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另选择30例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无死亡病例和脑出血病例,其术后狭窄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少于对照组(P均〈0.05)。手术后即刻和治疗后30d,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终点事件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入选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行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管狭窄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标准计算术前术后狭窄率;对术后所有病例进行短期(3~6个月)随访.结果 68例患者共置入73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5.59%,其中3例因颅内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达到狭窄部位,余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血流通畅.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出现新发颅内缺血事件,2例出现颅内出血,余患者均反应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性高、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月共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48~72岁【平均(61.5土18.3)岁】;大脑中动脉支架29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25例,多发狭窄5例,狭窄程度50%~90%【平均(75.6±181)%】。结果5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4枚,全部安放成功。围手术期死亡3例(5.08%),重残2例(3.58%),症状无改善4例(678%),症状好转或消失50例(84.7%)。随访3~18月[平均(10.6±4.3)月],56例存活患者中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和预防颅内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须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规范化治疗。支架成形术对于患者远期预后尚需进行更长时阔随访和大宗病例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究并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上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下半年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行护理风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术后护理并发症情况,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评定工具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数据。结果围术期间采取护理风险干预的患者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20.7±7.8)分]及SDS[(21.5±5.9)分]评分较护理前SAS[(40.9±4.9)分]及SDS[(41.7±5.6)分]评分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0%,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干预护理措施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明显减少了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颅内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国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经典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但仍有较高的卒中率。近年来颅内支架血管成型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并发症较单纯球囊扩张术低,且疗效明显,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有助于防止弹性回缩、减少急性闭塞和再狭窄率、改善预后。对预行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患者需进行严格、细致的术前评估,对改善病人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具体术前评估内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性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其中35例进行颅内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另外41例患者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3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反复发生脑缺血的发生机率.结果 支架治疗组: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0±8)%.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1年及2年,2年随访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短暂脑缺血(TIA)的复发病例1例(2.857%);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1例)2年内有11例发生缺血事件(占31.7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它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短期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符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5例行颅内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5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4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植入支架12个,椎动脉植入支架8个,大脑中动脉植入支架1个,2例在植入支架时同时使用保护伞。结果所有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狭窄<20%。术后发生颈动脉窦反应3例,失语1例,随访3个月,无血管再狭窄表现。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安全、能改善血流,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吉林医学》2016,(9)
目的:探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从进行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均进行Winspan支架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率以及术后日常生活量表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进行支架治疗的所有患者均无意外发生,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死亡率为0.00%。术后两周患者的平均ADL评分为(50±1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5±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有效地降低动脉的狭窄率,并且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狭窄(IAS)是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亚洲人种,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的2倍。目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仍然是临床上的难点,药物治疗至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亦是一项仍需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颅内支架置入对低灌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能否获得更大的获益/风险比.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低灌注组)和B组(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是围手术期与治疗靶血管相关大的并发症和复发性缺血性率中.用Kaplan-Meier生存概率估计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的1年期生存率.结果 手术成功率91%,(固)手术期大的并发痘2例[A组(8.3%,1/12),B组(9.1%,1/11)].对手术成功的21例患者平均随访11.2个月,A、B组均无复发性卒中发生.总之,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0%(2/21),A组8%(1/12),B组11%(1/9).1年期无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生存概率在A、B组相同,Kaplan-Meier估计值0.92(SE 0.01)、0.89(SE 0.02),但复发性卒中主要发生在B组,提示具有低灌注特征的患者在颅内置入更能获益.结论 对灌注受损的患者行颅内支架置入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9.
20.
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17例局限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使狭窄血管扩张。术后3个月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7例患者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人,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平均83%降至术后的5%。均无与手术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短期内(3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