显著减少,且原络通经组改善更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脑组织Aβ1-42和APP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原络通经组和百会针刺组基因表达显著减少,且原络通经组改善更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原络通经组和百会针刺组肠道菌群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黄连素(BBR)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机制。方法 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实验。清洁级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8只应用来曲唑灌胃制备PCOS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PCOS)组、阳性药达英-35(0.2 mg·kg-1·d-1)组和BBR(100·kg-1·d-1)组,每组6只,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4 d。收集小鼠结肠内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称小鼠体质量,观察小鼠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性激素和胰岛素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病理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结肠Claudin-1、Occludin表达;Western-blot检测卵巢组织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PCOS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正常对照组发生变化。在属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OS组布劳特氏菌属、韦永氏球菌属、孪...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片仔癀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8只,采用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方法建立UC小鼠模型。治疗组给予234 mg/kg的片仔癀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测量小鼠的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和形态病理变化情况,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和钙卫蛋白(C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明显减轻,DAI明显增加,结肠明显缩短(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DAI明显减轻,结肠明显变长(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6和CP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中IFN-γ、IL-6和C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片仔癀对UC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降低血清中IFN-γ、IL-6和CP含量可能是片仔癀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苍术挥发油和苍术醇提物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改善作用,为苍术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苍术挥发油(0.185 g·kg-1)组、苍术醇提物(1.107 g·kg-1)组和柳氮磺吡啶(0.250 g·kg-1)组,每组8只。采用自由饮用3.5%DSS溶液建立UC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解剖小鼠后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长度并计算脾脏系数,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6 (IL-6)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阳性表达情况,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7和8天时体质量降低(P<0.05),第4~8天时DAI评分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固肠胶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结肠病理组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固肠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及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应用复制大鼠慢性UC模型,于造模缓解复发期灌胃给药10 d,观察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病理组织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10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I、CMDI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肠胶囊能明显升高血清IL-10水平(P<0.05),降低DAI、CMDI评分(P<0.01)及血清TNF-α水平(P<0.05),促进溃疡修复。[结论]固肠胶囊可通过抑制血清TNF-α表达、促进血清IL-10表达,抑制炎症进展,减轻结肠组织因过度免疫介导作用而导致的肠黏膜损伤而治疗慢性U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UC)中小鼠肠道菌群和M1型巨噬细胞异常激活的关系.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制备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小鼠模型;利用基于16S rRNA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两组小鼠粪便的菌群差异,两组小鼠相互进行粪便菌群移植,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移植前后结肠黏膜M1型巨噬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芍药汤剂及颗粒剂成分的区别,以及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时间飞行质谱仪联用技术(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检测两种剂型芍药汤样品,以MassLynx 4.1软件结合UNIFI软件分析结果。建立UC小鼠模型,随机分组,灌胃给药后,计算体质量下降率、疾病活动状态(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结果] 芍药汤汤剂检出以小檗碱、芍药苷等为主的25种成分,颗粒剂检出以小檗碱、白杨黄素等为主的27种成分,两种剂型共同检出芍药苷、小檗碱等13种成分。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体质量下降率、DAI指数、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P<0.001);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01,P<0.01),血清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01),IL-10含量明显上升(P<0.05)。与颗粒剂比较,汤剂可明显降低体质量下降率(P<0.05)。[结论] 两种剂型芍药汤共同检出以芍药苷、小檗碱为主的13种成分,均对UC模型小鼠肠道炎症有明显改善作用;与颗粒剂相比,汤剂在改善小鼠体质量下降和保护结肠组织损伤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民族药三点金总黄酮及其中单体化合物毛蕊异黄酮和刺芒柄花素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用3%DSS构建UC小鼠模型,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点金总黄酮组(500 mg/kg)、毛蕊异黄酮组(100 mg/kg)以及刺芒柄花素组(100 mg/kg)。观察小鼠体重变化,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6含量,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三点金总黄酮、毛蕊异黄酮以及刺芒柄花素可有效减轻小鼠结肠炎症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三点金总黄酮、毛蕊异黄酮以及刺芒柄花素使得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提高,科水平上主要表现为致病菌群螺杆菌科比例降低,Muribaculaceae和毛螺菌科比例升高;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乳酸菌属的增加和条件致病菌拟杆菌的减少;种水平上主要表现对机会致病菌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减少。结论 三点金总黄酮、毛蕊异黄酮以及刺芒柄花素对UC小鼠的体征及炎性因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肠道菌群有良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